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mo Kwame Sundaram,聯合國前官員、馬來西亞經濟學家
編譯:艾仁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為結束烏克蘭戰爭努力之際,歐洲人現在對延長烏克蘭戰爭負有主要責任,似乎致力于作戰到“最后一個烏克蘭人”。
不可持續的和平
歐洲在5月初慶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但它似乎不知道如何在戰后維持和平。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均是開始于歐洲的帝國間戰爭,造成數百萬人死亡。1884年到1885年,柏林會議上歐洲列強瓜分非洲。
二戰結束后,年輕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參加了巴黎合會,他的《<凡爾賽和約>的經濟后果》警告該協議的條款破壞了可持續的和平,幾乎可以預見納粹主義后來的崛起。
二戰結束時,羅斯福的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堅持認為,戰后不應允許德國重新工業化。
在開始并輸掉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后,德國軍事侵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對于摩根索來說,重新工業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德國再次發起戰爭。
對于羅斯福,只有所有國家都實現戰后復蘇才能“贏得和平”,而不是征服和摧毀失敗者。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軍,著名的艾森豪威爾、馬歇爾和麥克阿瑟,對德國和日本的戰后增長施加了“和平主義者”的憲法和改革。
帝國監督?
盡管他對《凡爾賽和約》的不可持續性有著卓越的當代見解,但凱恩斯卻忽略了該和約對中國的影響。該合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予日本而非中國。這最終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但凱恩斯對此視而不見,就像他對孟加拉饑荒失去的三百萬生命視而不見一樣。
盡管在電影中看不見,但數以萬計的來自中國的人參與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主要在塹壕戰中為歐洲部隊挖戰壕。
自冷戰結束以來,雖然沒有更多的“世界大戰”,但在所謂的單極/多極世界中,還有更多的戰爭。
北約vs聯合國
在聯合國大會上,有141個國家譴責2022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但也有許多國家反對通過烏克蘭擴大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北約)以威脅俄羅斯。
這讓人聯想到1962年對美國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廣泛國際支持,當時他堅持要從佛羅里達州附近的古巴撤回蘇聯導彈。
北約是為了冷戰而建立的,也應該隨著冷戰的結束而解散,就像其對手華約一樣。然而,更糟糕的是,該組織繼續擴張,并發動聯合國安理會禁止的非法戰爭。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和法國前總統奧朗德都承認,2014年與俄羅斯達成的《明斯克協議》是為了武裝烏克蘭爭取時間,而非確保和平。
同樣,英國前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在任職的最后半年中成功阻止了烏克蘭和俄羅斯之間的談判。和平協議本可以結束敵對行動,并挽救了數十萬生命,主要是烏克蘭人的生命。
盡管獲勝前景惡化,歐洲仍堅持戰爭。當北約盟友炸毀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時,沒有抗議。
盡管歐洲曾在阻止全球變暖方面做出了全球領先的努力,但那只是裝模做樣,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歐洲很快就放棄了他們在2021年格拉斯哥大會上達成的碳排放承諾。
毫不奇怪,全球南方仍然對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持懷疑態度,認為這或許只是歐洲貿易保護主義的最新形式。
歐盟已經通過提高利率,實施非法制裁,堅持財政緊縮并削減社會支出而支持軍事支出來加劇世界經濟狀況。
歐洲領導人現在自豪地宣布軍事凱恩斯主義政策,預計會有更多的戰爭支出增長。因此,轉向戰爭意味著更少的增長和更多的不平等。
不結盟的南方?
羅斯福設想建立一個和平的新多邊秩序,為所有人帶來進步。然而,這種希望已被政治壓力所扼殺,這種壓力源于軍工聯合體死灰復燃,后者要求建立非正式帝國。
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世界,該世界基于對和平、自由和不結盟的更堅定承諾?;蛟S,西方、北半球和其他國家應該向東南亞學習。
冷戰爆發之際,印度尼西亞1955年在萬隆主辦了亞非峰會,該峰會大膽地代表后殖民時代的南方發聲,并闡明了不結盟的主張。
半個多世紀前,即1973年,成立于1967年的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致力于建立一個和平、自由和中立區(ZOPFAN)。
為持續的合作、發展和進步創造有利條件,有助于鞏固和平進步的新世界秩序的基礎。
注: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