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淮海戰役的研究籌劃時間主要集中在1948年10月份。這期間饒漱石和粟裕、譚震林一直在一起,確實參加了淮海戰役的研究籌劃。
關于淮海戰役饒漱石領導后方支前保障問題,這個軍迷們都有一個共識。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帥克在這里就不再贅述。
之所以說饒漱石參加了淮海戰役的研究籌劃,主要是因為這一問題的史料支撐和時間脈絡等,應該說還是很明確清晰的。
濟南戰役于1948年9月24日結束后,根據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的指示,華野在曲阜召開高干會議,主要是傳達中央“9月會議”精神、整頓華野作風紀律,同時借會議之機深入研究籌劃淮海戰役。
本來,饒漱石作為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以往并不參加華野的具體會議活動。但這次曲阜會議不同。毛澤東主席委托饒漱石主持華野的作風紀律整頓工作。
這樣一來,以華東戰略區一把手的身份,主持會議的同時,同步親自參加淮海戰役的研究籌劃,也便是順理成章的事。
透過《毛澤東軍事文集》《毛澤東年譜》《粟裕文選》以及有關淮海戰役公開的有關的電報檔案資料看,我們發現在毛澤東主席與華野關于淮海戰役研究籌劃的往來磋商中,很多電報都是發給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的。同樣,華野的很多電報也是以饒、粟、譚的名義上報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包括毛澤東主席于1948年10月11日以中央軍委名義起草的淮海戰役方針,都是發給饒、粟、譚的。這些足以說明,饒漱石是參加了淮海戰役的研究籌劃的。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48年10月23日。在這一天,毛澤東主席曾給饒漱石和粟裕、譚震林發去了這樣一封電報:“請粟譚在濟南不要留住太久,濟南方面一切問題交漱石處理。粟譚速赴南線指揮,以便按預定時間發起戰斗”。
毛澤東主席在這里所指的“發起戰斗”顯然是指淮海戰役。戰事臨近,根據主席的指示,粟裕和譚震林沒過幾天,便緊急開赴淮海戰役前線。
第二個問題,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是非常明確的,饒漱石負責后方“一切問題”,他并沒有參加淮海戰役的具體指揮。
對于饒漱石與粟裕、譚震林的分工,毛澤東主席的指示是非常明確具體的。那就是粟裕、譚震林負責前方打仗事宜,饒漱石負責后方的動員、支前、后勤保障等一攬子工作。
關于淮海戰役的指揮問題,粟裕于1948年10月31日向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那時劉伯承尚在豫西率兩個縱隊牽制黃維兵團。
隨著劉伯承最終率部也加入到淮海戰場上來,隨著“小淮海戰役”向“大淮海戰役”方向不斷演進,淮海戰役開打十天后,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于1948年11月16日正式決定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等兩個野戰軍領導人為主要成員的總前委,統一組織指揮淮海戰役。
我們再看一下公開的電報檔案資料,從粟裕、譚震林與饒漱石分開的那時起,中央軍委關于淮海戰役組織指揮的電報,便不再直接發饒漱石。加上饒漱石本身又不是總前委成員,他自然也就沒有參加淮海戰役的具體指揮。
不過,雖沒有參加淮海戰役的具體指揮,但饒漱石切實把華東戰略區的支前、動員和后勤保障等一攬子工作很好地統籌起來。這一點,無論是在粟裕的戰爭回憶錄當中,還是透過陳毅的那句“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字里行間,都能印證淮海戰役的支前和后勤保障工作做得是非常出色的。盡管由于歷史的原因,陳毅和粟裕都沒有提到饒漱石的名字,但作為歷史唯物者,我們今天在研究淮海戰役支前和后勤保障等問題時,對于饒漱石在這方面的領導工作和成效,還是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