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以東的太平洋上,臺灣島和日本群島之間,有串蜿蜒一千余公里、總面積達三千六百平方公里的島嶼,這就是琉球群島。早在明代初期,琉球島上的三個小國就得到了大明皇帝的冊封,自此琉球國就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一直延續到清朝。
摘自新聞報道
琉球處于海上東北亞與東南亞貿易往來的中轉站上,地理位置十分險要,素有“萬國津梁”之稱,所以日本人對其覬覦已久。清朝后期國力衰微,同治十一年( 1872),日本借琉球使臣朝覲天皇的機會,削去琉球國號,改設琉球藩。光緒元年( 1875) 又明令禁止琉球王國“向中國朝貢、派遣使節或清帝即位時派遣慶賀使,今后藩王更替時,禁止接受中國冊封”。
光緒五年(1879),日本宣布琉球撤藩置縣,改名沖繩,琉球國王尚泰被押往東京軟禁。琉球人并不甘心被日本吞并,旅華的琉球詩人林世功來到北京奔走活動,但此時的清廷已自顧不暇。光緒六年( 1880),見救國無望,林世功憤而自殺于大清總理衙門門前。清廷以林世功忠烈可嘉,賜銀二百兩,將其莊重地安葬于張家灣琉球國墓地。
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立禪庵村子的東南面,曾有一座占地六畝的墓地,正是琉球國人的墓地。與南京的古渤泥國王墓、德州的蘇祿王墓不同,這處墓地葬的是琉球國的貢使、官生、陳情使、都通官,共計14人。
張家灣地處京城東大門,北運河由此流過。明清時期,從南方而來的琉球、安南、日本等諸國使臣進京都要經過這里,所有進貢物也要在張家灣卸下,由陸路運往京城。使臣完成任務后離京,還是由陸路經潞河驛,到張家灣上船,沿運河南下。所以這些中途病故的琉球國人,也就葬在了這里。
時至今日,這處國內等級最高的琉球國人墓已經遺存不多,但仍然迎來了沖繩縣知事等使團來此祭拜。盡管琉球國已經被日本吞并了一百余年,仍然有不少琉球人心懷復國夢想,并為之奮斗。此番筆者走訪時,墓地四周已經被鐵板隔開,未能進入。(京401,寫于2024年5月15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