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由科學技術部主辦,廣州市科學技術局等單位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在廣東科學中心圓滿閉幕。來自全國各地的74個代表隊、247名選手通過多元化講解形式與多媒體展示手段讓公眾身臨其境般感受科學知識的獨特魅力。經過為期3天決賽的角逐與較量,來自中國氣象局代表隊的牛芊茵,黑龍江代表隊的于尚洋等10名選手憑借出色發揮,成功獲得特等獎,摘下2024年“全國十佳科普使者”桂冠。大賽還評出一等獎30名,二等獎60名,最具網絡人氣獎10名,三等獎和專項獎若干名。
選手背景豐富多樣,選題包羅萬象
參賽選手來自各行各業,涵蓋科研人員、工程師、設計師、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消防員、醫護人員、高校師生、媒體記者和播音主持、科普場館輔導員、高新企業職員、社區基層干部等。科普新生力量,呈現年齡跨度大,涉及領域廣等特點。他們在賽場上各顯神通,以生動的講解展示科學的魅力,向科學家精神致敬。
從“歐洲橋,中國造”到“核力助雙碳”,從芯片的“烹飪”方法到“漂”出來的數據,再到“年年歲歲稻花香”、科技讓文物“活”起來……比賽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結合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實踐,以極具趣味化的語言風格和生動有趣的表達形式,帶領著公眾一步步解鎖神秘的前沿科技,深入探討當下的社會熱點,全面解讀生活中的百科知識,并將科學與文化傳承、科學與藝術完美結合。
創新賽制規則,激發選手更大潛能
為激勵選手創新形式,增強科普思維和實踐能力,今年大賽首設“我秀科普”個人展示環節,鼓勵選手用多元的風格和特色,吸引公眾關注科普,增強科普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啟發性,促進與公眾的互動和情緒共鳴。比賽現場,選手在1分鐘的“我秀科普”環節,采用脫口秀、快板、唱歌等多種形式展示個人科普故事,深受公眾喜愛。
大賽評委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表示,隨著社會各界對科學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已經逐漸成為公眾的自覺選擇,對高質量科普文化要求也越來越高,科普講解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價值觀的塑造,這場大賽,選手們不僅具備扎實的科學素養和廣泛的知識儲備,還善于運用創新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將科學知識與社會熱點、生活常識相結合,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既嚴謹又不失趣味,讓觀眾們從中受益,真正做到了“讓科普流行起來”。
據了解,本屆大賽以“弘揚科學家精神 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為主題,自啟動以來,廣受社會各界關注。在預賽階段,各地先后組織選拔賽多達1968 場次,累計吸引64366名參賽者報名,賽事累計觀看受眾超 3200 萬人次。同時,大賽通過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相關話題互動和全網直播,利用AI生成技術實現賽場人機互動,實現科普“全民狂歡”。截至11月15日17時,全國參賽選手達近30萬人次,大賽全網觀看和閱讀量累計580萬,相關話題閱讀數超5000萬人次。
2024年“全國十佳科普使者”
牛芊茵 (中國氣象局)
于尚洋 (黑龍江)
張 燕 (軍隊)
梁梓昱 (北京)
馮寶兒 (廣東)
白云飛 (交通運輸部)
梁碧芝 (廣東)
涂 潔 (海南)
劉偉棟 (河北)
郭偉超 (湖南)
廣東科技報社融媒體中心出品
文字|陀 艷
圖片 | 通訊員提供
審核 | 馮海波 劉肖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