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國占領的都是大城市或沿海沿江沿鐵路,廣大內陸地區在整個抗戰期間并沒有直接遭受戰火。當然,重慶等重要城市也會遭到空襲,但比起歐洲和日本城市來,這種空襲不算很嚴重。
但是,抗戰大后方的百姓同樣為抗戰付出了巨大代價,除了要交很多稅和服兵役勞役外,還有一項很隱性的貢獻,就是承受通貨膨脹。大家都知道法幣貶值得很厲害,戰前100元可以買兩頭牛,戰后卻只能買到兩個雞蛋。
法幣的通貨膨脹其實是人為造成的,往壞了說是掠奪人民的財富,往好了說卻是幫助國民政府撐過了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可以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七七事變后,華北、華東等地相繼淪陷,到38年底,中國40%的農業基地、92%的工業基地被日軍占領,最主要的三大稅收,關稅只剩下10%,鹽稅只剩下一半,統稅只剩下30%,財政收入直線下降。
與此同時,財政開支在突飛猛進,軍費占70%以上。39年6月,孔祥熙密報蔣介石,從38年至今,財政支出33億元,收入卻只有7.6億元,國庫早已虧空,欠了一屁股的債。
國民政府一開始的應對方法是發行公債,但公債越發越多,還款時間越來越長,從5年、10年到38年,還不準轉讓,使公債發行陷入停頓,無論怎么攤派也賣不出去。
為了籌款,國民政府想到了一個絕招就是印錢,說起來似乎一點也不新鮮,在當時卻很有新意,而且國民政府剛剛具備這個條件,在1935年才完成法幣改革,否則想印都做不到。
在法幣改革之前,中國的通用貨幣是白銀,也就是銀圓。銀圓幾乎不可能通貨膨脹,沒有銀子根本做不出銀圓,如果有足夠的銀子制作銀圓,也就不叫通貨膨脹了。
銀元改為法幣后,國民政府才有了實施通貨膨脹的本錢,1936年的法幣發行額為12億元,1941年為151億元,到1945年達到10319億元。國民政府拿著這些多印的法幣去市場上采購戰爭物資,造成物價飛漲,這才有了兩頭牛變雞蛋的故事。
大后方百姓的工資收入不可能漲得這么快,他們付出同樣的勞動,甚至加班加點,得到的報酬卻遠遠低于抗戰之前。換句話說,大后方百姓付出的勞動大部分都被國民政府用超發的法幣給買走了,只能換取勉強糊口的一點收入。
所以,大后方百姓經過這么多的抗戰,絕大部分人早已一貧如洗,中產階級變赤貧,能活著已經不錯了。這才是大后方百姓為戰爭付出的代價,雖然沒有直接經歷戰火,但他們同樣為抗戰付出了很多。
可以說,正是由于法幣的通貨膨脹,才使國民政府能夠支撐下來。但是這個代價過于慘烈,再加上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非但沒有休養生息,反而急于發動內戰,甚至把通貨膨脹當成法寶,再一次掠奪人民來支撐反動戰爭,釀成金圓券悲劇,最終被人民所拋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