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解放軍為所有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立下過功勛的指戰員授予了軍銜和勛章。
在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將領中,有一位名叫吳華奪的將軍。他從1929年起就參加革命,自此在革命道路上浴血奮戰,為我黨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不過,吳華奪將軍曾為一件事感到疑惑不解:他對上級對他的工作安排背后的用意,并不清楚。當時,他被從省軍區調到了大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首長們對吳華奪將軍的這種安排,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呢?吳華奪將軍有著怎樣的過去?
紅軍的遙遠之路
吳華奪將軍最早參加革命時,還是土地革命時期。當時,吳華奪將軍作為一名紅軍戰士,在紅軍部隊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1928年的春季,河南省光山縣柴山保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那里的群眾在工農革命軍的帶領下,大力開展抗租抗債斗爭,并創建起了一座革命根據地。
當地的老幼婦孺,都自發地投入到這場斗爭當中,其中自然也包括吳華奪。
吳華奪的父親,對他的影響很大。每天看著父親積極參加革命活動,耳濡目染之下,年僅12歲的吳華奪也毫不猶豫地加入紅軍。
吳華奪父子跟隨隊伍參加了長征。在抵達遵義之后,紅軍戰士們度過了一小段愜意的日子:他們當時有足夠的錢,又到了食物充足的城鎮,那段時間戰士們每天都能去當地的餐館大快朵頤,嘗到特色美食,填飽肚子。
這種日子在長征中出現了那么幾次,但長征的整體基調還是艱苦卓絕的。在爬雪山、過草地的過程中,戰士們更是經歷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艱辛。
但在抵達哈達鋪之后,大家又過上了幾天“過年”般的生活。
哈達鋪,放在今天我們的長途旅行中來理解,可以看作是一座“加油站”。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進行長征時,都有經過這里。
1935年9月17日,黃開湘、楊成武的紅四團攻克天險臘子口,為中央紅軍打通了繼續北上的通道;
9月18日,梁興初率領紅一軍團偵察連占領哈達鋪;
9月20日,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到達哈達鋪。這時候,一個意料之外的好消息,改變了他們的下一步行動計劃,也改變了紅軍和整個國家的歷史。
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在陜北地區,有一支由劉志丹領導的紅軍部隊,已經發展出一個初具規模的根據地。
這讓全體紅軍欣喜若狂,他們決定將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
9月23日,中央率陜甘支隊離開哈達鋪,向北前進。
在次年的8月9日,紅四方面軍第30軍在通過臘子口后,同樣占領哈達鋪;8月25日,紅二方面軍六軍進駐哈達鋪;9月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二軍到達哈達鋪。
中央紅軍在哈達鋪休整了幾天,在這期間,他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爬雪山、過草地時,當地幾乎沒有人類生活的痕跡,更不要說村落、城鎮之類,紅軍就是有錢也沒處用,幾乎沒有獲得糧食的手段。
那段時間里,紅軍因為疲累、饑餓、疾病等原因產生的非戰斗減員的數量很多,特別是在過草地期間。
當時,光是紅十一團,因為饑餓、凍傷等原因而掉隊傷亡的就有將近200人。
軍委縱隊1935年6月18日到達懋功,與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先遣支隊會和。6月26日,著名的兩河口會議召開,中央首長們正式做出決策:集中兵力向北進攻。
不過,雖然已經確立了方向,紅軍的一個重大問題依然沒有解決,那就是糧食問題。
部隊每時每刻都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找糧食,把當地所有能找到的糧食,包括藏族群眾的存糧、地里成熟或基本成熟的青稞等作物,都付過錢后收集起來吃掉了。
但就算把這些食物全吃光,還是無法滿足紅軍部隊這么多人的糧食需求。
8月23日,中央紅軍開始離開毛兒蓋,進入草地,他們在藏區停留了大約2個月。如果能早些過草地,并準備足夠充足的糧食,也許非戰斗減員不會那么多。
如果大家翻看革命老前輩們的回憶錄,看到描寫長征的片段,多半會看到他們提到自己和戰友餓肚子的經歷。
不過至少,在哈達鋪的那幾天,紅軍還是能不餓肚子的。那里的條件,和長征中其他地點相比簡直太好了,主要是食物充足。
在抵達哈達鋪之前,很多紅軍戰士餓得不行,只能整天找東西吃。他們吃過各種東西,牛皮鞋底也吃,野菜也吃。
當然,這些東西在吃之前都要用柴火熬幾道水。
在到達哈達鋪的前一晚,紅軍在大草灘村住下,看熱鬧的群眾很多。部隊紀律嚴明,沒有像軍閥部隊那樣直接闖進村中,而是禮貌地詢問能否進入村中宿營。
當地群眾熱情地接納了他們,每家有條件的都主動讓出一兩間房子給他們休息。
當然,紅軍人太多了,老鄉們拿不出這么多房子,所以多數戰士還是在屋子外面露營。
老鄉對說話和氣的紅軍感到很驚奇,紅軍的名聲也就很快在當地傳開了。
隔天,戰士們離開村子,繼續向哈達鋪前進。
抵達哈達鋪后,因為沒有受到國軍的進攻,紅軍得以多休息兩天,總政治部便提出要讓全體戰士都吃好的口號。這是戰士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口號。
到了哈達鋪之后,后勤部的葉季壯找了一個地方辦起了一場流水席。席上有各種長征中想都不敢想的美味,比如紅燒肉、鍋盔等,所有路過的指戰員都可以進去吃。
可這也不是能一下子就敞開吃的。每來一個食客,葉季壯都要反復提醒,一定要少吃一點。因為人餓得時間長了,一下子吃太多東西,會把胃撐壞。
每個戰士身上都有一兩塊錢作為津貼,長征路上都沒有機會用,就拿來在這里買鍋盔,每個人還要在身上備兩三個鍋盔,因為實在是餓怕了。
各個伙食單位都買到了羊肉和白面,這些與他們之前吃的食物相比簡直是奢侈品。
各部隊在這里短暫休整,補充了體力,并因為得知陜北蘇區就在前方,有了前進的強大動力。但是,很多戰士在經過長途行軍和長期受餓之后,還是有些緩不過勁兒來。
很多人都餓得骨瘦如柴,沒有多少力氣走路,傷病員也相當多。為了減少傷病員掉隊,毛主席、彭老總等人經過商討,決定從哈達鋪到陜北這一千里路途中,每天只走五十里。
這一決定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但由于國軍的圍追堵截,他們走得還要長。
長征是多么艱苦的旅途,同時留守在中央蘇區的紅軍部隊也過著無比艱難的生活。但吳華奪等革命先輩還是堅持了下來,一步一個腳印地通過戰火的考驗,見證了國家的新生。
而前面所說的事情正是吳華奪在晚年時記錄的紅軍長征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吳華奪將軍一直在軍區工作,他覺得自己會一輩子待在軍區,誰曾想組織的安排讓他實在摸不著頭腦。
將軍的工作
1972年,吳華奪將軍收到了組織的通知:他要前往陜西軍區擔任副司令員,同時兼任國防工業辦主任。
吳華奪將軍原本應該感到高興,但此時他更多的是疑惑不解,因為早在3年之前,他就被安排前往蘭州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這一次去陜西省軍區擔任副司令,也只是名義上恢復了工作,而沒有相應的職位。
在前往蘭州之前,吳華奪將軍首先在南京軍事學院工作,而南京軍事學院撤銷之后,他被平調到蘭州軍區擔任副司令員。
雖說是副司令員,職位不低,但他并沒有得到明確的職務。直到1972年,吳華奪將軍才得到了前往陜西省軍區擔任副司令員的職位。
據他的老戰友說,這是中央特意下達的命令,就是為了能夠落實他的工作。
畢竟之前雖然掛著副司令員的職位,卻沒有實際工作。中央為了補償,才下達了這一命令。
軍區副司令員還好說,可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這個職位是吳華奪將軍從未接觸過的。但吳華奪還是毅然擔起重任,前去赴任。
當然,把吳華奪將軍安排為軍區副司令,還是有些低了。要知道,早在1965年,吳華奪將軍就已經成為兵團級干部,怎么說都不至于一直在省軍區工作。
雖然有種種不解,吳華奪將軍還是兢兢業業地工作,堅持將每一份交給他的任務完成得很好,從沒有令組織失望過。
1982年,吳華奪將軍退居二線。雖然不是副司令員了,吳奪華將軍依然對這份工作盡心盡力,開始整理起紅25軍的戰史——這就是他當年加入的紅軍部隊。
吳華奪將軍一生都在為革命事業和國家發展做出貢獻,他的功勛,我們不會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