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徐海東,被毛澤東贊譽為“對中國革命是有大功之人”,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毛澤東對很多將帥都有過評價,但這樣高的評價徐海東還是很鮮見的。那么,徐海東當得起這一贊譽嗎?
1、在率部長征上身先士卒特別善戰
總有一些人是為戰爭而生的人。這些人往往是聞戰則喜,天生就是打仗的料。徐海東就是這樣,可以什么都不在乎,甚至當官都不在乎,但十分在乎打仗。一遇有戰事,二話不說,總是身先士卒,率隊拼殺。戰爭年代部隊主官的英勇頑強、敢打敢拼,往往對其所指揮的部隊帶來很大的傳導和輻射作用。紅25軍就是這樣,每次戰事,只要徐海東出現,就是戰旗,就是沖鋒號角,就是無窮的斗志。國民黨軍隊知道是徐海東的部隊,甚至聞風喪膽、望風而逃。
徐海東率領他的紅25軍,從大別山一直打到陜甘高原,是第一支完成長征的隊伍,并且是越打越強的隊伍。僅憑此一點,他就十分了不起。另外,戰爭鍛造將領,徐海東還帶出了一幫戰將,韓先楚、劉震等都是從25軍走出來的一代名將。
2、在政治立場上毫不含糊特別堅定
人民軍隊的性質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然而,了解紅軍長征那段歷史的都知道,紅一、四方面軍匯合后,張國燾倚仗著人多勢眾,就曾想槍指揮黨。他拒絕執行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公然分裂紅軍南下,并自立中央,給革命事業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徐海東的紅25軍原本上是四方面軍的部隊。但在與毛澤東為首的中央保持一致,還是跟隨張國燾的大事大非問題上,徐海東毫不含糊特別堅定,自覺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可以說在中央紅軍最為艱困的時候,在最考驗徐海東政治定力的時候,徐海東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保持了對黨的無限忠誠,這種政治上的定力殊為難得和不易。
3、在經費支持上大公無私特別慷慨
中央紅軍經過萬里長征不停轉戰,可以說是人困馬乏,特別是各方面的供應十分困難,經費十分欠缺。這時候,徐海東又體現出了革命一家、大公無私的革命本色,他要求自己的部隊少花儉用,也要把錢款、布匹、醫藥、武器彈藥等主動送給中央紅軍部隊。
特別是他拿出自己大部分家底送給中央紅軍5000大洋之事被傳為歷史佳話。
“當毛澤東專門派人到紅15軍團,向徐海東說明現在中央急需現金2500塊大洋時。徐海東二話不說,立即叫來供給部長查國貞,當查告訴他軍團還有7000塊大洋時,徐海東毫不猶豫地要他把5000塊大洋送交給中央”。
一般人的認知和印象,象《亮劍》中李云龍那樣“只進不出”的人不少,慷慨解囊的并不多。但象徐海東這樣雪中送炭、大公無私的人真是不多見。
4、在干部交流上革命一家特別融洽
紅15軍團與中央紅軍會合后,根據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指示,對部隊進行了整編。中央派紅一方面軍大批干部到紅15軍團工作。
對此,徐海東毫無二言,非常重視搞好整編后部隊的團結工作。他不止一次地說:“再也不要象張國燾那樣鬧分裂,否則就是對中國革命的犯罪”。
徐海東對調進紅15軍團來的干部均能一視同仁,沒有任何本位主義思想,也沒有一點“排外”情緒。不僅如此,徐海東還把他們安排到重要工作崗位,并且給予各方面的關懷和愛護,充分體現了革命一家人、不能厚此薄彼的高尚情懷。
戰爭年代,部隊內部之間,由于血與水的交融,彼此容易形成一個生死團隊,甚至是“一個山頭”。這種“山頭”客觀上是有些排外的。但徐海東卻能敞開胸懷接納中央紅軍干部,著實令人稱道。
5、在根據地建設上奠基陜北特別可靠
紅25軍到達陜北之前,劉志丹等已經建立了陜北紅色根據地。徐海東率部到達后,與陜北紅軍組成紅15軍團,通過幾次機動靈活的作戰,進一步打擊了敵人,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紅色根據地。這給中央把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陜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是經過一年長征、不停輾轉的中央紅軍,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需要一個穩定、可靠的落腳點,都需要一個領導中國革命事業的大本營。而具有良好基礎的陜北紅色根據地,正好滿足了中央紅軍的戰略需要,正好滿足了中國革命從此開始新的一頁的戰略需要。
因此,從建設穩定可靠的根據地,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這片紅色的根據地上,徐海東在這方面的貢獻同樣是非常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