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這百年來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上百條不平等條約,泱泱中華慘遭列強凌辱。但凡事都有例外,在眾多的對外條約中,居然也出現了平等互惠的,還是在歐洲一流強國德國,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說起這件事,就不得不提及當時的歷史背景。當時正值一戰結束,德國人戰敗,不僅割讓自家領土給了協約國,還有大量戰爭賠款,早已沒有昔日的銳氣,連為數不多的海外殖民地也相繼丟失。列強們為了制定新的國際秩序,召開巴黎和會,并簽署了《凡爾賽和約》。
這場和會就是列強們的分贓盛會,列強們全然不顧同為戰勝國的中國的主權利益,將被德國占領的山東青島,轉手出賣給日本。這樣的和會終究只是短暫的“和平”,為二十年后的二戰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當時中國還處于北洋政府執政時期,雖然國力弱,但是德國經歷一戰的失敗后,也無力繼續盤剝中國。早在一戰爆發后,國內爆發“府院之爭”,最后北洋政府宣布參戰。由于中國當時屬于協約國,自然對德國的庚子賠款及在華特權利益一概停止。
一戰結束之后,北洋政府即刻派出公使與德國政府交涉,包括德軍戰俘收容費、戰爭賠款,以及廢除之前與德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時機把握得確實不錯。
雖然北洋政府作為一戰的戰勝國有點名不符實,但是德國已經不是之前的德國了,加上德國想在協約國構建的國際格局中生存,就不得不考慮這些問題。
在對德關系中,不平等條約的廢除與賠償等問題,已經是既成事實,德國無力改變,這些都好談,而最關鍵的青島主權問題卻一直沒有突破。中方希望德國明確表示將青島歸還中國,德國做不到,或者說不敢做。
因為青島當時被日本占領,日本又是協約國成員,沒有協約國的同意,德國不敢自行處置青島的歸屬。事實上,青島問題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西方人的想象,最終成為中國大革命的爆發點,北洋政府拒絕簽署《凡爾賽和約》的主因,也正是巴黎和會不肯歸還青島主權給中國。
起初,德國政府為了避免與協約國簽訂的《凡爾賽和約》發生沖突,就與北洋政府在很多方面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雙方僵持了4個多月。后來,德國國內形勢發生變化,柏林發來電令,要求雙方代表盡快展開實質性對話。
于是,雙方就最為復雜的《凡爾賽和約》問題展開為期3個月的談判。雙方就此都作出妥協。德國對中國青島問題,同意按照中方要求進行表述,既明確中國收回山東主權的權利,同時也不得罪協約國。
對于青島的德軍戰俘問題,德方表示支付給中國一定的賠償。而被沒收的德資企業,簽約后陸續歸還。至于德國公民在華私產問題,經過兩國磋商,并根據現有的實際情況,德國同意用錢贖買,不足部分用德方在華投資的鐵路債權作為抵押。
經過長時間的談判,最后中德兩國終于達成了一致,在1921年5月簽訂《中德協議》,使兩國邦交正常化。相較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列強,德國作為新晉列強,除了強占青島外,在華作惡不算多。
北洋政府又對德國較為親近,自袁世凱起家時,就有聘德軍教官的習慣。從清朝開始,中國軍隊便是按照德國的陸軍操典來訓練的,親德將領不在少數。甚至日本趁著一戰,進攻青島的德國駐軍時,北洋政府還暗中過幫助德軍。
《中德協約》作為近代史上,為數不多的平等條約,它的簽訂有著重大意義。一方面,鼓舞了中國人民收回主權,更加堅定了反帝斗爭,同時也讓中國在外交方面揚眉吐氣,為之后一系列廢約運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德國宣布放棄庚子賠款后,英法美等國也相繼宣布放棄。協約本身,是利還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自身謀取權益,我們依然要謹記只有自身強大了,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