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我是槽三刀,一個喜歡吐槽的布衣青年!
近日,三大運營商精簡套餐透明資費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廣泛關注。
中國移動于7月21日發布十項服務承諾,明確業務訂購需用戶二次確認并即時短信告知,無合約套餐變更48小時內辦結,同時開放自主屏蔽境外騷擾電話功能。
中國電信同步推出九項規范措施,要求所有業務開通必須征得用戶同意,未公示套餐嚴禁銷售,并規范退訂流程實現“一鍵操作”。
中國聯通則宣布大幅精簡資費套餐種類,確保公示內容分類清晰,業務協議關鍵條款加黑加粗顯示,從源頭減少用戶選擇困惑。
此次改革源于工信部4月啟動的“明白辦、放心用”專項行動,旨在解決長期困擾用戶的套餐復雜、不知情扣費等問題。
三刀認為,多年來,運營商的承諾與實際服務之間的鴻溝,早已讓用戶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懷疑。
回想那些無處不在的推銷,與其說是服務,不如說是對用戶生活的侵擾,而背后隱藏的,往往是“免費升級”,“贈送福利”等幌子下的套餐加價陷阱。
目前來看,套餐本身的復雜性與不透明性,是用戶吐槽的重點。
有用戶形象地比喻:“最難懂的就是通訊業,保險業,一環套一環,防不勝防!”
其實,這種“難懂”并非偶然,而是行業長期以來刻意為之的結果。
像資費明細模糊不清,“19套餐一步步變成目前299套餐,還無法變更”;套餐內容暗藏玄機,百姓俗稱“流量跑得比火箭還快”。
試想一下,連基礎消費都讓用戶摸不著頭腦,所謂的“精簡套餐”自然難以獲得信任。
當然,最讓用戶感到不公的,是其中的“霸王條款”:
升套餐馬上給你辦理,降套餐還要報后臺等通知;從低資費套餐升級到高資費套餐在APP上就可以輕松操作,但從高資費套餐降級到低資費套餐就各種設限,甚至還要求到營業廳辦理。
這種“只升不降”的潛規則,暴露的正是行業對用戶選擇權的漠視。
除此之外,資費與服務的不匹配,讓用戶的不滿雪上加霜。
然而,遺憾的是。
通信服務從“剛需”變成“高價消費品”,而運營商卻將精力放在設計套路而非提升體驗上。
面對這一切,運營商此次宣布的“精簡套餐、透明資費”,在用戶眼中更像是一場早已熟悉的戲碼。
像評論區中“換湯不換藥”的質疑,正是多年來“狼來了”式承諾的后遺癥。
說到這里,我們不禁感慨:當信任的基石被反復踐踏,即使用戶內心深處仍有“為民作主”的期盼,也不得不戴上懷疑的面具。
或許,這些散落的評論不夠理性,抑或是帶著情緒,但它們共同指向一個核心:通信服務作為民生基礎工程,不應成為資本逐利的工具,更不應是套路與欺騙的“重災區”。
用戶想要的,從來不是復雜的套餐設計,不是花哨的營銷話術,而只是“用多少交多少”的簡單透明,是“升降自由”的自主選擇,是“新老用戶平等”的基本尊重。
網絡記憶是長久的,用戶感受是真實的。
三大運營商若真想實現改變,或許不該只盯著套餐清單的增減,而應先讀懂用戶的失望與期待。
而在此之前,用戶能做的,或許只有像那句評論說的:“聽其言,觀其行”——用時間來驗證一切。
請【 點贊 】,點【 在看 】,把文章【 轉發 】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點擊上方小卡片關注一下,記得星標!
謹防失聯,可關注下面小號
鄭重聲明:
文章素材來自官方媒體,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始終本著客觀、理性的態度進行時事的相關評論,無不良輿論引導。
此外,對于事件的真實性,自媒體創作者很難把控,所以也請大家理性閱讀。
另,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