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疆歷史上最大的生態工程,166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林網整齊列陣,為農田提供庇護,為綠洲提供屏障。
這是新疆最甜蜜的事業,滔滔林海,綠色蔥蘢。
01
金秋十月,托里縣老風口,一片片由喬灌草結合的防護林網郁郁蔥蔥。
老風口是塔城盆地東進西出與外界相聯系的必經之路,也是世界上罕見的暴風雪災害區。這里每年八級以上的大風天氣達150多天,夏季飛沙走石,冬季人員、牲畜傷亡時有發生,人稱“奪命口”。
以前暴風雪、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耕地和草場風蝕、沙化現象十分嚴重。實施生態林建設后,自然災害明顯減少。
2000年老風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啟動,經過20多年的造林綠化,形成了以喬木樹種為主體、防風阻雪林為基本框架、農林牧彼此鑲嵌的防護林生態系統,風小了,草綠了,昔日的戈壁荒灘逐漸變成了綠洲。
老風口的生態之變,是“三北”防護林工程在新疆的生動演繹。
1978年,我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旨在通過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建設大型防護林工程,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筑起一道綠色屏障,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減少自然災害,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新疆就位于“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最西端,是全國風沙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46年來,新疆始終將“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作為百年大計來推動,累計完成植樹7000多萬畝,形成了以農田防護林為框架,多林種、多樹種并舉的防護林體系,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蓋度,抵御了風沙危害、抑制了荒漠化沙化進程。
從托里縣老風口到麥蓋提縣防風固沙工程;從阿克蘇地區柯柯牙荒漠綠化到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百萬畝生態經濟林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實施以來,新疆的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5.06%;過去30年,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萬平方公里,增長了53.85%。2022年公布的全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新疆荒漠化土地減少293.36萬畝、沙化土地減少36.42萬畝,首次實現“雙縮減”,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跨越。
02
生態是生存之本,環境是發展之基。作為一項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的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不僅為新疆各族群眾拓展了生存空間,還結出了“幸福果”。
走進秋季的柯柯牙,如同置身于巨大的天然畫廊,綠與黃交織,紅與紫相映,每片樹葉仿佛都在講述這片神奇土地上的生態嬗變。
三十多年前,柯柯牙還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戈壁荒灘,常年風沙肆虐。1986年阿克蘇地區啟動柯柯牙綠化工程,通過持續植樹造林,完成造林面積120萬畝。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當地群眾通過發展蘋果、紅棗、核桃等林果種植,使阿克蘇地區成為新疆林果主產區,林果產量占全疆四分之一。
溫宿縣柯柯牙鎮柯柯牙村果農徐德文說,有了防護林后,風沙被擋住,蘋果產量和果農收入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林果是新疆的特色優勢產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本世紀初新疆林果種植面積不足百萬畝。后來,在“三北”防護林工程資金的支持下,新疆林果以每年百萬畝的速度遞增,目前面積穩定在2110萬畝,約占全國林果種植面積的13%,其中紅棗、葡萄、杏、香梨、巴旦木、新梅種植規模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果農人均收入超過6200元。可以說,新疆林果業的飛速發展與“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密不可分。
目前,新疆已建成農田防護林428萬畝,12個地(州、市)、82個縣(市、區)基本實現了農田林網化,45個縣(市、區)在實現農田林網化的基礎上實現了平原綠化達標。新疆已初步建成以農田防護林、大型防風固沙基干林帶和天然荒漠林為主體的綠洲綜合防護林體系,在促進糧食生產和特色林果業壯大發展上發揮了巨大作用。
據統計,新疆農田防護林對農業增產豐收的平均貢獻率約為12%,在自然災害嚴重地區的貢獻率甚至超過20%。新疆95%的耕地受到“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林網庇護。
03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跨世紀的重大生態工程,規劃期73年,涉及我國北方13省份、輻射4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現已進入工程實施的關鍵期、攻堅期。
2023年6月6日,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
新疆先后召開全區生態環境保護暨荒漠化綜合防治大會、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現場推進會、荒漠化綜合防治視頻調度會等,對全力打好攻堅戰和阻擊戰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啟動《自治區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等編制工作,明確攻堅戰路線圖、時間表。
制定《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總體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重點布局、技術路徑等。
出臺九條措施支持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在資金保障、生態用水、土地使用權、光伏項目布局等方面,加快推進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建設。
新疆各地深入踐行“兩山”理念,以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為契機,譜寫新時期“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新篇章。于田縣積極引導企業、社會、農民種植玫瑰、梭梭,接種肉蓯蓉參與防沙治沙,采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動沙產業發展,治沙又致富。沙雅縣采用分布式光伏發電代替動力電,苦咸水造林每畝地可節約400方水,既降低了成本,又破解了沙漠邊緣植綠缺水難題。
從實際出發,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吸引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形成多部門協作、多渠道投入、多方面參與的新時代防沙治沙格局,為筑牢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作出新疆貢獻。
46年彈指一揮間。在“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的漫漫征程中,新疆各族兒女在風沙線上頑強拼搏,構筑起一道道綠色屏障,創造出新疆的綠色奇跡。
如今,國家吹響全面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和三大標志性戰役的號角,新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奮力書寫新時期“三北”建設的新答卷。
來源:綜合自石榴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