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的是《論語·里仁》中的一章: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這是《里仁》的第二章,其實大家更容易記住也更應該記住的是第一章,核心四個字:里仁為美。全文是: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里是啥意思?南方還有個詞,叫“里弄”,人們經常說“鄰里”,“里”都是一個意思,在古代都是級別較低的居民管理組織。
里,黨,鄉(xiāng)等等,在古代,代表了不同戶數(shù)的居民體。
“里仁唯美”的“里”,名詞用作動詞,居住之意。孔子的意思是,居住的地方,要有仁德(也就是要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選擇住處,不考慮仁德,怎么能算聰明呢?
想想孟母三遷,就是這個道理;孟母搬家,目的就是“里仁”。
進入正題——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說,不仁的人沒法長久地處于困頓之中(即不能安貧樂道),也沒法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因為一遇到挫折他就不快樂了)。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人利用仁。
一共兩句話,前面的一句(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不難理解,各個版本的解釋也相對統(tǒng)一。一個人如果缺了仁德,在快樂的狀態(tài)下容易得意忘形,一旦得意忘形,就容易出現(xiàn)麻煩,短暫的幸福會迅速喪失,所以沒法“長處樂”;同樣,在困頓的狀態(tài)下,他也會“窮斯濫矣”,因為窮困便可能干出不法甚至極端的事情來,既不能安貧樂道,也很難扭轉命運。
相對較難解釋的是后一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前面的翻譯,是楊伯峻先生的解釋。再找?guī)追N:
楊朝明《論語詮解》:有仁德的人以行仁為安,有智慧的仁以行仁為利。
國承彥《論語譯讀》:有仁德的人安處于仁道,有智慧的人則順行仁道。
總的來看,“安仁”“利仁”,可以解讀為“安于仁”“利于仁”。
“安于仁”,什么意思呢?其實容易理解,因為仁德、仁厚,很容易被其他人誤解為傻、憨、愚笨。白來的便宜不賺,不仗義的錢不要,你覺得是仁,別人覺得你傻。
你不耍小聰明,眾人皆醉我獨醒,大家都沉浸在囚徒困境中不能自拔,你自己憂國憂民憂子孫,情況好點的叫鶴立雞群、孑然獨立,情況差的就成了眾矢之的,站在別人的對立面了。
這個時候,你還能不能做到心安理得?恐怕很難。如果無法心安理得、泰然自若,那就不是真的“仁”。真的仁德,在這種情況下也能泰然處之,不為所動。
知者利仁,知者即“智者”,“知”通“智”。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利仁”,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利用仁德”,一種是“利于仁德”。把仁德工具化,利用仁德,顯得智者比仁者的境界要低一些;“利于仁德”則不同,有利于仁德——我未必是仁人,但會往那個方向努力,爭取讓社會出現(xiàn)更多的“仁”。
換句話說,智者更加靈活。他做不到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安仁”,但會用一種更巧妙的方式,避免與眾人的對立,讓大家既不覺得自己憨傻,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別人,讓大家共同去親近仁人、走向仁德。
仁者是君主,智者就是宰相。君主可以氣定神閑,畫個圈、定定目標即可;宰相則要日理萬機、上下協(xié)調、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君主畫的圈落地。
這是兩種不同的境界。對一個國家或者民族來說,這兩類人都不可或缺。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yǎng)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