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市的建市歷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當時國務院批準撤銷安陽地區行政公署和濮陽縣,設立濮陽市,由河南省直接領導。建市的契機是1982年在濮陽境內發現了大型油田——中原油田,這對濮陽的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然而,把新濮陽建在哪里?據說曾有六套方案。
當時城建人員研究城市規劃
建設新濮陽,必須明確濮陽市的定位。當時濮陽的決策者對新濮陽最后的定位是:一座高起點、高標準的現代化石油化工城市。
定位確定后,濮陽就面臨著城市選址的問題。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查研究,出臺了六套方案,分別為:濮陽市郊區(現濮陽縣)、中原油田基地、清豐縣馬莊橋、濮陽縣清河頭鄉、內黃縣白條河以及子路墳一帶,很多人傾向于第六套方案。1984年1月28日,市委召開常委會議,一致同意第六套方案。大家認為,該方案所選的地址地勢較高,為歷代黃河變遷未經之地,且地面開闊,便于開展布局。西有黃河故道,30平方公里之內村莊稀少,土地貧瘠,是初選的工業基地。東邊幾公里為中原油田總部所在地,經過幾年發展,濮陽市東連油田總部,西接工業基地,可很快形成東西一字形帶狀城市。
向省里匯報后,引起了一場爭論。有專家認為,第六套方案不妥,他們給出的結論是,靠老城是上策,靠油田基地是中策,子路墳一帶是下策,因為濮陽很窮,不能另立新區。
市址到底選在哪里好?為慎重起見,市領導決定再聽取國家級專家的意見。1984年6月5日,吳貴增帶領關人員,到北京邀請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專家進行座談,通過座談,北京市專家給出了幾點意見:新濮陽建設,第一,不要進老城,因為老城改造任務大,三個錢不頂一個錢花;第二,不要進油田,進企業會互相影響,有生不完的氣;第三,選址子路墳一帶,可以展開布局,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但有一個風險,那就是如果資金不到位的話,很可能蓋幾座樓,不上不下就吊到了那里。
專家們建議,新濮陽在城市建設的起步階段,不要下“圍棋”,也就是不要到處布點,要集中建設。這樣做,公共設施投入少、見效快、好管理。
1984年7月30日,濮陽再次向省里匯報。8月1日,常務副省長岳肖峽召集有關部門開會,專題研究濮陽市城市選址問題。會上爭論仍很激烈。最后,岳肖峽肯定了濮陽市所提方案(子路墳一帶),并要求進一步搞好規劃設計,盡快開工建設。濮陽市城市選址的爭論終于落下帷幕,畫上了句號。(本文來源:走過輝煌36載,濮陽市誕生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