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記憶
世人盡知張治中是著名的和平將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杰出貢獻。在一·二八淞滬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中,他曾兩次主動請纓,帶兵鏖戰淞滬,抗擊日軍,鐵血御侮。
△張治中(左)在前線指揮軍隊作戰。
一·二八淞滬抗戰:“如尚有一兵一卒,必與敵人拼命到底!”
1932年1月28日,日軍以護僑為名突襲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擔負上海衛戍任務的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抗戰。
2月初,蔣介石與張治中就當前戰局交換意見,張治中建議:“我們中央的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斗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
按照蔣介石的授意,何應欽即調駐守京滬、京杭兩線上的第八十七、八十八師組成第五軍,并配屬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和獨立炮兵一團的炮營,由張治中出任軍長兼八十七師師長,赴滬參戰。
在赴抗日前線的2月15日深夜,張治中寫下遺書:“現在正是國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親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圣領土,但求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犧牲,望能以熱血頭顱喚起全民抗戰,前赴后繼,堅持戰斗,抗擊強權,衛我國土。特立此書,表示百折不回之決心。”在前線,張治中發布《告全軍將士書》:“深望我全軍將士,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國家,以救國族……如尚有一兵一卒,必與敵人拼命到底!”
△ 張治中。
廟行殲敵精銳
2月20日拂曉,日軍開始發起攻擊,日軍飛機結隊成群在陣地附近及后方到處擲彈,更以重炮及敵艦炮向吳淞、廟行一帶陣地集中射擊,日軍步兵則借飛機炮火掩護攻擊前進。張治中率領第五軍奮勇抵抗,擊斃敵人很多,并擊落敵機1架。戰斗益烈,竟夜炮聲不絕。第五軍陣地工事被毀很多,官兵掩身戰壕內,等日軍步兵接近,就用手榴彈、步槍迎頭痛擊,沖鋒肉搏。這樣血戰兩晝夜,敵死傷甚重,才不支而退。
22日,日軍傾巢來犯,張治中親率預備隊——教導總隊兩個營奔赴八十八師指揮策應,并令八十七師二五九旅旅長孫元良率部向廟行增援;令守蘊藻浜北岸的宋希濂旅長率主力由紀家橋渡河抄來襲之敵的側背;令八十八師師長俞濟時率部對被敵突破地區反攻。加之,蔣光鼐聞訊后,亦命令十九路軍六十一師副師長張炎率領兩個團從右翼向敵人包抄。日軍被我軍三面夾擊,損失慘重,倉皇撤退,僅一小部殘留在金家宅、大小麥家宅一帶負隅頑抗,至晚8時半全部被殲。這一仗,張治中部官兵傷亡1000多人,其中包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旅長錢倫體、副旅長陳普民。日軍第九師團及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傷亡更是重大,廟行、江灣間到處都是敵尸,達三四千具之多。
廟行戰斗的激烈,為淞滬開戰以來所未有,中外報紙一致認為是滬戰中國軍戰績的最高峰。
激戰瀏河
廟行慘敗,日軍自不甘心,日本內閣決定組建上海派遣軍,派前陸軍大臣白川義則大將來滬擔任最高指揮官,并加派其第十四師團的全部及第十一師團的大部來滬增援,至此,上海日軍總數達到10萬人以上。而沿江七丫口、楊林口、瀏河新鎮及小川沙一帶,綿延數十里的沿江警戒線,僅有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的一個營會同少數馮庸義勇軍擔任守備。張治中無奈之下,派原守蘊藻浜北岸陣地的宋希濂率兩個團調往田灣,作為預備隊,一旦戰事吃緊,前可策應江灣、廟行,后可兼顧瀏河、楊林口。
3月1日拂曉,日軍在瀏河附近登陸,向我軍進行全面攻擊,同時以海軍艦炮向我沿江各口猛烈轟擊,飛機數十架從吳淞要塞起沿江轟炸各要口。駐守瀏河茜涇營的中央軍校教導總隊一連,拼死反擊,傷亡殆盡。
茜涇營為瀏河屏障,位置扼要,必須先行占領,才能掩護后續部隊展開,宋希濂立即命令唐德營長率部向茜涇營搜索前進。哪知才走到茜涇營南門附近,日軍已先到達,于是雙方展開白刃戰。日軍后續部隊不斷趕到加入戰斗,五二一團第一營三面受敵,營長唐德左臂受傷,繼續指揮作戰,投擲手榴彈與敵肉搏。戰斗到晚上10時許,迫使日軍一個師團不能推進一步。
血染葛隆鎮
3月1日午后,第五軍主力奉命向嘉定、太倉之線撤退,利用嘉定城、太倉城為據點,派出一部于羅店及瀏河方面警戒。日軍發現我軍退出第一道防線后,急忙下令追擊,企圖消滅我有生兵力。日軍第十一師團突然在葛隆鎮附近的婁塘、朱家橋發動襲擊,企圖切斷我軍撤退后路。
危急關頭,張治中沉著冷靜,一面調集部隊組成防御陣地,一面命令守備葛隆鎮的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五七一團堅持戰斗,直到阻擊陣地形成。五七一團團長張世希率殘部官兵抱必死之心,組成敢死隊,拼死沖擊,勢不可當。日軍一時愕然,向后退去,重圍竟解。
這一仗被稱為淞滬抗戰中日雙方最后一場惡戰,在一天的激戰中,我軍戰死1位營長、連長和連副共2位、6位排長,士兵傷亡數近千。其中身飲7彈不幸犧牲的營長朱耀章是有名儒將,殉國前兩天還揮筆作詞:“男兒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人生上壽只百年,無須留連,聽其自然!為自由,爭生存,滬上麾兵抗強權。踏盡河邊草,灑遍英雄淚,又何必氣短情長?寧碎頭顱,還我河山!”
3月5日,我淞滬抗戰部隊先后撤至第二道防線,敵未再犯,每天只有飛機作偵察活動。中外人士絡繹不絕,或來慰勞,或來訪問。5月28日,張治中在蘇州參加“追悼淞滬抗戰陣亡將士大會”,含淚致祭詞:“……嗚呼將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泉臺永隔,愴懷何已!我與君等,如兄如弟,仰事俯蓄,責在后死……誓將北指,長驅出關,收我疆土,掃蕩兇殘!”
八一三淞滬抗戰:“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御侮救亡,義無反顧!”
1937年8月9日晚,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中國保安團守軍命其停車,他們置之不理,并開槍打死中國士兵一人。中國守軍開槍還擊,將二人擊斃。事件發生后,日軍無理要求中國軍隊撤離上海、拆除軍事設施,同時,向上海增派軍隊。8月13日,日軍更以租界和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為基地,對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駐守上海的中國軍隊,再一次進行悲壯昂揚的反侵略戰爭。作為這場戰爭前期準備工作的組織者和戰役的前線指揮官,張治中從8月13日起,到9月23日止,整整40天,置生命于不顧,恪盡職守。
秘密備戰
1935年國民黨五全大會以后,當局著手部署抗日的準備工作,在京滬杭國防區之下設立3個國防分區,其中京滬分區由張治中負責。擬定掃蕩上海日軍據點計劃,以張治中指揮的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和上海保安總隊吉章簡的兩個保安團,出敵不意,迅速摧毀虹口日軍各據點,并占領沿江要點,阻止日軍登陸增援。其目的是取得初戰勝利,先聲奪人,同時使日軍無法登陸或增加其登陸困難。為避免刺激日軍神經,備戰工作是在秘密情況下進行的。為掩護這項工作的進行,張治中在中央軍校東大樓教育長辦公室的旁邊,設立“高級教官室”,作為備戰司令部,工作人員都是從軍校嚴格挑選出來的,絕不允許對外泄露工作機密。
不久,“高級教官室”移駐蘇州獅子林和留園,對外名義改為“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直到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前夕,沒有人知道這里的秘密,連在中國無孔不入的日本間諜也始終沒注意過這個角落。為方便張治中往來蘇州、南京、上海之間,蔣介石令交通部門為張治中配備一節專用車廂,隨時停掛任何一次列車上。
1936年9月23日夜,日軍以“出云”艦水兵在上海北站附近租界內被人狙擊為借口,出動全部海軍陸戰隊,在青云路、八字橋、粵東中學、天通庵、五洲公墓一帶,布設崗哨,派隊巡邏。雖經多次交涉,漸趨緩和,但日本海軍陸戰隊駐滬人數,仍借故增加,并頻繁地舉行各種演習,派艦隊到寶山、福山、段山港、滸涌各港口測量水位,積極作進犯準備。
西安事變爆發后,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則為研究西安事變后中國的態勢,暫停了挑釁行動。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幫助下,于12月25日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決定聯共抗日。張治中贊嘆“這是中共偉大英明的決策”。此時,靜觀變化的日本再次加緊侵華步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第二天張治中即接受京滬警備司令官的任命。8月1日,張治中發表《告京滬區全體將士書》,要求全體將士:“抗戰到底,以求最后之勝利。”同日,張治中又發表《告京滬區民眾書》,要求:“凡我民眾,無分男女,無問老少,智者盡其能,勇者竭其力,以綏靖地方,杜絕奸宄,厲同仇敵愾之氣……共勉前程,共紓大難。”
攻敵據點
為便于統一指揮,南京軍事統帥部命令以第八十七、八十八師以及其后到達的第十一、三十六、五十六、六十一、九十八師等部組成第九集團軍,張治中任總司令,負責淞滬戰場的左翼陣地,也就是蘇州河以北、黃浦江以西地區,攻擊任務是虹口、楊樹浦,摧毀日軍在租界的據點。
8月12日清晨,張治中從蘇州抵達上海,在南翔設立司令部。按先發制人的預案,張治中擬于13日拂曉發起攻擊,趁敵人措手不及之際,一舉將其主力擊潰,完全控制了上海。但突然接到南京方面“不得進攻”的命令。張治中當即急電報告:“我軍業已展開完成,攻擊準備也已完畢。”但回電是冷冰冰的4個字:“不得進攻。”
原來,是國民黨當局受駐上海的外交使團蠱惑,對所謂的國聯調停仍抱有幻想。但這一耽擱,卻給了日軍一個從容部署的機會。8月13日下午4時,部署完畢的日軍沿寶山路發起進攻。
8月14日,張治中發表談話,顯示其堅決抗日的態度:“事至今日,和平確已完全絕望,犧牲已到最后關頭,御侮救亡,義無反顧……本軍所部全體將士,與暴日誓不共戴一天。”14日下午3時,張治中下達總攻擊命令,在炮兵集中射擊的掩護下,步兵勇猛攻擊前進,第八十七師奪回滬江大學及其北面黃浦江岸據點;第八十八師奪回持志大學、八字橋、寶山橋各戰略要點。就在各進攻部隊多有進展時,張治中忽又于14日夜間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密。今晚不可進攻,另候命令。”
原來這又是國聯從各國在華利益出發,希望中日停戰,作和解談判;日軍也因在我軍優勢兵力攻擊下節節敗退,只能龜縮在虹口、楊樹浦兩大據點,利用炮艦火力掩護作固守,等候援軍到來,所以做出愿意和談的樣子。
這就是我軍攻擊再次被叫停的原因。
為在日本援軍登陸以前攻占虹口、楊樹浦兩大據點,張治中于17日拂曉再次下達總攻擊命令,并親自到前沿陣地督戰。這次總攻擊,八十八師進攻墳山、法學院、虹口公園陣地,傷亡甚重,僅法學院一處,即犧牲一營之眾,而攻擊墳山之部死傷更多;八十七師攻占了日人俱樂部及海軍操場,但在滬江大學、公大紗廠及引翔港鎮方面,雖激戰終日并未得手;炮兵射擊雖較為精準,但因日軍據點堅固,沒有造成毀滅性的破壞。18日,張治中再次接到南京當局暫停進攻的命令。這是淞滬開戰以來張治中接到的第三次停止進攻命令,原因仍是回應國聯調停的要求。19日,我軍再次展開全面攻擊,第八十七師突入楊樹浦日軍陣地。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截斷日軍左右翼的聯絡,向東西壓迫,一舉而殲滅,惜此時日軍援軍抵達,戰機已失,攻擊沒有進展。
受到無端猜疑和訓斥
8月23日早上,松井石根率領的日軍兩個師團援軍抵達上海,在獅子林、川沙口登陸。為殲滅這股登陸敵人,張治中決定派十一師向羅店北進,支援五十六師一部作戰。
為就近指揮,鼓舞士氣,張治中決定從南翔司令部趕往江灣八十七師指揮部。從南翔到江灣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路程,本應很快到達,但日機往來轟炸掃射,幾乎沒有間歇,張治中乘坐的小汽車目標大,遭日機追逐轟炸,張治中遂棄車步行前往。中途遇見一個騎腳踏車的傳令兵,張治中來不及對他多說話,騎上他的腳踏車就走。前線士兵看到總司令騎腳踏車趕到,莫不既詫異又興奮。
在前線指揮部,張治中立即命令王敬久為淞滬前敵指揮官,將在虹口、楊樹浦正面作戰的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獨立第二十旅、保安總團等部劃歸其指揮,固守正面陣地;教導總隊第二團阻擊張華浜之敵;八十七師調一旅支援吳淞;九十八師師長夏楚中指揮該師及第十一師向寶山、楊行、劉行、羅店一線前進,阻擊登陸之敵。
31日天剛明,在30多架飛機及海軍艦炮的轟擊掩護下,日軍步兵在吳淞、市輪渡碼頭強行登陸。守衛吳淞的第六十一師一個團,力撐苦戰,寡不敵眾,傷亡過半,不得不后撤。張治中急將第六師調到楊行、吳淞一線,欲奪回吳淞,雙方發生激戰。9月6日早晨,日軍在虬江碼頭登陸,遭我軍猛烈阻擊。7、8兩日,張華浜之敵全力攻擊我軍右翼,雙方再度激戰,日軍被擊退。9日上午10時,日軍軍艦和飛機猛烈轟炸我軍左翼軍,掩護步兵進攻,我軍奮勇迎擊,日軍傷亡慘重。
自八一三之戰以來,張治中始終戰斗在最前線,甚至親自站到葉家花園的水塔上督戰,身體虛弱到走路都要兩個人架著,但他堅持不下火線,終使戰局趨于穩定。
因為一直在前線,電話線屢被炸斷,以致蔣介石一時聯系不上他,這時“主和派”又不斷對他中傷,多疑的蔣介石遂以為張治中在逃避戰場,加以訓斥。張治中回顧八一三以來,自己冒著日機轟炸,臨著槍林彈雨,但沒有一絲畏死之心!相反,統帥部卻三次叫停進攻,屢失戰機;大戰展開,除陸軍外,又沒有有力的空軍配合,以致未能達成占領上海的目的。可是,自己卻無端受到猜疑和訓斥,這讓張治中深感屈辱。
返回前線的張治中,強忍心中悲憤,繼續指揮作戰。此時,日軍在淞滬戰場的兵力陸續增加到8萬多人,軍艦40余艘,日機成群結隊,我第十五集團軍右翼陣地被敵突破,退到楊行、月浦一線,與敵對峙。
這時的戰況極為復雜,各部協同作戰尤為重要,張治中考慮到自己目前狀況,恐不利于友軍間協調,加之當初參戰,是直接從青島醫院出來,身體本來虛弱,在前線不分晝夜地指揮策劃,已是心力交瘁,無法支撐下去。
9月4日張治中親函蔣介石,提出辭職請求:“自作戰以來,職之部署計劃,皆經逐日呈報,而鈞座命令意旨,亦一一遵轉實施。職于指揮上似無不當之處,但掃蕩滬敵之任務,因力量與時間之限制,終未達成,職當身負其責。且職病體未愈,力疾支持,已感形神交瘁。職雖有為國犧牲之精神,深恐于事無補,反足貽誤。似此職在責任上,在病體上,均應求所以自處之道……務祈鈞座迅賜明令免職。”
幾經周折,9月22日蔣介石同意張治中辭去淞滬戰場一切職務,調回南京大本營任管理部部長。離開前線的那天,張治中回想自己抱著視死如歸的決心,來到淞滬前線,現在戰爭還沒結束,自己卻要中途離開,心中萬分難過,潸然淚下。
隨后,滿身硝煙的張治中回到故鄉洪家疃,整理身心,再赴抗日。
(作者系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室原副主任,《江淮文史》雜志社原執行副社長、副主編)
作者手記:
張治中將軍是我景仰的家鄉先賢,在研究撰寫《張治中傳》的過程中,得到張治中將軍的小女兒、美國著名愛國僑領、張治中文化教育資金會主席張素久女士及其子朱一山先生的幫助支持,審閱全部書稿,并授權使用相關圖文資料,心懷感激,誠致謝意!
△ 本文作者當面向張素久匯報撰寫《張治中傳》的經過。
作者:陳勁松
文字編輯:李冰潔
新媒體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