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選秀的角度聊聊《甄嬛傳》。
清朝的選秀分大選和小選。
無論是大選還是小選,只要在選秀名單上,原則上是必須要去的。當然,特殊情況除外,如果不慎患天花這種傳染病,這種情況報備后就不用去了。
先說大選。
大選是三年一次,選的是妃子。
能參加大選的女子通常來自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年滿13到16歲(也有17歲之說)的女子。其中絕大多數非富即貴,以官二代居多。
像安陵容這種縣丞之女,初選的資格都沒有??h丞官階太低,缺少大選強調的統戰價值。清朝對大選選秀女的規定就有外官文官在正五品以上,清朝后期人口增加,大選對官階的門檻要求更高。
大選分初選和復選(甄嬛傳中的殿選)兩個環節。當初選通過后,就是登記在冊的記名秀女。記名秀女時間通常為五年。這五年內,秀女屬于皇家財產,不能私自聘嫁。
第一集,溫實初拿著傳家寶想和甄嬛私定終身,不靠譜。甄嬛說未經選看的秀女,不可私下結親。這是實情,不能說是拒絕溫實初的借口。
即便甄嬛被撂牌子,溫實初也很難與甄嬛結為連理。原因大選的常規打法是,沒有被皇帝選上的秀女,就把她們指配給親王。
甄嬛在上善寺拜佛許愿,大概率是希望自己能嫁給年齡相當的親王——如果甄嬛走這個婚配路線,側福晉會是她的歸宿。甄嬛曾經最想的人生,應該就是浣碧后來拿到的劇本。
《甄嬛傳》的前兩集,就是大選中的復選環節。
其實,初選環節也很復雜,看身材,驗身體,量三圍。其中,驗身體需要全裸上陣,目的就是考察女子的身體是否有缺陷,是否處子身。以當前國產劇的審核尺度,這些環節根本沒法拍。
值得一提的是,選秀的最高標準是品德和門第,而非顏值。
《甄嬛傳》里復選環節,有很多顏值一般的也能入選,符合大選規則,這些人靠品德和門第入圍。
多說一嘴,在婚配方面,顏值恐怕是最容易被高估的特質了。
演化心理學有個觀點,人類注重顏值,因為像面部對稱性高,皮膚光潔,頭發濃密,眼睛明亮為代表的高顏值特征,通常意味著身體健康,這樣的人更容易培育出身體健康的下一代。
然而,這些在人類演化史上很重要的求偶策略,在當下似乎是失靈的。因為現代醫學的發展,食品的豐富,嬰兒的死亡率已經大幅度降低了。
話說回來,清皇室擁有當時最好的中醫醫療資源,加上皇帝嬪妃眾多,與高顏值的人聯姻生育出健康的孩子,這一婚配策略對鞏固政權的意義,比不過和大家族聯姻。
這大概是清皇室在選秀中將品德和門第放在顏值前面的主要原因。
當今還有人感慨出身對人生的影響,在封建社會,出身對人的影響更大。
甄嬛成貴妃前改為鈕祜祿氏,根本原因是鈕祜祿氏是滿洲八大家族之一,讓甄嬛有了血統和門第的支持,更符合后宮禮制。
《甄嬛傳》比很多古裝劇好,因為劇中的皇帝從來不是深情的霸道總裁,在他身上找愛情,就像圓形的四邊形一樣荒謬。
大選選秀就是以皇帝為主角的政治聯姻,每一個能進入選秀池的女子,背后都是一股政治勢力。
像孫妙青和夏冬春這兩個配角,都是純屬虛構的角色,不符合史實。
為什么這樣說?
因為她們都是包衣出身。
夏冬春是包衣佐領夏威之女,某某度百科說”出身高貴“。這話比某度的醫療廣告還不靠譜。包衣的意思是滿清貴族的家奴或仆人,不屬于貴族。
簡而言之,大選就是清皇室和大家族的政治聯姻。甄嬛明明知道后宮是斗獸場,依舊堅持參加大選,原因是封建王朝的主流價值觀是家族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服從集體。
《紅樓夢》中元春說后宮是“不得見人的去處”,并非矯情。后妃等級分明,皇后、皇貴妃只有一位,貴妃兩位,妃四位,嬪六位,貴人及其以下沒有定數。像答應、常在這種級別,物質條件和宮女沒啥區別,她們也要吃御膳房的大鍋飯。
甄嬛的常在時期,竟然會有美味的點心,這是影視劇的美化。
再來說說小選。
小選是一年一次 ,選的是宮女。
年齡要求是13歲,必需是上三旗(正黃、正白和鑲黃)身家清白的女兒。在清宮內,太監全是漢人,宮女全是旗人。宮女吃的也是青春飯,十七八歲就要被打發出去嫁人,能做到二十五歲的是精英。
甄嬛傳里,余鶯兒那種從宮女變成小主屬于個例。
關于宮女的生活,我推薦大家讀一讀《宮女談往錄》,作者是金易和沈義羚,口述內容來自一位專職給慈禧敬煙的老宮女。
這本書提到做宮女的很多規矩,比如宮女睡覺不能迎面朝天,而要側身蜷腿,比如宮女絕對不允許識字。
最讓我震驚的是,宮女不許打臉。
“宮女一般是不許打臉的。大概因為臉是女人的本錢,女人一生榮華富貴多半在臉上。掌嘴是太監常見的事,可在宮女就不許,除非做出下賤的事來。老太后讓隆裕主子打珍小主嘴巴,那是給珍小主最大的羞辱,連下等奴才都不如(宮里稱皇后叫主子,稱妃子叫小主)。宮女對宮女誰也不許打臉,掌事兒的知道了,對總管太監一說,就免不了挨訓斥。每個宮里都有一個執家法的老太監,也允許宮女去訴苦。不過誰也不去惹事?!彼自捳f,‘打人不打臉’,宮里嚴格遵守這條規則。
齊妃和富察貴人讓宮女打甄嬛耳光,就是在說甄嬛連奴才都不如,可見侮辱性極大。
書中有一個服裝的細節。
宮里有個好傳統,當宮女的要樸素,說話行動都不許輕浮。要求有宮廷氣派,像寶石玉器一樣,由里往外透出潤澤來,不能像玻璃球一樣,表面光滑刺眼。所以我們宮女不許描眉畫鬢,也不穿大紅大綠。一年四季由宮里賞給衣裳。春天到二月,由太監領著人在體和殿外邊,東廊子的屋子里量衣服尺寸,由頭上到腳下,包括鞋襪在內。這是準備夏天穿用的。以后都是上季量下季的。因為年歲小,長得快必須一個季度量一次。每次賞給我們是四套,由底衣、襯衣、外衣、背心,算一套。衣料是春綢、寧綢的多,夏天也有紡綢的。
宮女服裝多,首先是這樣主子有面子,其次少女時代正是長個的黃金時期,需要換新。像《甄嬛傳》里宮女服裝的樣式,整體是偏少的。
如果投資方未卜先知,知道《甄嬛傳》是近十多年來影響力最大的劇,相信會有更多投資方追加投資,那么《甄嬛傳》的服化道會更合理更精彩。
然而,當投資方更多,投資風險也會水漲船高,鄭曉龍還能拍出這樣的《甄嬛傳》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