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童年富裕癥」一詞,傳播度很高。
它特指的是生活在物質條件豐富環境中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卻逐漸失去了感知幸福的能力,沒有人生目標,深陷無意義感中,抗挫能力也低,動不動就想躺平。
為什么「童年富裕癥」會刷屏?
或許是因為它精準擊中了如今北上廣精英家庭的痛處。
正如一些大灣區媽媽含淚吐槽:
“我們費盡心血為孩子鋪好了通往光明未來的路,他們連抬腳走一步的愿力都沒有,甚至根本不屑一顧。”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灣媽看世界(ID:greatbaymom)
01
被「富養」的孩子,
正在走向墮落
童年富裕癥并非一個新詞,早在1908年就出現在了社會學研究領域。
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uniya S Luthar及其團隊還花了20多年專門研究富裕兒童。
他們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美國東海岸陸續收集了三批高收入社區的青少年數據。
第一批是264名來自郊區高中10年級的學生,大多是白人白領家庭孩子。
Suniya S Luthar及其團隊每年跟蹤調查這批學生,在高二時,將他們與在市中心一所學校就讀的224名來自少數族裔且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10年級學生進行對比。
第二批是來自另一個高收入城鎮的302名六年級和七年級的學生。
第三批研究的對象是314名6年級學生。
這是研究人員從第二批相同高收入社區中招募的學生,并對這些學生進行年度隨訪,一直持續到高中,然后與市中心學校就讀的6至8年級300名學生對比。
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后,研究人員發現:
這些受過良好教育、高收入、白人雙親家庭的孩子飲酒、吸煙和吸毒的比例高于低收入青少年,也更容易抑郁、焦慮,長期存在心理困擾和不良行為。
此類問題并非僅限于東海岸或郊區學校。
Suniya S Luthar及其團隊又去研究了美國西北地區大城市和富裕社區的私立學校,他們同樣發現中上階層的孩子都表現出了較高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還有割腕等自殘行為。
他們好奇背后的原因,又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結果所有的證據都指向了兩大根源:
第一個是對高成就的追求;
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都期望在學校、各種課外活動以及社交生活中都表現出色。
追求卓越讓富裕青少年每天安排滿滿當當,面臨著巨大的取得好成績、考入名牌大學的壓力。
在這種長期的父母高期待、高壓環境中,他們常常會因為一次偶然間或是小小的“失敗”而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再加上因為經濟條件好,購買毒品等東西輕而易舉,于是便走上吸毒之路。
第二個是物質和情感上的隔離。
這些富裕家庭的孩子想要什么物質東西都能得到滿足,唯獨缺少父母情感鏈接。
即便父母發現了孩子存在心理問題,通常愿意讓孩子接受心理治療或是藥物治療,但多數不去深究,不會真正去探知孩子內心的渴望和解決真正的問題。
這些孩子看似物質富裕,生活條件是低收入家庭孩子一輩子可能都無法企及的高度,但精神極度貧瘠,甚至不如低收入家庭孩子。
02
中產娃陷入
「童年富裕癥」的困境
哥大教授Suniya S Luthar和他團隊的這份研究的對象雖然是特權階層的孩子,但揭露出來的問題以及原因,無時無刻不在現如今的中產家庭上演著。
越來越多的中產娃正在經歷著「童年富裕癥」。
他們和哥大教授Suniya S Luthar研究中的富裕兒童一樣,從小就在物質層面得到了富養。
尤其如今許多孩子是家中獨子,愛子心切的中產父母恨不得將天上的星星都摘下來送給他們。
這些孩子衣食住行、教育體驗的都是高配。
各種名牌,最新的電子產品,每年都有詳細計劃的國外旅行,從小無需費力就能享受美好生活,外界也很少有新奇的事物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有的3歲學冰球、馬術,10歲辦畫展或是攝影展,小初高就是各大舞臺上的風光人物,小小年紀就經歷了人生最高光的時刻。
中產家庭的孩子普遍在18歲前就被父母一手包辦的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包圍著,上下學車接車送,衣食無憂的生活早早嘗到了「巔峰時刻」。
即便是普通中產家庭,歷經資源匱乏和物質貧乏時代的他們,總想要把自己當初缺失的部分通過代際的方式彌補到孩子身上。
希望他們不要重走自己的路,或是希望孩子能繼續實現階層跨越。
于是想盡一切辦法,給予孩子最好的。
只要在能力范圍內,別的孩子有的,絕不讓自己的孩子有所缺失;只要是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技能等,投資起來不計數字。
比如某社交平臺上有一位孩子講述自己作為一個中產娃,光是申請上劍橋,就花了一百多萬,而她小初都在公立校就讀,高中才轉軌到國際部。
小學興趣班加起來支出20萬左右,初中參加大大小小的競賽以及繪畫班、新加坡和英國的夏令營,花費也超過了10萬元。
高中學費、生活費和雜費一年大概30萬左右,后續的國際課程補習、找申請顧問寫文書和面試輔導等,也是一筆不菲的開支。
而這只是普通中產孩子,如果從小就在國際學校就讀,從規劃到申請上名校,花費跟一套好地價的房相當。
但早早就擁有最好的生活、最優質的教育,過早體驗到巔峰時刻的中產娃,真的就能如父母期待的那樣走上幸福且成功的道路嗎?
毫不費力站在山頂,手捧獎杯,或許可以在一瞬間感到欣喜若狂,但這種感覺轉瞬即逝,留下來更多的會是一種孤獨的空虛。
這就跟游戲開掛之后,你擁有無限的金錢和無限的血條,上天遁地,剛開始玩的時候很刺激、很有滿足感,但過不了多久就會覺得沒有意思。
實際上,越來越多中產家庭的孩子心理問題頻現就是這種過早「巔峰時刻」帶來的后遺癥。
一路走來,沒有路障,沒有一波三折,各種選擇任憑自我喜好來決定,所有東西唾手可得。
一切都來的太過容易,反而覺得人生沒有任何意思,缺乏動力與干勁。
一旦孩子在小小年紀就思考起人生高度的問題,往往會陷入虛無感里,現在抑郁,甚至輕生的孩子多半是對人生無憾、人生無望、人生無趣后的自我擺脫。
十幾歲的年紀原本應該對人生充滿著期待,但現在很多中產家庭孩子對人生的期待都是父母強加的。
因為整個社會都極度焦慮和內卷,尤其是害怕階層滑落的中產,為孩子高昂的教育和興趣愛好買單,無非是想要在這場軍備競賽中,贏在起跑線,最終勝出。
孩子能好好學習,努力考上名校,畢業后進入大廠名企,拿著高薪,過上穩定幸福的生活,父母也好似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任務。
但高期待父母以為用錢就砸出來的幸福生活,在這群富養的中產娃眼中是一種「無限死循環」。
中產家長的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體驗,但他們以物質代替情感,來試圖化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忽視了孩子需求。
父母一手規劃的人生是孩子想要的嗎?孩子真正想要什么?孩子真正擅長什么?他們真實的興趣在哪里?
很少有父母會關心這些,只要孩子在奔跑,就以為孩子沒問題,但很可能他們已經“病入膏肓”。
03
被富養的中產娃,
成了城市蹲族
包辦富養的中產娃,因為長期缺乏內驅力,陷入迷茫與痛苦中,長大后就成了「城市蹲族」。
與普通的啃老族不同的是,城市蹲族專指來自中產階層的年輕人。
他們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家庭條件不錯,一出生就拿了一張好牌,從小被父母寄予厚望。
但長大后他們并沒有按照父母的劇本走上期待的道路,而是待在家里或是出租屋里,靠著低欲望、網上沖浪的活法,成了一名城市“蹲族”。
北上廣是城市蹲族的聚集地,如今已經蔓延至了二三線城市。
城市蹲族并非100%放棄了自我,甘愿墮落,他們多數是以蹲的方式,來逃避現實。
看似獲得了自由、做回了自己,實際上內心無比惶恐,他們也都希望有一天能以“站”的方式出現,找到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很多專家指出,城市蹲族與從小的高壓生活、大學內卷及工作后當螺絲釘等有巨大的關聯。
首先,過度保護的他們找不到方向。
這些富養的孩子在父母的照顧下衣食無憂,享受著無盡的教育資源,但也處于高壓環境中,身體疲憊不堪,生命力也消失殆盡。
活在父母規劃中茍延殘喘的他們,一旦步入社會,失去父母的嚴格管控與賦予的生存價值。
擁有虛假安全感的他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找不到方向和人生的意義。
這些孩子長期生活在學術環境里,被剝奪了面對困難和失敗機會。
出了社會,社交無能力,也不愿跟人產生鏈接,缺乏面對現實挑戰和失敗的勇氣和韌性,更對現實世界無興趣。
積攢壓力已久的他們干脆蹲了下去,去在虛擬社會中找尋價值和安慰。
其次,學歷貶值,現實落差感大。
本以為在父母的規劃下上了大學就是人生的終點,但上了好大學,還得找到好工作。
全民內卷的時代,學歷嚴重貶值,花費三四百萬的名校海歸回來月薪不過萬,甚至找不到工作。
讀了十幾年書,一路狂奔,也沒法延續父母那一代人的軌跡,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巨大的落差感與羞恥感讓他們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與否定中,進而果斷蹲下來退回到自己的小世界中療傷。
最后,無意義的職場生活。
小時候上學996,長大后上班依然是996。
內卷在職場加劇,加班等畸形文化盛行,社會規訓四處蔓延,無休止的重復勞作讓他們產生了職業倦怠感。
自由和尊嚴的踐踏,讓他們寧愿“自暴自棄”。
城市蹲族好在,這批富養長大的中產娃能大膽承認自己是985/藤校廢物,勇敢躺平。
但最近全國各地突然冒出來的「假裝上班族」就讓人不免有些心酸,活在高期待中的孩子又患上了休息羞恥癥。
多個社交平臺上出現了這樣的招聘文案:
如果你沒有工作或是失業了,想瞞住家人,可以來這里假裝上班,“假裝上班公司”提供工位,假裝布置任務,有電腦空調,還能體驗加班通宵,一天收費四五十元,早10晚5不打卡...
付費上班,給老板發工資,能夠支持這些人去假裝上班的恐怕都是家里有經濟條件的人。
富養的中產娃,在假裝努力中壓抑著自己長大,又在假裝上班中瞞著父母度日如年,多么魔幻的劇情啊。
富足的童年,換來了脆弱的成年,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人生規劃路。
04
終結童年富裕癥,
真實是解藥
物質堆砌的優質資源成了軟性的枷鎖,避免孩子受苦,然而孩子無時無刻不再痛苦中度過。
原本以為給到孩子最好的,就能讓他們直面未來的風雨,結果是他們連直面未來的勇氣都沒有,一次失敗都有可能讓他們的世界坍塌。
當童年富裕癥、城市蹲族、假裝上班族等層出不窮的負面流行詞將筆觸對準中產家庭,或許是我們應該反思的時刻到了。
“童年富裕癥”的解藥可能就是:真實。
直面孩子的真實需求。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物質的滋養,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支持、自主權、自我的成就感和歸屬感,這是孩子走得更遠更長久的根基。
放下焦慮,打開心門,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和感受,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和需求,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一味投喂,控制性灌輸。
在真實情境中找尋意義。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凱文很早就提出了“空心病”一詞。
它指的是一群看似優秀、擁有良好物質條件的孩子,卻內心空虛、迷茫,這和童年富裕癥有著相同的跡象。
兩者的背后都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價值體系的崩潰。
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找不到真正的熱愛和動力,這是教育過度功利化和保護劃的必然結果。
想要治愈,必須讓孩子回到真實的生活中體驗,思考、成長,而不是活在別人設定的劇本里,成為一個被動者。
例如帶著孩子參加志愿者服務,或是假期自我制定計劃決定一家人去哪里玩耍,父母提供資源和金錢,孩子自己安排衣食住行或是學業等。
父母學會放手,不是不保護、不關心、不指導,而是不剝奪他們的體驗,讓孩子適當面對困難,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找到內驅力。
真正的富養,不是一直給,而是讓孩子練習自我爭取和探索。
童年富裕癥不是個案,而是一個時代的困境。
當物質生活富足,如何喂養精神世界,是新時代父母都要去完成的育兒命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灣媽看世界”,大灣區最優質的教育號,精英家長都在這里。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