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本篇文章想聊的,是一部2023年播出的劇,叫《問心》。
豆瓣8.5分,口碑和評價都很不錯。
《問心2》已經在籌劃中,如無意外將來也肯定會與觀眾們見面。
最近的劇都追得很滯后,思來想去還是趁此機會先把存貨清空吧,主要是給手機騰點空間,再跟著下階段的熱點影視劇繼續寫。
說實話,2023年的劇粉們真的是有福氣,《漫長的季節》《三體》《去有風的地方》《古相思曲》《蓮花樓》《狂飆》《故鄉,別來無恙》《愛情而已》《裝腔啟示錄》和《問心》等等作品,都值得入坑去看。
國產醫療劇,歷來都是一個極難駕馭的題材,此前除了《心術》之外基本上全軍覆沒,大多數被批評套著職業的殼子談戀愛,口碑往往都很低。
所以大部分觀眾寧愿選擇去重溫TVB的《妙手仁心》三部曲,也不愿看那些不接地氣脫離實際的新劇。能拿出來與高分韓劇系列《機智醫生生活》進行比較的,更是完全不存在。
《問心》也有缺點,缺點在于部分情節明顯加了美化的濾鏡,多數故事都處于相對理想化的狀態,然而實際的情況必然要更殘忍和殘酷。
就像劇中的臺詞所言,做醫生以來一次紅包都沒收過(《問心》劇中),但家屬該送還是照樣送。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有另一套規矩,而且威力更大(某些現實)。
雖然《問心》這部劇首次追完都已經過去快1年了,但好在葉秋臣最近進行了二刷,因此很多靈感和記憶點都還在。
一開始,由于對國產醫療劇持相當排斥的態度,這個偏見直接導致自己開啟《問心》的時間就比其他人要晚,所以沒跟上當初最熱的討論時期??蓛炠|作品本就不應被埋沒,所以我還是打算認真寫寫其中的細節,深度分析一下整部劇。
在續集播出之前,剛好也借此機會重溫一下《問心》的細節知識點。
建議去過醫院的,都來看看這篇文章。
1.關于主創
出品方是檸萌影視,他們向來喜歡拍系列劇,比如《二十不惑》。
《問心》的導演,就是曾經執導《二十不惑》1+2的黎志,過往的代表作還有《北京女子圖鑒》。
黎志導演的特點,是其所用的濾鏡和色調沒那么明亮,至少不像一些其他國產劇那樣主角們會白到發光模糊了五官。因此在這樣的鏡頭之下,才能夠呈現出真實不做作的故事,而非單純靠幻想和虛構搭出來的空架子。
劇中也有一些檸萌內部的作品聯動,比如董事長病人隔壁床的《小舍得》米桃父女倆(背景稍有差異),還有《二十不惑》的姐妹們畢業照名場面。
另外的聯動是與主演們相關的,比如脫口秀里提到的趙又廷,以及金世佳主演的《獵罪圖鑒》相關。
該劇由女編劇周藝飛執筆,她憑此獲得了第二屆中國電視劇年度盛典年度編劇,此前還寫過《小舍得》的劇本。
《問心2》目前看也是她來執筆,基礎分加滿。
周筱風,心內科的副主任醫師,由趙又廷飾演。
選角導演真的太牛了,趙又廷簡直就是天選周筱風,人物就如量身定做一般。
嚴謹內斂,負責自律,執著克制,周筱風這個角色被趙又廷塑造得非常成功。
林逸是個有爭議性的角色,由金世佳飾演。
心外科的副主任醫師,天才型選手,手術技巧極為高超,有時還會自己發明手術工具,比如飯勺。看他做手術時有種很爽很過癮的感覺,因為幾乎從無失手。
不幸的是自己家族有擴心病遺傳史,林逸的哥哥和侄子均已確診,所以他一直生活在恐懼和煎熬中,更不敢耽誤身邊的人。
性格耿直,不懂人情世故,只將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原則就是“見一個治一個,治一個賺一個”。
周筱風是在“心內科”,林逸是在“心外科”,就如他們的性格一樣,內外互補,相輔相成。
毛曉彤飾演方筱然,同樣與角色也相當貼臉。
對工作有熱情的人才能釋放正能量,如今的社會里,打工人里已經很少出現這樣的小太陽了。
她與周筱風是親兄妹,同一個母親。但出于多重考慮,起初并未將兩人的關系公開,引起了林逸的吃醋和不滿。平日里是周筱風的頭號迷妹,關注哥哥的一切動向。遇見林逸后日久生情,但因對方的病所以兩人的關系進展緩慢,大結局才成功牽手。
陳昊宇飾演的陳玥,是周筱風的女朋友,職業為律師。
當時的陳昊宇還沒有通過《乘風2024》爆火,所以當時受關注度并不高。
陳玥是獨立于醫療系統之外的角色,雖然有幾個案件涉及,但總體而言是為了填充周筱風情感生活而存在的。有高光的名場面時刻,比如主動給病人獻血,其余的可發揮空間不多。
此外,該劇還有陳沖、周野芒、方青卓、艾麗婭等老戲骨的參演,也有些年輕一代的演員加入其中,比如最近爭議很大的周雨彤。
飾演青年方竹清的吳乙彤,與陳沖的臉確實有幾分相似,凌厲的感覺很對味,選得也不錯。
2.關于劇情
醫療劇基本上都遵循單元化敘事的結構和框架,以不同的故事來切入,主角們在過程中逐漸成長和蛻變。
第一個單元,王老先生因本人放棄治療而意外身亡事件。很短的開篇,是所有主角們初次相見的契機,這個故事給所有人物都鋪墊了一層底色,也奠定了他們不打不相識的基調。
第二個單元,試用期女職工因治療費用高昂,其丈夫在關鍵時刻選擇放棄,過程中一直擔心對方沒辦法再生孩子。最后還是主角團多番周旋找到了病人的親生父母,才得以幸運地救下了這條命。
當年那些大家都健康時山盟海誓的話盡量別信,看他關鍵時刻怎么做,做比說更重要。誰都有生病的時候,所以這句話一定要細品,細細品。
第三個單元,集團董事長住院事件。本來可以通過外科手術解決,但林逸厭惡這種打招呼來請他特別關照的領導,所以做事多有怠慢,病人便決定轉去內心科以創傷更小的方式完成手術。沒想到手術過程中出現了意外,考慮到生命和聲譽,只能讓心外科臨時救場,幸運的是手術成功,但也增加了許多的麻煩。
第四個單元,甲硝唑過敏的巨大冠狀動脈瘤案件,手術難度極高。病人的母親,曾有另一個兒子由于過敏原因命喪東立醫院,但她在眾多醫護人員的誠意之下,還是選擇重新信任。
第五個單元,在愛人命懸一線后對治療毫無欲望的年輕姑娘薔薇,碰上了性格開朗積極向上但最終離世的楊阿姨。這是全劇最大的淚點高潮戲,當時我就哭成了淚人。過往由于林逸的手術技巧超高,基本所有病人都化險為夷,還以為這次也能逢兇化吉,沒想到依然改變不了最終的結局。但這段故事的情節設計很絕,相當于楊阿姨將生命的希望傳遞給了放棄治療的薔薇身上,她的人生以另一種形式延續下去了。另一個與楊阿姨互動的老人“花兒”也找到了他的子女們,這是在告訴觀眾們不論何時都要相信希望。個人感覺,這個單元是所有劇情里發揮最出色的一個。
第六個單元,家庭負擔重的病人,由于隱瞞病史而導致自己在手術過程中搶救無效而亡,林逸因此面臨追責風險。這個病人是爭議性最強的設定,他此前還出手打傷了周筱風,故意隱瞞自己的重大疾病,還為了省錢去搞小動作不做檢查。但這樣的人也很現實,畢竟看病難和看病貴的情況確實存在,當他說出那句“家里的錢只能給孩子上學和老人看病的時候”,我就知道這并不是一兩句話能評價清楚的事情了,任何現實都有多面性。這個單元將醫患關系的矛盾完整披露了出來,劇中并沒有強行去弄非此即彼的對立搞煽情,而是把兩個立場都講清楚了,不偏不倚。
第七個單元,先心病群體。其中有兩段故事,分別是護士長還未出生的孩子,以及遠道而來做過多次手術的小姑娘。周筱風和方筱然的母親在劇中首次登臺,貢獻了一場技術卓絕的手術,被稱為大神的介入。
第八個單元,林逸親哥哥的離世。這段故事很扎心,因為即便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有些人依然沒辦法健康地活著,他們只能接受一種既定的結局,生命隨時都在進入倒計時狀態。方筱然在此時得知了林逸未來有患擴心病的可能性,毅然決然選擇與他共同面對。但林逸不想拖累喜歡的人,拒絕了對方。另一方面是周筱風由于工作太忙和認真負責所以缺席女朋友的乳腺手術,情感也碰上危機。這個單元主要就是為了給主角團的最終感情線做鋪墊的。
第九個單元,醫科大學女學生因救人而受傷,被救助的人患有AIDS,但家屬擔心醫院不肯手術所以隱瞞,導致手術過程中方筱然等兩位醫生被血液濺到,有被傳染的風險(那一幕真的讓我秒聯想到《太陽的后裔》)。他們第一時間吃了阻斷藥,林逸也終于換位站在了方筱然的立場上思考兩人的關系,對方如果生病的話自己也同樣會不離不棄,憑此契機加深了兩人的感情濃度。
第十個單元,不屬于案例式的劇情,所有人物的故事都開始進入收尾處理。林逸的侄子小睿正式確診擴心病,選擇以普通人的方式生活,有限的日子里過簡單的人生。心內科主任因受賄被抓,全院只有周筱風給了他最后的體面,專門跑下樓給老師披上外套走的。白主任在上車之前特別脫掉了自己的白大褂,這處設計也很高級。接著是周筱風情侶分手,陳玥選擇外出深造。
方筱然用計詐出了林逸的真心話,兩個人終于牽手在天臺擁吻,還曬了朋友圈秀恩愛。林逸和方筱然的情侶關系,是創作第二部劇本時的關鍵。這里也有一個最大的隱患,因為林逸畢竟有擴心病的潛在風險,只能寄希望于他千萬別患上,就請給他們一個幸福的結局吧,就算只是在電視劇里也好。
《二十不惑》里的尋果CP已經是BE了,那就在《問心》里給他一個好結局吧。
3.關于細節
在《問心》這部劇中,其實有大量的人物性格塑造細節。
我并不擅長去寫關于醫療的專業部分,所以只稍微談兩句故事里的人。
林逸曾經質疑過周筱風對生命的重視程度,但周筱風其實在回答一個病人家屬關于“還能喂奶嗎”的問題時,就已經闡明了自己的想法,保命再說。
雖然兩人的表現方式不同,但骨子里是相通的,靈魂契合。
林逸是從西立醫院轉去東立醫院的,打車送患者的時候還未正式入職,他其實也想借此機會看看未來的同事們都是什么水平。
諸如此類的細節設計有很多,對人物的多層次塑造也很有助益。
有機奶的廣告插入,牙膏的頻繁出現,以及某牌子的披薩植入都很明顯,但好在大方向上不影響劇情質量。
4.關于心臟
雖然都在心臟中心,但心內和心外就像強行被湊起來的一個重組家庭,各有各的考慮和想法。
外科更看重效率,在相對保守的內科面前,有“外科傲慢”。
內科看外科也不順眼,畢竟對方的功勞簿更厚,他們的可發揮空間有限。
但有些病,必須心內和心外同心協力才能完成,比如劇中楊阿姨的手術。
希望現實里,也能有像周筱風和林逸這樣的內外科聯手搭檔組合,給更多心臟病人帶來福音。
看《問心》也學了一些醫學知識,借此機會匯總如下:
心肌缺血導致心絞痛反復發作,有心梗的風險。
主動脈瓣二尖瓣幕簾擴大手術難度系數高,劇中設定是林逸為國內能夠完成該手術最年輕的大夫。
專業名詞系列:左前降支T波綜合征、A型主動脈夾層、心包填塞、醫聯體、迷走右鎖骨下動脈變異、腦灌注受阻、二尖瓣脫垂、肺可感染、增強斷層掃描、心包積液、肌酐、心臟磁共振、巨大冠狀動脈瘤、左胸小切口微創冠狀動脈搭橋術、幼稚白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二尖瓣鉗夾術、腦血管畸形瘤(非心臟)。
每個詞葉秋臣都專門去搜了一遍,但由于能力有限實在解釋不清,畢竟術業有專攻,也希望大家永遠沒有需要去深度了解這些詞的機會。
手術過程中,畫面還是盡量模糊掉了尺度比較大的部分,僅留下少量接受度比較高的內容,稍微有些爭議的后期都處理過了。
5.關于醫院
看《問心》的時候,葉秋臣有很多關于醫院的感受,相對而言比較零碎,但都是絕對的真心話。
醫生的水平參差不齊,有些更擅長理論,有些更注重實操。
雖然有一些醫生的職位只是副主任醫師,但他們的手術技巧甚至比更高階的領導們都要強。
但要找非常懂行的人,才能精準定位到某個醫生做哪類手術更厲害,而這些信息普通人想要獲取到是很困難的。
當然,所有人都想遇見一個耐心又細心的好脾氣醫生,可以解答你的所有問題,同時還技術過硬。
但話少且脾氣差的醫生未必水平就差,的確能夠提供給病人的情緒價值很低,這要看個人承受能力的限值了。
若業內都認可此人的能力,那唯有先忍忍抓大放小,畢竟比起情緒價值而言,治好病更重要。
像林逸那種醫生,若是突然和善起來也會嚇到病人的,病人還以為自己得了什么不治之癥。
這也是劇中一個笑點,很有意思。
如果被某個醫院確診了大病,建議最好多找幾個醫院再去看看,避免各個層面的偶然性。
劇中心臟中心的負責人曾講過一句話,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醫療這個專業性如此高的領域,對于復雜的治療方案,病人事實上并沒有所謂的充分選擇權,醫生話術的細微傾向,都會影響病人的判斷。
除非緊急到必須立刻手術,否則還是多詢問多總結再決策。
作為病人家屬,盡量去做一個擁有謙卑態度的“學習型家屬”,至少能夠在與醫生的溝通中聽懂對方表達的意思。
網上搜索絕對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尤其是已經有明顯癥狀的病癥,千萬別拖。
醫生護士們也是人,他們之間相處也并非全是公事,私下生活里也有自己的小天地。
醫護人員們也會通過打籃球等體育運動來舒緩壓力,周筱風和林逸聯手打爆蕭老師的那個擊掌,帥到讓人想起《灌籃高手》中的流川楓和櫻木花道。
遇到需要突發手術的情況,必須立刻趕到醫院支援,盡可能去爭分奪秒。
那場大咖云集的巨大冠狀動脈瘤手術,每一位亮相的時候都令人精神一震,實力和魄力兼具。
他們日常互動的時候也會講一些另有深意的有趣臺詞,比如“使用腰身”這種表達。
但同一所醫院里大多數人也只是“朋友圈點贊之交”,公事公辦的可能性更高,甚至有時候還要彎腰去求才能達成目的。
周筱風這樣的人脈關系,救助楊阿姨時都提到“見面三分情”,可見整個系統內人員眾多,并不是全然一體的。
劇中有一段戲,我的印象也很深刻。
林逸和周筱風去找感染科幫忙,對方的腳力極快,就像田徑健將,畢竟是要跑贏病毒和細菌的人。
感觸真的很深,畢竟大家好像都曾經歷過。
醫療系統內,跟對一個好的領導真的很重要。
心外科的主任,風格要比心內科的主任強太多了。
喝茶理論適當點醒下屬,尺寸拿捏非常到位。
這個世界上并非都是周筱風和林逸那樣關心病人的醫生,有些只是把這個行業當個職業而已,更有甚者以此機會進行斂財,此前的新聞里都有涉及,每每看到都覺得寒心。
碰見一個好醫生,是病人最大的幸運,這個影響是延續一生的。
所以我始終都覺得,“醫生”之所以與“一生”發音相近,也有這層隱含的意思在里面。
出于個人的原因,其實葉秋臣一直不敢去寫這部劇。
不知道有沒有和我一樣的人,自有記憶以來就對醫院有種天然的恐懼感揮散不去。
或許是因為各方面的傷痛都被時間慢慢淡化了,所以至今才有勇氣撿起來認真談談。
周筱風有一句話還是挺治愈我的——
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負擔,其實有沒有家族史,人也不可能一輩子不生病,沒必要為了沒發生的事情自尋煩惱,過好當下每一天更重要。
什么時候,人能夠坦然面對這一切,才是真的通透和釋然了吧。
別因為害怕生病就逃避去醫院,也別用忙來當借口。
劇中臺詞講得好,要是想去,東南西北都順路,春夏秋冬都有空。
任何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好的身體才是一輩子最大的幸運。
這句話是說給我自己的,也與所有人共勉。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