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680.4億元,同比下降4.3%。
按類別看,國企民企利潤普遍負增長:
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8530.9億元,同比下降8.2%;
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3718.5億元,下降5.7%;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559.0億元,增長0.9%;
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6501.7億元,下降1.3%。
分行業看,公用行業表現真好: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40.0%,
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8%,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8.4%, 紡織業增長 5.3% ,
汽車制造業下降3.2%,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下降5.1%, 專用設備制造業下降 5.2% ,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7.7%,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23.7%,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下降49.6%。
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總結:
1.利潤普跌是工業企業當前的基本面,
2.支柱產業汽車行業表現不佳,對整體經濟形成拖累,
所以你明白為什么汽車補貼一茬接一茬了吧,好賣還用補貼么?
再看看細分財務數據:
營業利潤率變薄: 1—10月份,營業收入利潤率為5.29%,同比下降0.34個百分點。
資產負債率下降: 10月末,資產負債率為57.7%,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資產負債率代表企業投資擴張意愿,在對未來預期樂觀的時候,企業傾向于擴張負債用于投資,在對未來預期悲觀之時,企業傾向于盡快還債,修復資產負債表,這就是所謂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運營周轉速度變慢: 10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26.33萬億元,同比增長7.8%;產成品存貨6.53萬億元,增長3.9%。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20.0天,同比增加0.2天;應收賬款平均回收期為66.7天,同比增加3.9天。
人均營業收入為182.4萬元,同比增加6.6萬元 ,人均營收上漲,乍一看反直覺,有沒有一種可能,裁員之后,人均營收反而上漲了?
寫到這里,我想說兩點:
1.制造業如此萎靡不振,GDP來全靠消費拉動,可是多數月份消費增速也就3%左右,坑怎么填呢?
2.什么是螺旋通縮?
舉個例子:
企業銷售乏力,利潤下降,于是要求供應商降價-->,
-->供應商繼續要求上游供應商下降,整個供應鏈都開始降價-->,
-->整個供應鏈降價,企業盈利惡化,導致員工收入下降-->;
-->員工收入下降,購買力下降,進一步導致企業銷售下降。
閉環形成。
所以,扔出的回旋鏢還是打在了自己臉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