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的鼎鼎大名,想必熟悉軍史的人都不陌生。這個湖南走出的將領,最終還是走上了祖輩不希望走的道路,選擇成為一名軍人。
但不得不說一句家學淵源,陳賡在領兵打仗方面確實有很深的天賦。他是軍中的佼佼者,是我軍中十位大將之一。
在解放戰爭的時候,陳賡是二野將領中的佼佼者。但罕為人知的是,當時二野有一位將領,曾經在職務上一度超越了陳賡。
但新中國成立之后,這位將領僅被授予上將軍銜。
這位將領是誰?陳賡為什么能超越他被授予大將軍銜?
長征路上干部團
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我軍開始了戰略轉移。在大軍出發之前,為了精簡機關,也為了適應當時的情況,我軍決定將學校重新編在一起。
當初為了培養更多的干部,紅軍學校分成了四個學校,這次也不過是重新將四個學校合并罷了。
不過因為部隊要開始大轉移,肯定是沒辦法繼續上課了。雖然還保留著學校,但學校里的學員和老師們,卻都被編入了干部團。
干部團的團長是陳賡,政委則是宋任窮,兩人都是資歷深厚的革命老將了。
陳賡是在1922年入的黨,入黨的時候不過21歲。他和毛主席也是在這一年認識的,他在這一年來到毛主席創辦的自修大學上過課。
毛主席也當過陳賡的老師,他很看好這個年輕人。得知陳賡曾經當過鐵路工人,毛主席笑著說:“你將來應該是個‘火車頭’。”
對于毛主席的夸贊,陳賡大方地收下了。不過兩人這次交集的時間并不長,但兩人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們彼此有共同的理想。
由來革命兜兜轉轉、歷經艱難之后仿佛回到了原點。老蔣和汪精衛的政變,讓我黨努力的革命成果毀于一旦。
南昌起義失敗之后,陳賡輾轉多地,最終來到了上海的中央特科工作。
在上海的時候,他得知了毛主席創造的業績,得知毛主席正在向全國蘇區推行井岡山經驗。經歷過起義失敗的陳賡,很清楚毛主席走的這條路是對的。
正是因為他經歷過起義的失敗,才知道被國民黨重兵包圍的城市有多難打。如果毛主席的政策更早推廣,他們就可以避免很多損失。
那革命的隊伍也會更壯大,他們的處境也不會像現在一樣艱難。但毛主席的道路,也是在一次次失敗中摸索出來的。
但這并不妨礙他佩服毛主席,也不妨礙他認同毛主席的想法。毛主席也很欣賞他,所以長征開始前,干部團成立之后,毛主席第一時間想到讓他當團長。
當時其實是毛主席革命路上的至暗時刻,但陳賡卻依舊相信毛主席,并決定永遠跟著毛主席。
屢克強敵的干部團
干部團成立的時候,一共只有一千多個人。按照一個團的編制來說,這些人確實不多,但這不多的人都是各部隊中的精英。
要知道,干部團的很多戰士,其實都是班排長以上的干部。他們的戰斗力和軍事素養都很高,是我軍最寶貴的財富。
干部團的各位不僅戰斗力強,而且裝備也非常精良。團里的每個戰士都配有長短兩支槍和繳獲的鋼盔,這樣的裝備在我軍可是數一數二了。
他們在裝備強力的同時,也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任務。長征路上,干部團就是軍委縱隊手里的一支攻堅利器。
他們雖然在每場戰斗中不會被分配具體任務,但哪個地方需要人,他們就能隨時支援哪個地方。
在1935年1月的時候,我軍工炸散了貴州土城。然而敵人窮追不舍,我軍還來不及休息就必須轉移。可即便這樣,敵人還是追上來了。
戰斗在一天清晨打響,我軍奮勇抗敵,然而敵人這次居然絲毫不退。在這種情況下,我軍和敵人打了三四個小時,但戰果一直無法擴大。
關鍵時刻,毛主席突然想到了陳賡。他叫來了身邊的參謀,讓人去叫陳賡,讓陳賡帶著干部團上去支援。
陳賡也不負眾望,帶著干部團就向著前線飛奔。
作為精銳部隊,干部團在這一戰里展現了自己可怕的戰斗力。他們以重機槍作為掩護,槍上上刺刀展開沖鋒。
在干部團的支援下,我軍成功封鎖了主干道,讓敵人無法繼續追擊。
在這次戰斗中,除了陳賡親自上戰場鼓舞戰士們的士氣之外,干部團的政委也上了戰場。
干部團的政委叫宋任窮,曾經參加過秋收起義,也是一個老革命了。當初毛主席選擇上井岡山,得益于他帶出來的一封密信。
不過長期以來,他一直在部隊里做政工工作。
文也來得,武也來得
所以長征開始的時候,干部團需要一個政委,毛主席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宋任窮。
但宋任窮可不是只會做政工工作,他打起仗來的能力一點也不差。在干部團的時候,宋任窮經常和陳賡分頭行動,為軍委縱隊開路。
這時候,宋任窮和陳賡的職位相當。到了陜北之后,宋任窮被調到28軍擔任政委。28軍是劉志丹拉起來的部隊,也是開辟陜北根據地的部隊。
宋任窮的能力毛主席很清楚,讓他去28軍當政委,能將陜北紅軍和中央紅軍連接得更緊密。
后來劉志丹犧牲,他就被任命為了軍長。從中央的任命來看,他帶兵打仗的能力一定不弱,不然中央不會讓他一個政工干部當軍長。
到達陜北之后,中央啟動了寧夏計劃,組建了西路軍。可惜計劃最終失敗了,西路軍幾乎全軍覆沒。
中央得知西路軍的情況之后,馬上組建了援西軍。宋任窮被任命為援西軍政治部主任,兼任組織部部長。而援西軍,就是129師的前身。
抗戰開始之后,援西軍一部分組成了129師,宋任窮就留在師部工作。后來我黨要在冀南開辟根據地,派他帶人前往冀南。
在冀南的日子很苦,他們遭遇過百年不遇的天災,也抗住了敵人的頻繁掃蕩。最終,我國在抗戰中取得了勝利,日軍投降了。
然而抗戰結束,解放戰爭隨之而來。他調任豫皖蘇軍區第三副政委,在職務上超過了陳賡。
不過兩人此時不在一支部隊里,并不算上下級。
一直到1949年,中野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宋任窮擔任野戰軍副政委。當時陳賡是兵團司令,宋任窮成了他的上級。
雖然老搭檔成了自己的上級,但陳賡對此非常看得開。
不過雖然名義上是陳賡的上級,但他主要還是負責地方上的工作。當時正值渡江戰役前夕,他忙著組織民工訓練,為渡江戰役做準備。
兩人再次合作,已經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的事情了。陳賡是第四兵團司令,他是第四兵團政委,兩人再次并肩作戰。
不過這次合作的時間不長,陳賡就去參加抗美援朝了,宋任窮則是缺席了抗美援朝。
最終,陳賡被授予了大將軍銜,資歷稍低的宋任窮是上將。
參考資料
陳賡的戎馬一生,羅元生,2022年10月03日,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