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8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鄭州工作會議結束后的次日,毛澤東主席讓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召集洛陽、新鄉、許昌、開封四個地委書記和南陽、商丘、登封等七個縣委書記,開了一次座談會。
其中擁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南陽雖然地處豫西南邊陲,但是當地的歷史沿革、歷史文化、歷史人物和傳統經典名篇都令人仰慕,這里曾孕育出張仲景、范蠡、諸葛亮等歷史名人,也曾造就出東漢大家張衡的名篇《南都賦》。
因此在輪到南陽縣委書記匯報工作時,對南陽歷史文化諳熟于胸的毛主席便跟這位南陽干部有了以下對話。
01
毛主席表示南陽是一座有著深厚歷史積淀的城市,于是率先跟南陽縣委書記魏兆銘開口聊道“二十八宿走南陽”的典故。
據悉,南陽自古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西漢末年,天下大亂期間,光武帝劉秀由此起兵,訪來了二十八宿興兵征討王莽,繼而創立了東漢王朝,所以毛主席便問出了“二十八宿為首的第一宿是誰呀?”的問題。
本打算跟這位年輕干部一起討論鐘靈毓秀、底蘊深厚的南陽歷史,沒想到這位31歲就當上了南陽縣父母官的縣委書記魏兆銘對當地的文化名片并不熟悉,只能在毛主席面前被迫打哈哈了。
02
起初,南陽縣委書記魏兆銘接到省委通知后又驚又喜,受寵若驚,他知道毛主席對河南的革命和建設事業傾注了諸多心血,于是連夜讓人收集了全縣革命、生產方面的資料。
本以為已經事無巨細的做好了準備工作,可他沒有料到毛主席會問及信陽的歷史情況。這些問題與日常工作和生活并無直接相關,一下子把他給難住了。
南陽這座城市向來不缺精神根脈和文化風骨,可“二十八宿走南陽”的故事他聽過就忘了,所以魏兆銘只得實事求是地說自己不太清楚”。
毛主席非常擅長從從古人的智慧中吸收精神營養,對于年輕人知識儲備不足的情況也很包容,于是笑著跟魏兆銘進行了科普。
他饒有興趣地講起:“二十八宿又叫云臺二十八將,鄧禹為首,他是南陽新野人,是劉秀手下的大將、謀士,很有本事。”
緊接著毛主席又講起了息夫人、孫叔敖、宋世杰的故事,在場的人都被毛主席的博學強記所震撼,且從中受益匪淺。
03
唯獨魏兆銘不敢有一刻放松,他不禁開始回憶南陽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生怕再被毛主席的下一道題難住了。
有道是“怕什么,來什么”,毛澤東對如何建設人民公社作了重要指示后,又笑著對魏兆銘提問說:“諸葛亮早年究竟是隱居在南陽還是襄陽?你這件事怎么看?”
據悉,諸葛亮早年隱居的地方在歷史文獻中多次被提及,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爭議。
第一種說法是在河南省南陽市的臥龍崗,以《出師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為依據。
南陽人則將諸葛亮視為“自己人”,不僅南陽市還有諸葛亮當年茅廬的遺址,而且南陽人為其所修建的紀念性祠廟也一直在增加。
第二種說法是在湖北省襄陽市,因為在諸葛亮時代是沒有南陽縣的,而當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的安家之地就在襄陽。
此外,諸葛亮出山前曾給劉備作《隆中對》(古隆中:即襄陽棗陽縣),所以這個說法的可信度要稍微強一點。
由于以上這些史料全都出現在隋唐以前,而這兩種說法又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為了平息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爭論,顧嘉衡寫過一副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
如今,毛主席在接見信陽地委和專署負責同志時舊事重提,魏兆銘顯然又被問住了,所以他內心掙扎了片刻之后,只得支支吾吾地回答道:“主席,這個問題我也說不清楚。”
04
毛主席見狀,不禁想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南陽進行的革命實踐活動之后,于是再次問道“你說說,丞相(諸葛亮)為何入南陽?”
此時的魏兆銘已經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一問三不知的他緊張到衣服全濕透了,依舊思考不出問題的答案。
眼看魏兆銘這位山東過來的年輕干部直冒冷汗,好幾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他漲紅的臉,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開口為他解了圍。
吳芝圃知道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南陽經受了血與火的洗禮,與毛主席在內的多位共產黨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于是他選擇從諸葛亮家鄉山東瑯琊陽都談起。
通過回眸諸葛亮的珍貴歷史往事,吳芝圃重點談了南陽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又說到南陽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崢嶸歲月中的進程。
毛澤東對吳芝圃絕妙地運用歷史背景的講述十分滿意,連連稱贊道:“好!好!芝圃講得好哇!”
05
原本大家對吳芝圃以古論今,縱論戰局的演說吸引了注意,沒想到毛主席又把問題問到了魏兆銘身上。
經過剛才的連環提問,毛主席已經魏兆銘對南陽歷史不夠精通了,于是便問他“如今南陽農村的社員,一個人每個月大概吃幾兩香油?”
魏兆銘早就知道毛澤東的心里時時刻刻裝著廣大的人民群眾,可這樣的“小問題”他實在說不出個具體數目來,于是主動承認了自己對人民群眾的生活缺乏關心的錯誤。
最終座談會結束后,毛澤東便囑咐魏兆銘要多了解一地一城的歷史沿革、風俗物產、民生百態,因為這是所有南陽人民的驕傲和光榮。
此外,毛主席還對魏兆銘說道,領導干部要多多關心人民生活,南陽人民為革命付出了很多代價,幫助他們把日子過好是最重要的,其中足見毛主席對南陽是何等的關愛。
魏兆銘十分感謝偉人對他不厭其煩的教導,他不僅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也真正明白了南陽背后還有未被開發出來的生機與活力。
06
事實上,重視歷史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
好比南陽這座不起眼的小城,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較早傳播的地區,而且當地人的情感與記憶始終是與本土文化息息相關的。
抗日戰爭時期,在日寇大軍壓境的危急時刻,南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寫下了我國近代史上抵御外敵侵略最光輝的一頁。
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面對日寇慘絕人寰的血腥暴行,南陽付出了傷亡45萬多人的代價,筑起了一座血肉長城。
毛澤東《中原我軍占領南陽》手稿(局部)
1948年11月4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南陽百姓迎來了解放,毛主席深知無數南陽兒女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曲曲捍衛家園的壯歌,于是揮毫撰寫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的新聞經典名篇。
毛主席矚目南陽、情系南陽、厚愛南陽的故事給年輕干部樹立了優秀的榜樣,也促使他們不斷了解民族文化精粹,鼓舞他們在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奮勇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