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毛主席把自己的兒子毛岸英送到了戰場上,毛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上午因回指揮部取作戰圖被凝固汽油彈擊中壯烈犧牲。那么為什么至今也沒有把他的尸骨運回國呢?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而毛岸英卻一直安葬在了朝鮮的土地上,沒有回國,這是為什么呢?這背后有什么歷史原因嗎?
早在1951年5月1日,當時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50軍最早在丹東修建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也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最早的烈士陵園。同年年初,原東北政府決定,在沈陽等地修建4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51年10月23日,原東北人民政府、原東北軍區曾下發的《沈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中規定:“凡中國人民志愿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于團)以上干部,或由軍(或相當于軍)之領導機關批準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也就是說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我國政府要求將陣亡的將士就近掩埋,除了團級以上干部及特級、一級戰斗英雄可運回國內安葬。
當時在得知毛岸英犧牲后,彭老總的內心就像被刀割一樣痛苦,短短一百多字的報告,他寫了又改,改了又寫,足足寫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完成。后來這封絕密電報在2020年11月9日,這封電報的內容才隨著央視紀錄片《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播出才被公開。內容很簡單,只是將事發當天的經過敘述了一遍,看似每個文字都和悲傷無關,但連在一起,卻讓人心痛無比。
毛岸英同志壯烈犧牲的消息被隱瞞了一個多月,直到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國大獲全勝,周總理才將這個消息說了出來。當主席看到那封一百字的電報時,他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完電報之后,主席就陷入了沉默之中,始終不發一言,他只是在直勾勾地盯著那封電報。緩了好一會之后,主席終于開口,說了一句讓所有人都為之動容的話:“誰讓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呢!革命就會有犧牲,戰爭更是如此!”
1954年12月24日,志愿軍總部在黃繼光、楊根思、邱少云等戰斗英雄,以及在朝鮮犧牲的團以上干部遺體均已運回國內安葬的情況下,由賴傳珠擬一電稿,提出將毛岸英的遺體運回北京安葬。彭老總從大局考慮,給周總理寫信,建議還是埋在朝鮮,使之成為中朝千秋共好的見證。毛主席還是站在一個國家領導人的立場上來看待這個問題,認為彭老總的提議有利于中朝兩國的交好,引用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話來對周總理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最后主席在信上做出了這樣的批示,對待毛岸英同志,要像千千萬萬個志愿軍烈士一樣,掩埋在朝鮮的土地上,并且刻意的囑咐不要舉行特殊的葬禮。
一場曠日持久的抗美援朝戰爭,犧牲了多少中華兒女啊,這是一座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橋梁,架設在鴨綠江之上,這是一座感情的豐碑,樹立在中朝人民心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