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東西
編譯 王涵
編輯 漠影
智東西5月19日消息,近日,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成功將太空計算衛星星座送入預定軌道。
據報道,中國已成功發射計劃中2800顆軌道超級計算機衛星網絡的首批12顆衛星。研發單位國星宇航在公告中說明,這些由該公司與之江實驗室、內江高新區聯合研制的衛星具備星載自主數據處理能力,無需依賴地面站完成計算任務。
本次發射標志著我國首個整軌互聯的太空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太空計算的未來不遠了。
一、12顆衛星齊“上天”,中國要在天上造超級計算機
本次“上天”的太空計算衛星星座是“星算”計劃首發星座,由國星宇航公司研制的12顆衛星組成,搭載之江實驗室以“三體計算星座”標準研制的核心關鍵載荷。每顆衛星搭載80億參數規模的星載AI模型,單星AI算力達744TOPS(每秒萬億次運算)。
國星宇航宣稱,12顆衛星組成的集群總算力可達5POPS(每秒千萬億次運算),遠超微軟Copilot PC要求的40TOPS算力標準。中國政府規劃顯示,該星座最終將建成由2800顆衛星組成的網絡,實現1000POPS的總算力目標。
▲“星算”計劃首發星座,圖源:新華社
據報道,本次任務采用“頂置主星+側掛從星”的分層布局。2顆主星縱向堆疊于整流罩內部頂端,10顆從星分兩層側掛于筒段內,每層周向均布5顆衛星。任務通過4次星箭分離使衛星精準入軌,頂置主星依次間隔分離,側掛衛星每層5顆同時分離,通過飛行時序優化與姿態調整技術,確保分離安全性,并減少對末子級的姿態擾動。
Space News披露,衛星間采用激光鏈路實現最高100Gbps的星間通信,并共享30TB的星載存儲空間。上周發射的12顆衛星攜帶了X射線偏振探測器等科學載荷,可用于捕捉伽馬暴等短暫宇宙現象。
國星宇航公告顯示,這些衛星還能生成三維數字孿生數據,應用于應急響應、游戲開發及旅游等領域。
二、“星算計劃”開啟“太空計算”新時代
公開資料顯示,國星宇航成立于2018年,專注人工智能(AI)衛星與空間計算技術,已于2024年1月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之江實驗室則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于2017年9月聯合組建,重點攻關AI、智能計算等領域。“星算計劃”還獲得軟通動力、科大國創等企業支持,將共同建設配套地面算力中心與AI平臺。
2024年9月,國星宇航就已成功發射全球首顆AI大模型科學衛星,并成功完成衛星在軌運行AI大模型技術驗證,“星算計劃”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同年11月21日,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國星宇航攜手之江實驗室等頂尖機構發布“星算計劃”,這項雄心勃勃的工程計劃在2030年前部署2800顆算力衛星,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算力網絡。預計2025年實現50顆衛星組網,宣告我國正式開啟“太空計算”新時代。
▲“星算”計劃示意圖
此次太空計算星座任務被命名為“021”,意思是指從0到1(0to1)的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評價:“AI不能因算力的缺失而缺席太空。有了計算星座,一顆衛星也能體現算力價值,這對產業變革具有深遠意義。”
國星宇航相關負責人透露,公司已經開始投入更高算力的衛星研發,“星算計劃”02組星座也已經進入設計研制階段。
結語:軌道計算星座或將開啟“太空云”的新紀元
《南華早報》分析認為,天基超級計算機的優勢不僅限于縮短通信時,受帶寬限制和地面站可用性影響,傳統衛星數據傳輸效率低下,“不足10%”的衛星數據能傳回地球。
哈佛大學空間歷史學家兼天文學家喬納森·麥克道爾(Jonathan McDowell)評論稱:“軌道數據中心可利用太陽能并將熱量輻射至太空,顯著降低能耗與碳足跡。”他預測美國和歐洲未來也可能開展類似項目。
分析指出,這種突破天地算力瓶頸的技術可能催生天基云計算新業態,并成為中美戰略競爭的新疆域。相較于歐美在軌邊緣計算試驗,中國這項產學研協同項目率先實現了專用AI星座的規模化部署。
在各國競相布局的背景下,中國通過“星算計劃”率先落子,軌道計算星座或將開啟”太空云”的新紀元。
來源:新華社、南華早報、Space News、The Verg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