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粟裕的愛好,首推“槍”。這大概是征戰半生留下的吧。
在戰爭時期,當然是槍不離身。解放了,他仍然對收集槍支保留著濃厚的興趣。他保存的槍枝,有的是繳獲敵人的,有的是我國自己設計制造的,也有外國朋友贈送的。他特別重視自己制造的武器。作為一個軍人,他清楚在未來的反侵略戰爭中,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立于不敗之地。1960年,部隊研制出了新型的56式半自動步槍。這種槍射程遠,精度高,實用價值很好,粟裕非常喜歡。他把部隊送他的那枝步槍在護木下安了一個木把,這樣,雖然他左手殘廢,也能操作自如了。這枝槍成了他心愛的寶貝,打獵的時候就用它。
他對槍的摯愛,不單單是對戰爭年代的珍惜,更反映了作為一個老兵,時刻準備為國家民族重上戰場的豪邁氣概。
粟裕的第二個愛好,是收集地圖。在他的辦公室和臥室,凡是能利用的地方,都掛滿了地圖。他經常手拿放大鏡一點一點地詳細研究地圖,把這作為最好的休息。在他看來,不重視地圖、不懂地圖,是不夠格做一個好指揮員的。
有一次,女兒叫他吃飯,他正聚精會神地研究地圖,沒有回答。女兒問他,能記住這么多地方嗎?他笑著點點頭,讓女兒指指一些地方,考考。結果,他不僅完全答對女兒指出的一些偏僻的地方,而且對一些地圖上沒記載的河流、山頭、橋梁,都對答如流。
對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他更是了如指掌。他常常乘公共汽車從終點到起點細細考察,甚至步行到大街小巷摸底。一些新增的公共汽車線路,經常乘坐的市民也未必能對各站按順序一一記牢,粟裕卻全都了然于胸。
高興的時候,粟裕愛唱歌唱戲。他對兒時學的一些童謠,終生不忘。最愛唱的,當然是《新四軍軍歌》。每當他唱起“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的時候,他的聲音總是那么宏亮,他的神情總是那么專注,大概,他的思緒又回到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去了……
粟裕不僅有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善寫古體詩詞,這在我軍的高級軍事將領中,是不多見的。他的一首詩是這樣寫的:“半世生涯戎馬間,一生系得兒危安。沙場百戰談笑過,際遇數番歷辛艱。松蒼敢向云爭立,草勁豈懼疾風寒。生死沉浮尋常事,樂將宏愿付青山。”
詩中表現的,是將軍坦蕩的胸懷,無畏的氣概和樂觀的情操。
對郵票的珍愛,是將軍的又一個業余愛好。1971年,粟裕出任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分管交通郵電工作。他聽到集郵活動被禁止的情況,又可氣又好笑。集郵是老少皆宜、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活動,怎么能說是“四舊”呢?他明確指示郵電部,要恢復集郵活動,開辦郵票出口業務。
在粟裕的關懷、過問下,1972年成立了中國郵票出口公司,成立當年;就出口郵票1千多萬枚,還在非洲、歐洲舉辦了中國郵票展覽活動。小小郵票,展現了新中國的新風貌,擴大了國際影響,促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的了解。
粟裕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在揚州外公家長到2歲,這個名叫戎生的孩子就來到父母身邊,跟著部隊行軍打仗。
部隊的生活極其艱苦,那怕是兩歲的孩子,也得和大人一樣忍受敵人的封鎖掃蕩帶來的嚴重困難。吃飯不能挑食,饑寒不能叫喊,夜晚不能啼哭。
為了鍛煉兒子的膽量,他在兒子才2歲多的時候,就教他游泳。他教的方法很特別:他讓小娃娃懷抱一根竹筒往溪里跳,小小的孩子自然膽怯不敢跳,他就抱起戎生,扔到水里。如是幾次,小娃娃也學會了游水。
這看起來有點殘酷,卻飽含了一個父親多么深沉的愛啊!作為軍人,作為父親,他希望孩子能成長為一個勇敢的戰士。在戎生6歲的時候,他送給兒子一件珍貴的禮物:繳獲的一支袖珍手槍。長大當兵,為祖國和人民獻身,是粟裕對兒子的最殷切的期望。
戎生高中畢業了。當時正是60年代初,蔣介石集團叫囂得最厲害的時候。滿腔熱血的戎生想去當兵。粟裕教育他要進一步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才能為黨、為人民軍隊作更大的貢獻。父親的教育,促使了戎生思想的轉變,他考上了哈爾濱軍工學院。
1966年,戎生畢業了。
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的子弟,一個品學兼優的軍校學生,他完全可以留在大城市。但他沒有提任何要求,愉快地服從了分配,來到祖國的南疆,做了一名普通戰士。
在軍隊這所大學校里,戎生成長起來。他的優異表現使他從戰士到班長、排長,一步一個腳印地擔負了領導職務,成了一個帶兵的人。南疆的艱苦條件,成了最好的教材。
1969年,一生清廉的粟裕開了一次“后門”。
這一年,戎生所在部隊奉命調動,從邊疆換防到內地。生活和工作條件都大為改善。
粟裕卻通過“關系”,把戎生從原部隊調到冰天雪地的北國邊疆。
當時,蘇聯在中蘇邊境不斷挑起事端,流血事件時有發生。北邊境的形勢,一觸即發。個別貪生怕死之輩,想方設法從前線往后方調,影響了部隊的情緒。在這樣的關口,老軍人粟裕卻走“后門”把孩子從內地送到了前線!
他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不!但他知道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他沒有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把自己的一生,把子孫后代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1984年2月5日下午,粟裕因病逝世。
去世之前,他反復交代:不要舉行遺體告別,不要開追悼會。他只有一個要求,把他的骨灰,撒在他長期轉戰的贛閩浙蘇皖魯滬豫等地,他要和那些長眠于地下,連勝利都沒有看到的戰友們永遠廝守在一起。
4月1日,載著將軍骨灰的列車向那一片片曾布滿將軍足跡的土地駛去。
南昌的槍聲,揭開了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井岡山的茅棚里,一個年輕的軍人走向成熟。
閩浙贛千里轉戰,粟裕初展才華。
韋崗,脫手斬得小樓蘭,大江南北的抗日烽火就此點燃。
決戰黃橋定蘇北,挺進浙南戲敵寇,粟裕為民族的解放斗爭立下汗馬功勞。
七戰七捷,初創蔣軍,挫敵銳氣。之后,戰宿北、魯南、孟良商、沙土集、開封,一氣呵成。洛陽、開封、濟南、徐州,重鎮連連易手。淮海一戰,底定中原。
百萬雄獅過大江,粟裕是統帥之一。他和英雄的軍隊把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插到黃浦江畔……
在這半生征戰中,有十幾萬戰友、部下永遠倒在了通向勝利的路途。
今天,粟裕看望戰友們來了。永遠也不會分開了。
山川草木濺碧血,烈士忠魂沖云霄。
滄海一“粟”,英名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