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松 圖片來自網絡
前幾日寫了一篇關于黃埔2期畢業生為何出的名將少的文章,著重介紹了鄭介民、方天和邱清泉這三個人。
之所以要把這三個人拿出來說事,是因為這三個人非常有特點。
鄭介民是黃埔畢業的,在軍統的地位僅次于戴笠的人,是蔣系特務系統中首名晉升為上將軍銜的人。
方天雖然戰績不顯,但卻是蔣系將領中有名的心黑手狠之人。為了抓權,他不惜使用手段使得18軍副軍長羅樹甲和參謀長梅春華間接死于其手,以至于他在擔任18軍軍長的時候,竟然連個參謀長都找不到。
后來,因其在軍中犯了眾怒,也只能灰溜溜的離開了一線部隊。
邱清泉是黃埔2期難得的悍將,雖然在淮海戰場上被華野擊斃,但他在抗戰中立下的功勞還是值得肯定的。
可很多人卻并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在黃埔2期中,有一人堪稱名將,實力和戰績要遠超以上三人。更有甚者,還給這個人戴上了一頂“蔣軍頭號悍將”的帽子。要知道,這個“殊榮”,可是連胡璉、張靈甫、廖耀湘、孫立人等人都未能獲得。
那么,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他,就是鐘松。
鐘松究竟有什么了不起的戰績,竟能在坊間擁有這么高的名氣呢?
要論出身,鐘松應該算作是黃埔1期的。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就在鐘松懷著滿腔熱情進入黃埔后,卻突然生了一場重病。這還不算慘的,慘的是黃埔的校醫竟然把鐘松誤診為不治。
好在鐘松的同鄉有情有意,堅持不肯放棄,硬是把奄奄一息的鐘松給救活了。經過幾個月的休養,鐘松康復。
可就在鐘松回到校園,準備重整學業的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那就是黃埔1期已經面臨著畢業,以鐘松的情況是無論如何也趕不上學業的。
如果黃埔1期是學制三年,那鐘松肯定能夠趕上學業,可1期卻僅學了不到半年,就在緊迫局勢下不得不宣布畢業。
如此一來,鐘松就尷尬了。
無奈之下,鐘松只好來到了黃埔2期就學。可這一次,他卻被編入了炮科。
黃埔1期僅招收了步科,這可是個出名將的科目。平心而論,鐘松是不太愿意到炮科學習的。可校方卻告訴他,炮兵是個吃技術的科目,在部隊中吃香,有發展前景,如果不是看在鐘松曾經當過小學教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還進不來呢。
鐘松那時候也年輕,就這樣稀里糊涂的進了炮科了。
可那個時期,哪有那么多炮兵啊?之所以要在黃埔開設炮科,完全是為了人才儲備。
果然,鐘松畢業后,在炮兵部隊僅擔任過連長,隨后就被調到步兵部隊擔任營長。官雖然升了,但一個炮科畢業的人在校學習的步兵戰術肯定沒有步科的人多,如果這個人再不善于學習,那在軍界的晉升肯定不如畢業于步科的學員。
好在鐘松比較善于學習,又踏實肯干,因此,在1932年的時候,鐘松已經擔任第6旅的副旅長了。這個職務對于黃埔2期的畢業生來說,已經是比較高的了。
但相比畢業于黃埔1期的學員們來說,鐘松的職務只能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以鐘松在日后表現出來的能力來看,如果他不是因病耽誤了學業,能夠正常在1期畢業,他的職務至少應該是個副師長。
讓鐘松的軍事生涯得到轉機的是在1933年12月。
當時,由于長城抗戰的失利,蔣氏等一批蔣軍將領們也認識到,原有的老部隊編制已經無法滿足新形勢下的現代化戰爭了。因此,蔣氏決定,抽調一批部隊作為組建新型陸軍師的試驗部隊,鐘松被調到位于保定的軍政部陸軍編練處補充第2旅,擔任少將旅長。這次調動對于鐘松來說不僅僅是一次提拔,更多的是一次重用。因為按照慣例,凡是被抽調出來的擔任試驗部隊長官的,無一不是精兵強將,如果在實戰中能夠證明新型步兵師的優越性,那么,部隊長定會獲得重用。
而且,這個第2旅可不僅僅是一個旅,除轄三個團的步兵外,還直轄有炮兵營、高炮營、通信營、工兵營、輜重營、特務連、戰防炮連、騎兵連、步兵榴彈炮、衛生連各一個。
這個編制,比普通的一個步兵師的火力還要還要強大。只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才對外宣稱為旅級單位。
這就意味著,鐘松由一個副旅長直接被提拔師長,雖然沒有師長之名,卻有師長之實,連升3級。
圖片來自網絡
抗戰爆發后,鐘松擔任61師師長。
武漢會戰期間,鐘松率61師在固始一線阻擊日軍精銳第十師團后轉進到富金山一線配合第71軍作戰。
1938年10月2日,由于胡宗南擅自放棄信陽,造成在沙窩、小界嶺一線阻敵的田鎮南第30軍、宋希濂的第71軍有被日軍隔斷的危險。為此,李宗仁只得下令部隊全線撤退。
當時,配屬第71軍作戰的鐘松主動找到了宋希濂,表示要和71軍一同撤退。
宋希濂也很講究,見鐘松主動要求一同撤退,就命令鐘松率部先行撤退,自己率部斷后,并約定,在孝感一線完成集結后再決定下一步進止。
可由于日軍推進速度太快,鐘松率部剛過孝感,日軍就隨后趕到,如果在孝感停留等待宋希濂,部隊很有可能要被日軍合圍。
而且,日軍的飛機在當時已經發現了宋希濂的撤退部隊卻不轟炸,而是炸毀了漢江上的浮橋,其戰略目的已經昭然若揭。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按照事先的約定在孝感等待宋希濂是不明智的。
因此,鐘松果斷率部向西轉移,脫離了險境。
事后證明,鐘松這個臨機決斷是完全正確的,因為宋希濂也已經發現了日軍的企圖,并沒有按照原定計劃與鐘松會合,而是掉頭向北,從潁上、阜陽突出了重圍。
鐘松率部突圍后,61師被編入了胡宗南第90軍。可從此之后,鐘松就再也沒有了能夠抵擋一面的機會了。他在90軍當師長,在76軍當副軍長,又在第2軍當副軍長,處處受人排擠,處處受人猜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他不是胡宗南嫡系的原因。
終于,鐘松通過自己在滇西戰場的表現獲得了胡宗南的青睞,被任命為新編第7軍軍長。
可是,這個軍由于長期沒有作戰任務,竟然被撤編了。這下子,剛當上軍長還沒到3個月的鐘松空歡喜一場,連副軍長也不是了。
好在胡宗南這次很給力,又把第36軍交給了鐘松。
這個第36軍就是整編36師的前身。
在當時,36軍是蔣系部隊中非常罕見的一個軍,共有28師、48師、165師、暫編15師、暫編59師等5個師7萬余人。即使后來整編,36師仍然保有3萬余人的兵力。
要知道,連號稱“五大主力”首名的74軍在全盛時期也不過4.5萬余人。
從能把36軍交給鐘松這件事可以看出,胡宗南要重用鐘松的意圖很明顯。
其實,作蔣系部隊的主力是很苦惱的。一般來說,主力部隊都要用在刀刃上,當遇到打不開局面的時候,把主力部隊調上去,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可蔣系部隊的主力則不同,成為主力,就要承擔起四下救援的重擔。蔣氏的用兵不同于常人,他的常規操作是把主力部隊用作“救火隊員”,成天奔波于道路,疲于奔命。
解放戰爭時期,要說蔣系部隊害怕什么,那些領們肯定會異口同聲地說,“圍點打援”。
確實,不去救援吧,“點”要被拔掉;去救援吧,又怕中了埋伏。總之,去不去救援都要出事情。
可這位鐘松卻動了一番腦筋。
圖片來自網絡
1947年7月,西野一打榆林,胡宗南派鐘松率整編36師赴援。
鐘松知道,如果他率部沿著綏德、橫山正面救援榆林,定會落入西野打援的伏擊圈。因此,他一改過去蔣軍的作戰風格,率整36師沿著保安、靖邊,出長城,沿伊盟南端邊緣挺進,出其不意,一舉進抵榆林周邊。
果然,當鐘松率部突然進抵距榆林30里外的蘇莊子、天鵝海子地區后,西野撤圍而去,榆林之圍遂解。
其實,鐘松的打法就是作大范圍的迂回,然后突然出現在攻城或者打援部隊的側翼或者背后,與守城部隊形成前后夾擊之勢。
不得不說,這個打法確實能夠破“圍點打援”。
可得了便宜的胡宗南又開始冒進了,他不顧整編36師繞道沙漠行軍,早已經人困馬乏的事實,嚴令鐘松追擊西野,卻在沙家店地區中了西野的埋伏,123旅兩個團6000余眾全軍覆沒。鐘松見機的早,提前率165旅逃跑,躲過一劫。
整編35師雖然折了兩個團,但實力仍在,仍然擁有兩萬余眾。
1947年10月,晉冀魯豫部隊二打運城。
當時,晉冀魯豫部隊以8縱、晉綏獨3旅和太岳3分區部隊等擔任主攻,以另一部兵力扼控三門峽、茅津渡、風陵渡等黃河渡口一線,阻擊胡宗南部的增援。
胡宗南得道后,立即派鐘松救援。
11月13日,鐘松率部從靈寶、陜縣分兩路北渡黃河,向運城撲來。
得知鐘松來援的消息后,攻城部隊留下少量兵力圍城,主力則在平陸一帶布下了伏擊圈,就等鐘松往里鉆了。
可不料,鐘松故技重施,在渡過黃河后,放棄了重型裝備,部隊輕裝前進鉆進了中條山,突然出現在運城。
由于攻城部隊主力都被抽到去打援了,留下的部隊實力單薄,被鐘松突破了防線,解了運城之圍。
二打運城的失利,固然有鐘松用兵巧妙的成分在內,但晉冀魯豫部隊也大意輕敵,認為敵軍不敢放棄重型裝備輕裝前進與我決戰,以至于吃了大虧。
兩次破了彭總和徐帥的“圍點打援”,讓鐘松名聲大噪。
1948年4月,西府隴東戰役打響。
由于之前西野在攻打的洛川戰斗陷入了僵局,彭總改變了作戰計劃,決心向西府地區挺進,攻克胡宗南部防守薄弱的后勤基地寶雞,以獲取給養,以其調動陜北敵軍,并尋機殲滅其一部。
其實,這一部署在當時是有著相當的風險的。西府地區遠離陜北根據地千里,又位于胡宗南、馬家軍之間,而且在我軍裝備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在平原地區與馬家軍的騎兵作戰是很困難的。
彭總并不是沒有看到這其中的危險,但他認為,胡宗南和馬家軍之間矛盾重重,在關鍵時刻未必能夠做到守護相望,更多的可能是“保存實力、見死不救”。
戰斗打響后,西野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數城。 可不料,彭總這次失算了,馬步芳和胡宗南雖然矛盾很深,但在關系到切身利益的時候還是聯合了起來。
我軍攻克寶雞后,卻發現已經陷入重圍。而且,負責阻擊從陜北戰場回援的胡宗南所部的西野4縱,在阻擊不利的情況下擅自撤離,并且沒有把撤退的消息及時報告彭總,讓胡宗南部四個師長驅直入,嚴重威脅了西野的側背。
這一次,鐘松再次大出風頭,他一改沙家店戰役后謹小慎微的風格,以日行百里的速度高速突進,連續數次沖散后撤中的西野部隊,致使西野蒙受重大損失。
圖片來自網絡
此役過后,鐘松更是被蔣軍吹上了天,兩次破了“圍點打援”戰術,一次追擊戰的成功,這個“戰績”在蔣軍將領中確實罕見。
不過,從此之后,鐘松的“好運”似乎被用盡了,在馮原戰役中,鐘松的整編36師被西野主力合圍。可就在鐘松向胡宗南求援的時候,卻被告知,馮原周邊并沒有西野主力,拒絕派兵救援。
得知消息后的鐘松感到末日到了,他一向以主力部隊自居,一直都在救援其他部隊。可臨到他被圍,能夠解救他的部隊又在哪里呢?
好在鐘松逃命的本事還是有一點的,見勢不妙,就率部強行突圍,雖然損失慘重,但總算突出了重圍。
可不料,剛脫險的鐘松又挨了當頭一棒,他遭到了得到胡宗南授意的參謀長沈策的嚴厲批評,認為整編36師的失利完全是鐘松沒有按照胡宗南的部署行事導致的。
鐘松不服,立即反唇相譏,可卻惹惱了胡宗南。
其實,之所以要把責任推給鐘松,是胡宗南為了掩蓋自己指揮失誤的罪責。
可不料,鐘松竟然絲毫沒有替自己“背鍋”的覺悟。這下子,胡宗南大怒,當場宣布給鐘松以“撤職留任”的處分。
至此,鐘松永遠告別了一線部隊。
胡宗南雖然善于抓部隊,但在其系統內的名將并不多,董釗僅能稱作庸才,李鐵軍僅能被稱作常才,劉戡雖然是一員勇將,可卻不是他的嫡系,又在宜川戰役中戰死。再往下論,就是鐘松了。
可鐘松也不是胡宗南的嫡系,雖然胡宗南看中他的才華,愿意任用他。可在關鍵時刻,鐘松還是擺脫不了當“替罪羊”的命運。
鐘松本來就受到胡宗南嫡系們的排擠,可卻偏偏屢有建樹,這就更加引起了派系內其他將領們的不快。因此,在胡宗南當場宣布給鐘松以“撤職留任”的處分的時候,在場的眾將竟然無一人給他求情。
不過這樣也好,自鐘松離開胡宗南的部隊后,胡宗南愈發不堪,在與彭總的較量中,就沒有打贏過一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