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力非常了得,從1946年國共第二次內戰開始起,可謂是所向披靡。
紙面實力強大的國軍,愣是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最后卷鋪蓋到了東南方向的寶島上偏安一隅。
后面的朝鮮戰爭、中印戰爭、中越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方面就沒有敗過。
即使如此,從建國后開始算起,在三次局部戰役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遭到慘敗。其中,第二次很是無奈。
1、第一場失敗:金門戰役,葉飛將軍心中永遠的“痛”
1949年,當解放軍過了長江的時候,毛主席寫出了那首千古名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其中有兩句寫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渡江戰役之后,大軍一路南下,國民黨軍隊毫無招架之力,望風而逃的也比比皆是。
1949年10月,中央決定攻打臺灣。
攻打臺灣,首先就是要拿下金門這個臺灣的大門。
重任到了三野頭上,當時在福建廈門的就是三野第十兵團,司令員是善于進攻的葉飛將軍。
葉飛將任務交給了第28軍、第29軍,總共七個團,由28軍代軍長蕭鋒指揮。
如果是打陸戰,葉飛一定沒有任何壓力。
但是,攻打金門島要渡船過去,畢竟,最近距離在7.5公里以上。
攻打金門,是既定的計劃,但是,攻打金門又面臨兩個巨大困難:一是,海軍實力還不行,二是,金門隨時會被國民黨海軍,甚至美國軍艦支援。
本來計劃在10月18日攻打,但是,沿海的船只被國軍破壞得一塌糊涂,渡海船只嚴重缺乏,只能從其他地方調船過來。
在這種情況下,攻打時間拖到了10月24日。
當日晚八點,進攻開始了。
當時的情況是,風力三四級,潮水上漲,夜色漆黑。由于訓練不夠,準備不足,通信不暢,導致協同非常弱。
好不容易快登陸了,潮水漸漸落下,遭到了國軍的襲擊,部分解放軍傷亡。
雖然,244團、251團、253團都有部隊先后登陸,但是,在那邊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互相之間沒有像樣的協作,當時的他們只能遵循: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 不等待, 不猶豫, 向里猛插。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搞起來的穿插,作用有限。
穿插其實是要條件的,一是有統一指揮,二是最好熟悉路線。但是,他們沒有。
于是,登陸的解放軍遭到了敵人嚴重的攻擊。之后,在胡璉的調配下,又軍又出動空軍、海軍猛烈攻擊登陸所在地部隊和船只,解放軍損失巨大。
縱然解放軍戰士非常英勇,但終究是打了一場大敗仗。
金門島戰役,雖然造成了國軍9000人左右的傷亡(主要是斃傷),但是解放軍9000人左右被殲,其中大部分是陣亡了,一小部分犧牲、被俘虜。
這一次的失敗,讓解放軍遭受到巨大的挫折,自信心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這也成為了葉飛心中永遠的“痛”。
總體來說,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海軍實力缺乏,訓練不足,準備不足。
后來,粟裕親自主抓進攻臺灣的事宜,但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只能擱置一邊了。
2、第二場“失敗”: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彭德懷很無奈
1950年6月25日爆發了著名的朝鮮戰爭。
中國第一時間采取了應對措施,在七月成立了東北邊防軍,其目的就是未雨綢繆,防范美國越過三八線。
本來,朝鮮人民軍表現不錯,但是,16國聯軍在麥克阿瑟的帶領之下,于1950年9月15日在仁川港登陸了。
從這一刻開始,情況急劇變化,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斬斷,前后無法銜接,補給線直接中斷,就此大敗。貪得無厭的麥克阿瑟置中國的警告于不顧,于十月初強勢越過三八線。
于是,毛主席等人經過商議,是到了出兵朝鮮的時刻了。
最后,到朝鮮的統帥定為彭德懷。
10月下旬,第一批的幾個軍先后進入了朝鮮大地。根據整體的戰術要求,要晝行夜伏,然后開展各種運動戰。
不得不說,彭德懷實在是個軍事人才,在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彭德懷帶領志愿軍一路平推。
到第四次戰役前,彭德懷猶豫了,供給線太長了,美國動不動就轟炸補給線,這導致軍人們所需的各種生活物資、醫療物資,運送較難。
可是,朝鮮人、蘇聯人,本國的領導們,都希望乘勢追擊。最后,彭德懷繼續往前追擊了,甚至過了三七線。
一切看似都很美好,但是,非戰斗性減員大量發生,凍死餓死的不在少數。
在砥平里戰役之后,志愿軍有序撤離到了三八線附近。不過,這是主動性的撤退,在戰爭中,基本完成任務。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進入了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此時作戰的三兵團和十九兵團,武器裝備先進了些,人數不少,自信度很高。
但是,還是輕敵了。
在李奇微和范弗利特等人的配合下,這次戰役打得非常艱難。
最后,雖然完成了主要的防御任務,但是,犧牲非常大,有7.5萬人傷亡,被俘虜1.5萬人左右。
彭德懷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的四大失敗之一。
他很無奈,補給供應不及,裝備、彈藥也是不如老美,縱然沒輸,傷亡太大了,是淮海戰役傷亡人數的一半還多。
(從名稱上看,這支軍隊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實際上,就是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3、第三次失敗:中越戰爭中的一次戰役
時間的指針推進到1979年。
當時的越南極其膨脹,不僅對國內華裔進行各種打壓,而且對我邊境屢屢騷擾。
從地緣戰略上看,當時的越南和蘇聯一南一北,對我們造成了一定的鉗制風險,此外,他們進攻我們的朋友柬埔寨,甚至,還將金蘭灣租給蘇聯當軍港。
一切說明,這兄弟得教訓一二了。
于是,1979年的2月17日,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了。
這場戰爭,分成了兩線,西線總指揮是楊得志,東線總指揮是許世友。
西線還算順利,東線遇到的挑戰很大。
但是,在絕對的實力差距面前,東線依然高歌猛進,不斷完成任務,甚至攻克了越南首都河內的北大門諒山。
目標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往回撤離了。
撤離途中,出大事了。
本來,50軍150師可以按照原路線有序撤離,但是,50軍的一些領導認為撤回途中可以清剿一些地方,可以一舉兩得。
于是,撤離路線從保守穩健性轉換為具有一定風險性。
很遺憾,50軍150師448團遭到了越軍的伏擊,當時的448團因為要趕快撤離越南,戰斗意志也不是那么堅決,伏擊的越軍拖住448團之后,越南又抽調團隊前來,對448團進行了包圍。
無奈之下,團領導通知大家分散突圍,但是,效果不佳。據統計,最后陣亡90多人,500多人失蹤,200多人被俘虜。
這是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失敗最慘的一幕,一個團的一半損失了。
這次戰役,除了448團自己的問題之外,和上級的指揮也有關系,之前的指揮就是錯誤的,后來,軍里的工作組認為448團可以自行突圍,但忽略了敵人的增兵。
得知實情時,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次慘敗,比起解放軍的前兩次失敗,規模是小了很多。但是,問題在于這次的損失比例很大,打得很窩火,差點全軍覆沒。
這讓人不勝唏噓。
后來,兩個副軍長因為此事被降職了。
總體來說,建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整體表現非常出色,但是,金門戰役比較慘,第五次戰役比較慘,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這一次,規模不大,但也比較慘。
不過,世上沒有百戰百勝的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建國后的整體表現,可以說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而中國陸軍,在國際上的評價也非常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