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79歲的原都勻橋梁廠退休職工李奶奶,因患直腸癌入住黔南州中醫醫院胃腸甲乳外科。當時由科主任李季冬親自為老人施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不過,鑒于老人年歲已高,李老太家人并沒有在術后接受常規的放化療治療,只是要求采用中醫調理。
“10年過去了,李老太依然康健地活著”談及李老太的病例,李季冬主任頗感自豪。在他看來,老人身體能恢復如常,雖有個人因素,但很大程度都應歸功于腹腔鏡微創手術的開展和中醫調理的辨證施治。
九十年代初畢業于遵義醫學院的李季冬,曾在成都華西醫院、廣州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方醫院以及及同濟醫大附院進修深造,經過30年的不斷學習和淬煉,他在腸胃甲乳領域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在臨床病例治療中,李季冬有著自己一套完整的中西醫綜合治療體系。西醫方面,緊跟醫學時代前沿,不斷在微創手術上勇于創先,率先在黔南州內開展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在院內率先開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常規開展乳腺微創旋切、小切口甲狀腺、腔鏡甲狀腺手術。在中醫方面,他本人及所帶的團隊本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延長生存期考慮,在治療方向上有著獨立思考的能力,在臨床中有辨證施治的經驗,特別對那些因身體原因不宜進行手術治療、過度焦慮不愿意手術治療以及在臨床觀察治療的患者群體,中醫治療確實取得了很大成效。
2015年9月,來自獨山縣時年46歲的女患者劉某,因胃部疼痛且伴便血,入院檢查后確診為胃癌(局部晚期,低分化腺癌)。李季東主任在通過腹腔鏡手術對其瘤體進行切除,劉某術后接受規范性治療并輔以中藥調理后康復出院。至今已九年,劉某康復良好,無復發跡象。
李季冬主任告訴記者,理論上,多數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通過手術治療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50%(數據來源于國家衛健委2022年發布的胃癌診療指南),超過5年不復發在臨床上就屬治愈。劉某至今健康生存9年,這也是中醫調理上的一個突破。
今年8月,43歲的吳某因身體不適來到黔南州中醫醫院腸胃甲乳外科求診,對癥行B超檢查發現:吳某雙側甲狀腺4B類結節,雙側結節右側最大徑17mm,左側最大徑12mm。
李季冬主任明確告知吳某,此病可以考慮穿刺明確下一步治療方案。但吳某對手術治療心存恐懼,她懇請用中藥治療。在服了三個星期的中藥并輔中醫綜合治療手段,復診時李季冬驚奇發現,兩側狀腺結節明顯變小,其中左側腺體縮小較為明顯。在后續的中藥治療中不斷對癥下藥,兩個月后一次復診發現,右側結節完全消失,左側結節僅有原來的一半。患者表示非常滿意。
滴水穿石,重在久久為功。從醫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李季冬,現在是胃腸外科的科主任,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曾主持參與省、州級科研六項,榮獲州科技進步三等獎二次,發表國家級論文十六篇,默默用精湛的技術和個人智慧為患者健康保駕護航,且憑借出眾的能力和高尚的職業素養,在職業生涯中收獲了無數殊榮。曾被評為“十佳醫師”,獲評黔南州“五一勞動獎章”、全國“紅十字會”代表,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工作者稱號,并成功入選貴州省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黔南州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黔南州醫學會普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黔南州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專家庫成員、黔南州職業工傷傷殘鑒定專家庫成員。
作為黔南州中醫醫院特色專科的學科帶頭人,李季冬主任心里裝著的是始終是患者,他所思考的是,如何擴大科室微創手術范圍,著力推動胃腸各類大手術的開展以及加強對團隊的培養.”只有診療水平提升了,才能夠更好地為患者祛疾解憂”他說,肛腸患者術后排便疼痛是當前腸胃系統領域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現在的他正帶領團隊對無痛性肛腸治療進行重點攻關,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突破和實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