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之戰,仗是打贏了,但未達到戰略目標,看你怎么理解了。
如果看戰損比,唐朝確實是贏了;如果以是否達到戰略目標為勝負來說,唐朝沒打贏,沒打贏不是輸了,而是平了。
唐征高句麗這一戰,唐軍戰術打得非常巧妙,但在戰略上放不開手腳,根本原因就是李世民已經是皇帝了,不能再像他年輕的時候打王世充、竇建德那樣沖鋒陷陣、敢于冒險,因此這一仗打得有些畏手畏腳。
我個人的看法,唐太宗如果不親征,坐鎮幽州指揮,也許這仗還能打贏了。
唐太宗攻打高句麗的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
起因是百濟聯合高句麗攻打新羅,新羅向唐朝求援,唐朝派使者要求高句麗罷兵,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拒絕了唐朝的要求,唐太宗于是發兵攻打高句麗。
表面上看是高句麗不聽唐朝的勸說,實際上真正的原因是:高句麗破壞了周邊藩屬國對唐朝宗主國的政治秩序。
一旦高句麗不聽唐朝命令,而且受不到任何的懲罰,唐朝對周邊藩屬國的顏面就會掃地,高句麗這一行為等于是在挑戰唐朝宗主國的地位,無論是政治上還是顏面上,唐朝攻打高句麗都沒有錯。
從唐太宗攻打高句麗的戰略部署來看,這一戰事前的戰略目標是滅亡高句麗,而不是讓對方臣服,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為的就是讓高句麗臣服,但高句麗一直反反復復,打他就臣服,不打他就不聽命令,只有滅亡了高句麗,才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就像唐朝滅亡東突厥一樣。
唐征高句麗路線圖
唐征高句麗之戰一共動用了十余萬軍隊,分為水陸兩路大軍分別出擊,水路以張亮為首,有軍隊4萬人,陸路以李勣為首,有6萬唐軍,另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仆從軍。
與隋煬帝動用百萬大軍相比,唐軍顯得相當精簡,隋征高句麗靠的是實力,唐朝靠的是戰略與戰術,唐朝陸路軍隊分為北中南三路軍隊,利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北線,等高句麗軍隊救援北線時,唐軍趁機攻取北線另一個城池-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南),俘虜2萬人口,10萬石糧食,唐軍在遼東也有立足之地。
唐軍迂回包抄了遼東城(今遼寧遼陽),用20天時間攻破了遼東城,斬殺高句麗軍隊一萬余人,俘虜士卒一萬余人、百姓4萬余人,這是唐軍攻陷的第二座城池。
唐軍水軍攻陷了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俘虜8000人,高句麗白巖城(今遼陽東)向唐軍投降,接下來唐太宗開始攻打安市城,高句麗北部都督高延壽、南部都督高惠真率領15萬高句麗、靺鞨聯軍救援。
唐軍用聲東擊西之計攻下遼東城
唐太宗利用誘敵深入之計,利用突厥騎兵引誘高靺聯軍進入包圍圈,再內外聯合收割了這支15萬人的敵軍,斬殺2萬余人,俘虜3.6萬人,其余人等被唐太宗放走,高延壽、高惠真均被唐軍俘虜。
但是唐軍未能攻克安城市,并且止步于安城市,李道宗建議繞過安城市,奇襲烏骨城(今遼寧鳳城邊門鎮),再趁機直取平壤城(高句麗都城)。
但這一建議被唐太宗否決,認為太過冒險,安市城沒有攻下,貿然攻取后面的城池,有可能會被敵人切斷補給線,況且唐太宗是御駕親征,不能冒險,所以放棄了這個建議。
唐征高句麗之戰,從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七月一直打到第二年九月,由于北方的冬天來得特別早,即將進入寒冬,不利于唐軍作戰,于是唐太宗下令撤軍。
來對比一下雙方的戰損:
唐軍用誘敵深入之計擊潰15萬高句麗援軍
高句麗方面:損失大小城池十座,分別是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遼東地區最為核心的遼東城被唐軍輕松攻取,隋煬帝當年的百萬大軍都未能攻下遼東城,高句麗軍隊被斬殺5萬余人,被俘虜軍隊7萬余人,被擊潰軍隊十余萬,被俘虜百姓6萬余人,損失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被唐朝遷走人口7萬。
唐軍方面:損失軍隊2000余人,損失戰馬8000匹。
唐軍以2000人的代價消滅高句麗軍隊十余萬人,這樣的戰爭還不叫勝利,那什么叫勝利?
后來唐太宗專門為這一戰寫了一首詩:
《傷遼東戰亡》:鑿門初奉律,仗戰始臨戎。振鱗方躍浪,騁翼正凌風。未展六奇術,先虧一簣功。防身豈乏智,殉命有余忠。
唐軍受阻于安市城下
大概意思是:執行東征的軍令,用強力打開通往遼東的禁閉之路,我親臨東征戰場,唐軍像龍一樣騰空而起,施展自己的戰功,頂著強風高飛入天,我未能想出破敵妙計,使得眾多將士不幸捐軀,以身殉職的將士不是缺少防身之術,而是他們忠心耿耿,愿意為朝廷犧牲。
從這首詩來看,唐太宗把唐軍將士失利的原因攬到自己身上,認為自己沒有好的戰略徹底擊敗敵人,而導致將士傷亡,但從雙方的戰損比來看,唐軍能打出這樣的戰績,已經是大勝仗了。
只是唐太宗過于謙虛,認為沒有達到戰略目標,沒有滅亡高句麗,你要知道唐太宗在唐朝統一戰爭中,以及唐朝初年的所有對外戰爭中,幾乎都是以滅國為戰略目標的,雖然未能一次性滅亡高句麗,但為唐高宗滅亡高句麗打下了基礎。
唐太宗李世民
這一戰,唐太宗還在戰略上瓦解了高句麗的遼東防線,除安市城和烏骨城之外,高句麗在遼東的部分城池被唐朝攻破,這些城池中的百姓或被唐朝遷走,或者被迫退走,導致遼東地區數百里荒蕪人煙,導致高句麗失去數百里的戰略緩沖區,沒有遼東的高句麗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這一戰略意義非常重要,隋朝三征高句麗失敗,主要原因就是被擋在遼東,如果沒有遼東,隋煬帝都能滅亡高句麗,雖然隋朝也想突襲平壤城,30萬隋軍越過遼東想攻打平壤,但中了高句麗人的計謀,幾乎被全殲。
高句麗失去遼東之后,實力大減,唐太宗繼續用騷擾的方式奇襲高句麗,最終為唐高宗滅亡高句麗立下基礎,唐太宗征高句麗之戰除了未能達到戰略目標之外,就是一場完完全全的勝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