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兩萬五千里,最驚險最重大的兩次戰役,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年僅十六七歲的貴州籍小紅軍“云貴川”都參加了,特別是奇襲臘子口,“云貴川”立下第一功,為中央紅軍北上到陜北打開了前進的大門。但是,打開臘子口通道后歷史資料中就沒有“云貴川”的記載了,那小紅軍“云貴川”后來怎樣了?本文根據親歷臘子口戰役的楊成武、潘師年(潘峰)、劉金山、何光文、宋學清、周良貴、葉富軒等老紅軍回憶文章,講講小紅軍“云貴川”的故事,推測他的最后歸宿。
甘南臘子口戰役紀念碑
“云貴川”的年齡、樣貌,紅4團政委楊成武記得很清楚,與“云貴川”一起攀登臘子口的紅4團通信主任潘峰也記得他的樣貌。 “云貴川”只有十六七歲,看起像個大孩子,個子不高,中等身材,有一點瘦,身體結實,眉棱、顴骨很高,眼睛大而有神,皮膚有點黑。 “云貴川”說話是貴州口音,楊成武是福建人聽不太懂,潘峰是福建人,在貴州搞偵察工作久了就聽得懂。
小紅軍“云貴川”肖像畫
“云貴川”是貴州哪里人?這可能要從紅4團在貴州的長征路線來推測了。紅4團從1935年12月進入貴州黎平縣,沿黎平、錦屏、劍河、榕江、臺江、鎮遠、施秉、黃平、甕安一線到的遵義,這一路都在行軍,沒怎么停留,沿途少數民族比較多,有苗族、土家族等。紅4團到了遵義市后,四渡赤水,從1月初到3月,停留時間較長,遵義市主要是漢族,下屬桐梓縣、習水縣和重慶綦江區交界處有部分苗族居住。紅4團離開遵義市,南下貴陽到云南,貴陽市有苗族,過了貴陽到興義、興仁主要是布依族,這一路也沒怎么停留。 “云貴川”是苗族戰士,同時能爬山采藥,桐梓、習水所處四川盆地邊緣大婁山系,山高路陡,紅軍停留時間較長,“云貴川”是遵義市人可能性比較大,然后可能是黎平到甕安一帶人,是貴陽人也有可能,黔西南可能性比較小。
為何說臘子口戰役“云貴川”立下第一功?臘子口處于川甘大山岷山之中,兩邊是高山,山又高又陡,中間是山溝,又窄又長,山溝有一處地方,就是一座木橋處,是必經之處,是過臘子溝的唯一通道。此處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魯大昌只在此處布置少量兵力,如果不是攀山迂回攻擊,很大概率是打不下臘子口的。中央紅軍不走臘子口,改走其他路線呢?改其他路線可以,但是耗時費力,特別是時間拖不起,當時甘南除魯大昌的甘肅地方部隊,胡宗南的嫡系部隊也在,幸虧當時魯大昌和胡宗南相互提防,對中央紅軍北上反應慢了一步,如果時間拖長,他們反應過來,中央紅軍北上遇到的困難將非常巨大。
臘子口老照片
1935年9月16日下午,紅4團到了臘子口,甘南軍閥魯大昌已經派兵守住了臘子口,在最險最窄的唯一通道木橋邊修了三座碉堡,用輕重機槍封鎖住唯一通道—木橋。有文章說在木橋第一線陣地,敵人是一個重機槍排,整個臘子口敵人是一個營,筆者推測,可能木橋處敵人不止一個重機槍排,因當時重機槍比較精貴,一般還有保護它的步兵,還有老紅軍回憶戰斗勝利過木橋時,發現木橋堆滿了手榴彈爆炸后的碎屑,其中應有敵人步兵投擲的,因此估計敵人有一個步兵連在此保護重機槍排。
紅4團組織幾次進攻,但都沒有攻過木橋,還傷亡較大,就后退到安全地帶,全團召開諸葛亮大會,討論怎樣打開臘子口。這個時候“云貴川”站了出來,說他在家時經常到大山采藥、打柴,只需要一根帶鉤子的竹竿,就能派上懸崖峭壁,表示他愿意第一個派上懸崖峭壁,帶隊伍從山上迂回到敵人背后去。傍晚時分,楊成武看了“云貴川”的示范,“云貴川”一人快速爬上懸崖,然后又原路退回來。紅4團就決定2營在正面強攻,1營加團偵察排爬山迂回到敵人背后,兩面夾擊打下臘子口。
2營6連機槍手何光文后來回憶全團開會,“云貴川”主動要求第一個上,然后還給戰友演示爬山的方法。2營通信員宋學清回憶,當天晚上7點多鐘,團長王開湘帶領3個連戰友,每人配置4把刺刀,一只駁殼槍,4顆手榴彈,一把大刀,攀登懸崖峭壁,從山上迂回敵后。(有文章說攀山戰士每人帶2把刺刀)宋學清回憶攀山有3個連,實際上是1營1、2連加團偵察排,不知有師部偵察連沒有?當時因減員,4團其實縮編了連隊,1營有1連、2連,2營有5連、6連,3營也只2個連,團部偵察連縮編為偵察排。
迂回部隊攀山順序是,“云貴川”、潘師年和一名戰士,3人組成登山組,“云貴川”第一個攀登,潘峰和一名戰士在他后面,后面是偵察排,之后是1營。紅4團在木橋下游不遠臘子河砍倒兩棵大樹當橋,迂回部隊依此過河,“云貴川”只拿著一根很長帶鉤的竿子和綁帶做成的繩子,沒有穿鞋,在距離木橋200米處的一處突出的山腳下開始攀登(此處敵人看不見)。
“云貴川”用竹竿往上鉤住樹根、崖縫、突出的石頭,腳趾摳住石縫,然后靈和的一步一步往上爬,爬了一段,爬到一處樹根,站穩后用綁帶做的繩子一頭固定在樹根上,一頭丟下給下面的戰友,幫助戰友們往上爬。然后“云貴川”又繼續帶著竹竿往上爬,爬了一段距離又與上次一樣,繩子一頭固定另一頭又丟給下面戰友。這樣爬了五、六次,爬完一段垂直90度的懸崖峭壁,筆者估計這段距離是最費時間的,也是最危險地方,戰士們偶爾會把石頭石子踩松掉落下去,也有戰士因爬山筋疲力盡而掉落山下。爬完垂直的懸崖峭壁還要繼續爬山,只是后面的山坡沒有之前陡峭,但是山上長滿青苔,非常滑,攀爬也是一步一步,也花費很長時間。
臘子溝地形圖
迂回部隊爬到山頂時,當時天剛蒙蒙亮,山中到處霧蒙蒙,視線不是很遠。團長王開湘把部隊分為兩路,一路攻打木橋邊的碉堡,由毛振華和潘師年帶1連攻打,一路打敵人后方三岔路口據點,由王開湘帶2連和偵察排攻打。“云貴川”飛奪瀘定橋時是2連戰士,奇襲臘子口時可能沒在2連,調到1營營部或4團團部了,可能調為通訊員,他也隨潘師年一起參加攻打木橋碉堡的戰斗。紅4團的戰斗英雄,1營長季光順不知是跟隨王開湘還是帶著毛振華連作戰?
1連從山上往下攻打木橋敵碉堡,因山上靠碉堡地形狹窄,碉堡又沒有蓋子,投擲手榴彈比較管用,就由1連2個排負責從高處投擲手榴彈消滅敵人,由毛振華指揮,“云貴川”跟著毛連長參加戰斗。另1個排就進到三岔路口與木橋之間,截斷木橋敵人的退路和阻止三岔路口敵人的增援,由潘師年指揮。“云貴川”他們從山頂到木橋碉堡處,樹木叢生,沒有路,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撥開樹枝,從樹叢間穿進穿出,有時還要跳五六米高的山崖。2營發起總攻后,“云貴川”他們也趕到了,從山上不斷投擲手榴彈,把敵人打得毫無招架之力。后又紛紛跳下山崖,向敵人碉堡攻去。
紅4團兩路夾擊,很快打下臘子口,又繼續追擊敵人,向大草灘方向追去,那之后“云貴川”的情況如何呢?
4團在臘子口戰斗時,紅3軍團13團也趕到臘子口,作為戰斗預備隊。當時13團1營1連8班戰士葉富軒,在臘子口目睹了“云貴川”的英勇行為。葉富軒回憶迂回部隊從山上向敵人開火,并從山上往下跳,向守碉堡的敵人發起攻擊,奇襲敵人。葉富軒和戰友看見“云貴川”第一個沖入橋頭碉堡,雙手緊緊掐住了敵人重機槍手的脖子,死也不松手。敵人重機槍啞火后,正面進攻的2營攻進敵人陣地,奪下敵人最重要的橋頭陣地,勝利攻占了臘子口。
木橋處敵人碉堡照片
13團隨4團之后進了臘子口,葉富軒在陣地上看到“云貴川”已經犧牲,身上不知中了多少顆子彈,血肉模糊,但是他到死兩手仍然死死地卡著敵重機槍手的脖子。13團戰士都很尊敬這位英雄,葉富軒班的戰士不忍心把烈士留在這里,一起把他背上往前走,他們走過臘子口所處山溝,沿著岷山路線,到了岷山腳下,1連指導員李水清把自己好一點的衣服給烈士換上,把“云貴川”埋在了岷山腳下。英雄戰士“云貴川”為中央紅軍從川西北上陜北打開了通道,為了勝利長眠在岷山腳下,他的英勇事跡永遠值得人們懷念和敬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