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藍色字 關注“中益”
當前,銀發經濟正處于加快發展階段。浙江省義烏市立足資源稟賦,探索以“養老+”新模式構建銀發經濟生態圈,推動產業形態不斷豐富,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發展潛力逐步釋放,不斷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現代化。
做法成效
(一)“養老+金融”,強化銀發金融要素保障。創新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對接養老基礎設施、醫養康養結合等領域。如,義烏農商銀行推出養老保險全額信用貸款“頤養貸”,截至今年4月底,惠及13895戶,貸款金額9.91億元。開發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項目,“一對一”對接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低息資金。升級金融適老化服務,設立老年人金融服務“綠色通道”,全面普及金融機構手機銀行、自助柜員機等智能終端適老化改造,優化老年人銀行卡支付環境。
(二)“養老+地產”,拓展銀發產業集成鏈路。試點開展“物業+養老”社區服務,在成熟社區引入優質物業服務打造示范型居家養老社區,在新建小區利用配套設施資源提供康養、臨終關懷等全方位社區服務,在滯銷小區探索批量改造以房養老模式,以服務型頤養住宅、租賃型老年公寓等模式挖掘市場潛力。探索發展“企業+養老”消費服務,精準定位客群、服務和產品,吸引頭部地產企業打造專業養老社區、保險企業投資建設高端養老社區、連鎖型養老企業嵌入推動社區服務。全市備案養老機構14家,建成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4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514家,小微養老機構4家,已逐步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三)“養老+醫療”,構建銀發康養智慧體系。構建完善疾病預防保健模式,推行“1+N+X”健康體檢,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14個項目供組合選檢。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23年全年簽約13.85萬老年人、簽約率96.41%,慢病健康隨訪133.59萬人次。打造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家醫驛站、巡回醫療與120急救相融合的“3+1”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偏遠村社建成投用家醫驛站12家。強化老年醫護康養學科建設,全市14家鎮街衛生院標準化設置中醫館,9家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開展家庭病床服務,為長期治療老年人開展上門醫護服務,共開設家庭病床311張。
(四)“養老+民生”,創優銀發服務質量水平。強化制度保障,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等10余個政策文件,構建“醫、防、康、養、護、助”六位一體新型養老服務體系。做實居家照護,率先在全省進行鎮街敬老院改造、頒布《養老機構失智癥康復服務規范》地方標準,通過“1+14+N”服務網實現城鄉助餐、配送餐全覆蓋,依托“義烏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提供居家上門服務31.02萬人次,適老化改造461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化與國家、省重點職業院校戰略合作,實施“十百千”研修培優工程,組建“養老護理技能大師工作室”、“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庫”,開設4個省級以上職業培訓、實習基地,成立3家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2.4萬余人次,每萬名老年人擁有持證護理員25人,其中高級和技師級護理員占15%。推動全國老年友好型社區、省級老年友好城市創建,“醫、康、護”三位一體健康養老模式入選“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市養老服務指導中心被評為全國敬老文明號。
困難挑戰
(一)產業發展規模較小,供應層次不全。產品供應以常規老年用品為主,在高端制造方面,品牌知名度不高、單品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較低。據統計,目前浙江各縣市區銀發經濟產業占GDP比重均不足10%。義烏市規模制造業企業966家,但涉銀發經濟產業僅2家,為傳統保健品、常規醫藥生產企業,且老年產品年銷售額占集團年總銷售額比例較小。
(二)國內貿易流通較差,市場占比不高。義烏國際商貿城共有26大類210萬個單品,涉老年醫療健康、康復輔具、日用產品等商戶僅800余家、5000個單品,占比較低。經營戶97%的經營額為外貿銷售,涉老商貿占比較低、產品分類寬泛,尚未形成集中化、精準化、批量化態勢。
(三)客商合作需求錯位,競爭優勢不強。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戶經營方式普遍為接訂單后生產,國內采購商傾向現貨采購,且以小批量、分散、零星采購為主,這使經營戶供貨成本增大、市場競爭主動性不高,雙方較難達成合作意向。
(四)家庭養老觀念較重,消費驅動不均。義烏以商貿立市,大部分異地商家置業市場帶子女不帶老人,買房遷居老人阻力大,老年人口近兩年以5.4%逐年增長,但以本地戶籍為主。大多家庭“養兒防老”、“先家庭、后自己”等傳統家庭式養老觀念重,老年人多為農民轉市民、財富觀念較陳舊,養老支出意愿和能力不均,對支出較大的高端養老消費存在一定心理障礙,有限購買力與養老剛性需求不平衡,養老消費驅動力弱。
(五)老年消費多元發展,群體需求不一。消費產品中老年食品、保健品消費市場占比高,老年生活輔助器材、文化娛樂等消費略低,醫療康養、法律咨詢等服務消費不足。低齡老年人升級型消費需求明顯,對電子產品、時尚服飾等購買意愿日漸強烈。活力老人消費需求從生存型消費向悅己、享受型消費轉變,但抗衰老醫美、養老金融等高端消費較低。新一代中老年人群生活消費場景從家庭向多元空間轉變,社交、旅行需求漸盛。相比線上電商購物消費,總體青睞線下實體門店消費。
對策思考
(一)“本土優化+創新發展”,培育銀發產業內生動力。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搶灘銀發醫用健康、銀發美麗抗衰、銀發智慧康養等經濟全新賽道,支持本土企業布局銀發經濟上下游產業鏈,打造先進制造產業集群。釋放人才技術紅利,培育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勞動就業模式,以高質量供給創造高效經濟需求。支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在銀發群體網購快遞、理財保險等智能支付領域,智能家居、線上教育等智能生活領域,醫療輔材、醫美保健等智能康養領域,培育打造一流企業、領航企業,激活銀發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
(二)“深化改革+需求引領”,助力銀發消費結構升級。深化醫保等重點領域改革,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學習引進國內外先進經驗,培育打造具有向心力、辨識度的本土消費品牌。發揮各類展會作用,推介前沿技術、產品和服務。依托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推進跨區域、國際性交流。挖掘細分市場,優化娛樂健身、養老金融等服務,催生消費新增長極。
(三)“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強化銀發權益要素保障。構建銀發經濟創新發展政策體系,在土地供應、資金引導、金融信貸、稅費減免、人才支撐等給予有力支持。完善銀發消費品質量標準評價體系,優化市場準入、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制度規范。推動公平競爭,破除地方保護、市場分割、不正當競爭等問題,嚴厲打擊涉老詐騙行為,強化日常監管。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拓展助餐、照護等服務,豐富農村地區養老服務。支持國企、民企、創新平臺和科技機構賦能銀發經濟,擴大公共服務供給。
▌本文來源:《中國民政》雜志2024年10月下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