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大于實用
90%芯片靠進口,連光刻機都沒有的俄羅斯,最近“手搓”了一款自研的16nm CPU。
根據俄羅斯科技媒體CNews報道稱,在今年俄羅斯電子展上,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副部長瓦西里?什帕克宣布,俄羅斯自主研發的貝加爾系列微處理器已恢復供應流程,目前已經有1000臺Baikal-S服務器處理器(貝加爾湖處理器)已運輸至俄羅斯境內。
這些處理器中的絕大部分已完成分配給開發者以及服務器廠商,眾多公司正處于等待購買的狀態,這對于西方科技封鎖下的俄羅斯企業們來說,也算得上及時續了口命。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服務器處理器只有16nm工藝,而且首批只有1000顆,可見其良率非常低。
不過畢竟不是面向消費者,加上“本土自主設計”的噱頭,這款貝加爾湖芯片還是值得拎出來聊一聊。
全俄羅斯的希望
雖然這款貝加爾湖芯片最近被多次報道,但實際上這是一款誕生在3年前的老產品。
2016年,貝加爾電子公司(Baikal Electronics)的母公司T-Platforms得到了俄羅斯政府27.6 億盧布的巨額補貼,用于開發計算機技術,總共有六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補貼金額達到各個項目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中就有國產處理器貝加爾湖Baikal系列。
和中國的情況有些不同,俄羅斯集成電路起點并不低,但由于蘇聯時代點錯了電子管這條科技樹,加上21世初過度信任依賴外國技術,最終導致俄羅斯在高端芯片(國產芯片)方面同樣遠遠落后西方。
在美國開始對俄羅斯進行技術封鎖后,俄羅斯在國防、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的芯片項目基本上都被斷供,這就有了后面T-Platforms拿下巨額補貼替換西方技術的大項目。
貝加爾湖Baikal系列最初由基于MIPS架構,隨后開始轉向ARM。以上一代Baikal-M處理器就算為例,該芯片采用臺積電28nm工藝,8核Cortex-A57架構,頻率最高1.5GHz,搭載Mali-T628 MP8 GPU 核心,頻率750MHz,功耗不超過35W。
雖說28nm工藝仍是目前的主流工藝之一,但對于一個“國家級項目”來說,這款芯片性能還是過于落后,很難滿足關鍵行業的要求。加上訂單量很少,首批只有不到5000顆,臺積電都不能保證產能,因此業內都不被看好。
至于這次的主角——Baikal-S處理器,該芯片于2021年10月發布,采用16nm工藝制造,升級成Cortex-A75架構,最多48核心,最高頻率2.5GHz,熱設計功耗120W,性能依然不算太突出。
在這之后,貝加爾電子公司再也沒推出新產品。
或許正是因為“造芯”失敗,俄羅斯工業和貿易部獲得莫斯科法院裁決,向T-Platforms公司收回2016年給予的巨額補貼,同時該公司還不得不支付罰款5億盧布,共計32.6億盧布(約合2.8億元人民幣),其首席執行官也于2019年3月被捕。
從那時候開始,該公司開始解雇人員,關閉業務,最終在俄烏戰爭開始的2022年,T-Platforms宣布破產,留下貝加爾電子苦苦支撐。
真自研芯片?
有分析認為,T-Platforms破產的原因是由于公司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取代西方技術,但實際上Baikal-S處理器的落后更多還是自身原因。
首先 Cortex-A75架構本身就已經是2017年的老產品,而西方直到2022年之后才算完全封鎖了對俄羅斯的技術輸入,在此之前仍有相當長的一段“窗口期”。
從業內流出的內核照片來看,Baikal-S處理器的背面采用了LGA封裝形式,在設計上也與英特爾舊款處理器十分相似。
至于代工渠道,目前靠譜的說法是利用ASML的DUV,并用上了LAM Research、AMAT等多家公司的技術,至于這些產品和服務是如何獲得,還是說通過“馬甲”的形式層層轉包到其他晶圓代工廠,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總的來說,Baikal-S處理器就是一款“意義大于實用”的產品。在西方制裁加碼的背景下,該芯片的出貨確實能為俄羅斯本土制造業提振信心。
本文作者:jh,觀點僅代表個人,題圖源:網絡
記得星標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