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30日,中越邊境上發生了一場,至今讓國外軍事愛好者津津樂道,備受國內外軍事專家推崇的一場戰斗。
國內軍迷更是稱之為——對越反擊戰中最具有傳奇色彩,最富有軍事魅力的一戰。
此戰指揮官不拘于死板的命令,而是善于把握戰場形勢。在已經被越軍察覺的情況下,指揮官依然審時度勢,冒險兩次推遲總攻時間,最后以微弱的代價,僅用4個小時就取得了罕見的完勝,
并取得了對越反擊戰中,首次精準打擊越軍的作戰成果,此戰讓以擅打叢林戰著稱的越軍,見識到了到底誰才是祖師爺。
同時該部隊的軍事主官更是成為了當年家喻戶曉的將星。
在對越反擊戰作戰十年中,值得軍迷們研究的經典戰役數不勝數,可為何眾多軍迷唯獨對此戰情有獨鐘,甚至一度超過了對老山戰役的推崇?
這次就來聊聊對越反擊戰中,解放軍完勝者陰山戰役的故事,注意這里說的是完勝。
1979年我國發起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之后,兩線部隊就主動撤回了邊境線一側,不愿承認失敗的越軍,竟然不顧國際慣例——不在邊境線的“騎線點”駐軍或者修建軍事設施,趁著解放軍撤退的間隙,搶占了邊境上極具戰略價值的一些騎線制高點。
由于我國和越南交界的地方,山高林密,錯落著不少大大小小的山頭,邊界線兩邊的山頭制高點遙相呼應,就像騎在雙方邊界線一樣,因此被稱為“騎線點”。
越軍搶占邊境“騎線點”之后,極其囂張,甚至一度宣稱要:“消滅對方邊境100公里之內的所有據點”。此時越軍已經侵占了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在內的“騎線點”,并且已經開始構建工事,埋設地雷,甚至依托山勢向我邊防部隊開槍開炮。
面對不知悔改的越南,解放軍立即準備以軍事行動,拔除越軍侵占的“騎線點”,還邊境一片安寧。著名的“兩山作戰”由此展開。
按照戰斗部署,14軍攻擊老山,11軍攻擊者陰山。11軍在當時,并不是陸軍中的主力軍,就連負責主攻的11軍31師,也才剛剛從乙種師升為甲種師。
另外者陰山位于云南麻栗坡縣的楊萬鄉境內,屬于喀斯特地貌,溶洞非常多,1.5米以上的茂密草叢比比皆是,山上路少溝深,山勢峻峭,易守難攻。另外,該地區晝夜溫差大,常年濃霧繚繞,能見度很差,越軍占據的各個制高點,基本上可以俯視我方的縱深陣地。
作戰開始之前,負責總攻的31師也掌握了對面越軍的情況。駐守在者陰山的越軍,是剛剛從柬埔寨調回來的越軍第10師66團,這支部隊曾經先后兩次參加越柬戰爭,叢林作戰的經驗十分豐富,此外他們還配備有師屬炮火,也就是說,者陰山上的越軍,是一個加強的精銳野戰團。
無論是從戰斗力還是從地形方面來說,情形對我方都很不利。可為什么后來的者陰山戰役能取得完勝呢?
這里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外力”。從80年代開始,進入友好交往期的中美兩國,展開了一系列軍事合作。其中美國向我們出售了大量用于防御的軍事裝備。
其中就有一套陸地衛星系統。這個陸地衛星系統有兩顆通軌衛星來進行偵察,可以拍攝出當時最好的實時衛星照。
得益于這套設備,解放軍在衛星偵察方面,直接碾壓了越軍幾個層級,解放軍也因此得到了者陰山的詳細地形地貌實時圖。
除了美國之外,英國也幫了我們不少。在者陰山戰役前后,31師的炮火就一直碾壓配備了師屬火炮的越軍,并且極其精準的落點,讓越軍瑟瑟發抖。
越南炮兵甚至到死也不明白,為何解放軍的大炮能在一眾復雜的地形和掩體覆蓋下,迅速找到自己,并進行精準的炮火打擊。很多越軍炮兵在開了第一炮之后,還沒來得及開第二炮,就被31師的反擊炮火帶走。
在整場戰斗中,越軍的炮兵都在忙于轉移陣地,發揮的力量微乎其微。31師之所以可以在炮戰中碾壓越南,并且對其進行精準打擊,主要是因為從英國引進的辛柏林炮備偵察雷達。
辛柏林雷達可以通過對方發出炮彈的彈道測算,迅速的找到越軍炮兵陣地的所在位置。加上31師在總攻前,已經搞了幾百次的滲透偵察,所以只要越軍開了第一炮,31師就沒有給他們開第二炮的機會。
此外,在正式總攻開始之前,31師就在者陰山正面部署了200門重炮,強大的炮群連續兩個月對越軍陣地進行炮擊。
總攻開始后,200門重炮一起攻擊,攻勢一氣呵成,反觀越軍只能用稀稀拉拉的炮火反擊,在總攻開始后,31師炮兵又用炮火封鎖了越軍援軍的支援。
根據后來的統計,炮兵殲敵人數,占總殲敵人數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很多越軍還沒有走出溶洞,就被炮火覆蓋。精準的炮火打擊,對于者陰山的越軍來說,就是毀滅性的降維打擊。
但是時間相隔不久的老山戰役,在具備31師同樣的裝備優勢的情況下,為何只打了個慘勝,而者陰山戰役卻打了個完勝呢?
這不就不介紹一下,指揮者陰山戰役的兩位杰出指揮官——何其宗和廖錫龍。
廖錫龍作為31師的師長,直接指揮了者陰山戰役,廖錫龍也憑借此戰, 一舉成為了國內炙手可熱的將星,廖錫龍指揮自然得當,但是僅憑他一人指揮,是很難輕易取得完勝的局面的,他的背后還有一位更杰出的叢林戰指揮官——何其宗。
何其宗的叢林山地作戰的指揮藝術,可謂是一脈相承,上可追溯到對印作戰,甚至是抗日戰爭。
何其宗是1962年的大學畢業生,這在當時可是各個單位搶著要的人才。何其宗在大學畢業之后,卻選擇了參軍去了前線,并且成為了54軍130師董占林師長的警衛員。
130師參加對印作戰后,董占林指揮部隊進行了高效步炮協協同山地作戰,全殲了印軍一個旅。何其宗正是在此時,開始接觸到了老八路董占林師長的獨特山地指揮藝術,并由此在叢林山地作戰的研究上一發不可收拾。
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何其宗擔任11軍31師93團的副團長,由于經歷過實戰,所以何其宗的作戰理念就是力求把戰士們的傷亡降到最低。
在戰斗開始時,何其宗所在的團巧妙的渡過了藤條河,用奇襲加強攻的方式,打響了對越作戰第一仗。
在結束戰斗的撤退過程中,何其宗又帶著友軍交替掩護,在未順勢一人一槍的情況下,全身而退,何其宗的指揮風格從這里開始,就慢慢展現出了“叢林之狐”的特征。
與此同時,廖錫龍作為31師91團的副團長,他在戰斗中帶隊拿下了松土縣城,在撤退途中還給敵人來了個回馬槍,打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廖錫龍雖然學歷不高,但是作戰素養和指揮素質特別突出,廖錫龍本來就是大練兵中的尖子兵,所以他的部隊,特別的注重戰士實戰戰術和單兵能力的訓練。
廖錫龍從基層成長起來,他不拘泥于傳統的打法,在實戰中往往能夠出人意料,讓敵人想不到。可以說廖錫龍是一位天生的戰場指揮官,而有熟悉叢林戰的何其宗助力,更是更上一層樓。
早在1981年,在兄弟部隊拔點法卡山等據點時,時任31師師長的何其宗就有意識的帶著部隊對越軍的者陰山據點進行偵察,并且初步確定了作戰方案。后來何其宗升任11軍副軍長,廖錫龍成為了31師師長。
戰斗開始前,何其宗作為副軍長親臨戰場指導31師作戰,而廖錫龍則作為指揮官抵近指揮。這樣巧妙的安排,使得剛剛才升為甲種師的31師戰力空前強大。
很快兩人高超的指揮藝術就展現了出來。原本者陰山戰役的總攻時間,軍指是定在了4月30號早上5:56,不過由于當時者陰山連續下雨,部隊并沒能按時集結,何其宗和廖錫龍便拍板把總攻時間延遲到了6:20。
到時間后,兩人又考慮到戰士們集結耗費了大量體力,如果能休息一段時間,戰斗效果勢必更好,于是兩人又把總攻時間推遲到了6:40。
這樣既保證了部隊的進攻效率,也降低了戰士們因為疲勞而產生的沒有必要的戰損。
何其宗和廖錫龍的通力合作,最終使得31師的戰士們,僅僅用了4個小時,戰役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者陰山戰役可以說是何其宗和廖錫龍聯合導演的成名之作,整場戰役以極小的代價獲得了巨大的戰果。
在戰后統計中,31師犧牲98人,受傷17人,傷亡總計115人。同時31師全殲越軍一個營,重創越軍兩個連,總計殲敵550人,俘虜18人。
在山地攻堅戰中,面對叢林作戰經驗豐富,居高臨下以逸待勞的越軍,31師以如此低的敵我傷亡比例,就拿下了戰略要地者陰山,不可不謂是完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