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無廢城市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也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
無廢城市的由來
2018年12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2019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11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2022年4月24日,生態環境部公布“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2024年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就“無廢城市”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并提出“到2027年,‘無廢城市’建設比例達到60%,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到2035年,‘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全覆蓋,東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無廢城市’,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我們在行動
清西陵景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一直致力于在保護自然美景與文化遺產的同時,推動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為積極響應國家“無廢城市”建設的號召,清西陵景區全力打造“無廢景區”。
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景區內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設置清晰標識的分類垃圾桶,引導游客正確投放垃圾。同時,增設專業回收站點,對可回收物如紙張、塑料瓶、金屬等進行高效回收再利用,減少垃圾填埋和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
綠色交通與低碳出行:鼓勵游客采用公共交通、騎行或步行等低碳方式進入景區,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景區內部使用電動觀光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既方便游客游覽,又有效降低了碳排放。
節水節電與能源管理:實施嚴格的節水節電措施,如安裝智能照明系統,根據光線強弱自動調節亮度;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中采用節能材料和技術,減少能源消耗;推行電子門票,減少紙質門票的使用。同時,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
生態修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景區內受損的自然生態進行科學修復,如古樹修護等,為野生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環保教育與公眾參與:設立環保教育基地,通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向游客普及環保知識,提升公眾環保意識。開展“無廢旅游”宣傳活動,鼓勵游客參與垃圾分類挑戰等,形成良好的環保氛圍。
智慧管理與服務創新: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景區管理的智能化、精細化。通過預約系統控制游客流量,減少環境壓力。
清西陵景區通過這一系列創新與實踐,有效提升了景區的環境質量,展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