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溫了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經典軍事影片《大決戰之遼沈戰役》,不經意間注意到其中一段耐人尋味的臺詞。
當錦州外圍攻堅戰打響后,鑒于葫蘆島方面國軍增兵壓力的林總致電教員,提出回頭打長春的想法。看完電報后,一向心平氣和的教員不禁以嚴肅的口吻向周恩來傾訴著心中的不滿:
當初在看這一段的時候,很多人關注點大都集中在了“錦州”與“長春”這兩處關鍵字眼上,對教員提到的“楊成武先動”卻沒有什么深刻印象。
畢竟在所有人印象里,遼沈戰役是東野“關門打狗”的神來之筆,很少會有人將它與時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的楊成武聯系在一起。
無獨有偶,距離遼沈戰役過去42年后的1990年12月,年近八旬的楊成武公開發表了一篇名為《在配合遼沈戰役作戰的日子里》的文章,將遼沈戰役前自己率部兵出綏遠、策應配合遼沈戰役的往事呈現在世人面前……
對于遼沈戰役的戰略布局,教員早在1948年春東野“冬季攻勢”勝利收官時便已著手籌劃了。
此時的東北野戰軍經過1947年全年的戰略攻勢,已經將解放區的面積擴大到全東北的97%,解放區人口也占到東北總人口的86%,國軍僅剩的精銳部隊被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等幾個大城市,且彼此早已隔斷聯系呼應。
換句話說,東北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我軍手中。這樣的有利態勢下,東野集合百萬大軍南下錦州,來一場“關門打狗”的戰略決戰就顯得勢在必行了。
不過,在圍繞打長春還是打錦州的問題上,東野內部始終沒有下定最終決心。反復討論后,他們于1948年8月6日向教員發來了一封“暫緩南下”的電文,其中著重指出希望華北部隊能先有所行動:
一是楊得志的第二兵團應迅速出動,切斷承德國民黨軍的退路,以利于東野南下包圍全殲敵軍;二是楊成武率部出擊綏遠,通過出擊傅作義老巢的方式來協助東野牽制華北的傅作義集團。
其實,早在教員構思遼沈戰役規劃時,華北軍區部隊的配合牽制行動就已經包含在內,讓他心中意難平的,是東野不能很好的領會和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圖。
盡管如此,教員從戰略全局出發,還是調動華北軍區部隊來盡量滿足東野的作戰需求。
在此之前的一個周,教員致電剛剛結束保北戰役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令他火速趕往西柏坡領取新的作戰任務。
楊成武統率的第三兵團是從第二兵團分支組建而成的,主要以原晉察冀野戰軍一縱、六縱和二縱的兩個旅為主體,總兵力約八個旅五萬余人。
接到電報后的楊成武也不敢有片刻耽誤,隨即動身與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一道前往西柏坡面見教員。
彼時的他雖然已做好打大仗的心理準備,但對接下來將要面對怎樣一種局面卻是一無所知……
到達西柏坡后,教員照例先召集其他核心成員們坐在一起熱情交流一番。隨后,他將此前發給東野的兩封電報傳給聶榮臻和楊成武閱看。
前者是同意東野南下作戰計劃的批復,后者則是軍委對東野奪取錦州、唐山,而后入關向承德、張家口進軍的部署指示。
看到這里,聶榮臻和楊成武也都大概猜出了教員的戰略意圖,簡單來說就是要讓華北軍區在軍事上配合遼沈戰役的順利開展。果然,教員接下來的一番話印證了二人的判斷:
隨即,教員話鋒一轉,問起了楊成武對這次深入傅作義老巢綏遠執行任務的困難。盡管對方表態堅決,但教員還是一語道破了“天機”:
之所以這么說,主要還是基于教員對綏遠一帶風土民情的提前預判。綏遠是傅作義賴以起家的“大本營”,也是華北地區為數不多的在長達20余年時間里經營成“鐵板”一塊的地盤。
當地群眾由于對我軍缺乏深入了解,再加上傅部長期以來的反動宣傳,勢必會給出擊該地區的第三兵團造成補給困難。此外,駐守該地區的董其武和孫蘭峰雖然不是國軍嫡系將領,但也絕不是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
凡此種種,不能不讓教員對楊成武此行做到慎之又慎、慮之貴詳。在叮囑完楊成武后,教員隨即又囑托周恩來:
有了教員的錢糧保障,楊成武順勢向司令員聶榮臻提出調李井泉任兵團政委的請求,得到批準后,第三兵團即著手準備出兵綏遠事宜。
楊得志、羅瑞卿的第二兵團也在積極向承德、唐山一帶運動,吸引傅作義主力向東、向北調動,為楊成武的綏遠之行營造有利態勢。
從7月31日接受任務到8月20日全軍出擊,楊成武利用有限的20天時間加緊組建完整的兵團部和各部門,同時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先遣支隊。
這邊楊成武緊鑼密鼓的籌備進軍綏遠行動,另一邊東野又向軍委發去了希望敦促楊成武兵團提前“動一動”的電文。原本時間就顯得有些倉促,這下一向溫和的教員也生氣了。
當年8月11日,在回復東野的電文中,教員毫不留情的對東野借口拖延南下的做法進行了嚴肅批評,大概意思就是一旦東野暫緩南下,讓傅作義抽調兵力,無后顧之憂的解決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對全局百害而無一利。
當然,教員的措辭是極為嚴厲的,這樣大篇幅的一份批評電文,放眼整個解放戰爭期間都是極為罕見的。
三天后的8月14日,教員在致電各分局、軍區和野戰軍時,再次就“報告制度”的問題著重作了說明:
結合此前教員發給東野的幾封電報來看,電文中更深一層的含義似乎又是不言而喻的。
此后一段時間里,楊成武不負眾望,不僅在綏遠作戰期間嚴格執行不擾民的嚴肅軍紀,還通過主動幫助地方百姓做好日常雜物來進一步深化軍民關系,從而打下綏遠解放的優良基礎。
在楊成武和楊得志等華北主力兵團的積極動作下,傅作義早已疲于應付,更難再抽身參與東北地區的戰事,客觀上也支援和策應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開展。用東野政委羅榮桓的話講:
而隨著遼沈戰役的完美收官,東野又相繼入關參加平津戰役,與華北軍區解放軍一道,促成平津地區的解放大局。
僅從相互配合、同舟共濟的角度來講,我軍便已然勝過戰時互不相幫、自顧不暇的國軍隊伍,最終得以在戰略決戰中“一戰定乾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