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解放戰爭哪一座城市經歷戰事最多,故事最多,傳奇最多,東北的四平城絕對算一個。
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其中一個重要作戰就是四平城攻堅戰。此時,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一系列作戰,東北民主聯軍已從一年前的四平保衛戰低谷中走了出來,開始了對敵的攻勢作戰。
這次攻打四平,戰史上稱為“三戰四平”。應該說,上至林彪,下至李天佑、鄧華等各級指揮員,還是非常重視的。由于戰前對敵情估計不足,對國軍名將陳明仁守城的韌勁估計不夠,因此,林彪在排兵布陣上,將少部分兵力即7個師用于攻城,而將大部分兵力即17個師準備用于打援。顯然,林彪此次作戰側重點放在了圍城打援上。
實際上,四平城遠比預想的要難打得多。
從城防工事來講,在日本侵占時期就筑有堅固的城防工事。國民黨軍占領后,對四平城的工事又進行了重新加固,四平城周圍砌起了又厚又高的城堡。從守城將領來講,陳明仁是國軍一名悍將,早在抗日戰爭中即打出了鐵血威名,被英美軍隊譽為“杰出的中國名將”。從敵軍士氣來講,陳明仁在71軍頗有威望,由于該軍的團以上軍官大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加上他資格較老,敢作敢為,因此,其手下官兵很愿為他效力。
顯然,對于這樣一個堅固的城池,對于這樣一個守城名將,對于這樣一個強悍的守城兵團,林彪用7個師進行攻堅是不夠的。
當時,對于林彪的這一排兵面陣,時任遼吉縱隊的司令員鄧華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要攻占四平,必須集中兵力,用7個師負責攻城太少,建議再增加一個縱隊,哪怕是增加兩個師也可以。但“林彪并未完全采納,只是增加了一個師”。
即使是增加一個師,攻城的總兵力也僅只達到二比一的對敵優勢。這種優勢,對于攻打一個設防堅固的城市來講,顯然是不夠的。
四平攻堅戰激戰8晝夜后,我已占領半個城市,雙方傷亡都很大。
此時,林彪下令攻城部隊,決以“付出15000人的傷亡,再以一個禮拜的時間,將此仗打到底,達到完全殲滅敵人和打垮敵之守城信心”。
而陳明仁也孤注一擲,一邊向杜聿明求援,一邊拼死頑抗。
與國軍一向對共軍圍援打援增援不積極不同,此次杜聿明的增援竭盡所能,調集了他能抽出的全部機動兵力10個師,從沈陽和長春兩個方向向四平快速對進。
原本林彪已準備好了打援,但由于國民黨軍隊形密集,無法啃動,打下去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一向持重不喜歡冒險的林彪,決定結束此次作戰。
四平攻堅戰,歷時15天,我軍付出傷亡1.3萬余人的代價,僅殲敵1.7萬余人。關鍵是四平城已被攻克大部,但最后卻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四平城終未能攻克。
在戰后總結會上,各級對四平之戰教訓進行了深刻總結。林彪也作了自我批評:“四平沒有打下來,不要你們負責,完全由我負責。主要是我情況了解得不夠,決心下得太快。......另外,這次攻城還暴露了我們攻堅的戰術差,這也主要是我平時研究得不夠”。
一向“愛惜羽毛”的林彪能作出這樣的自我批評,這是十分難得的。
其實,四平攻堅戰教訓很多,有敵情不明問題,有兵力運用上的添油戰術問題,有突破點選擇不當問題。但其實最關鍵的就是攻城兵力不足的問題。回過頭來看,“鄧華的建議是正確的,如果增加一個縱隊攻城,打下四平城是完全有把握的,陳明仁是守不住的”。少了攻城兵力,無疑便少了壓垮陳明仁的“最后一根稻草”。
歷史沒有假設。好在共產黨的軍隊打一仗進一步。失敗乃成功之母。四戰四平和錦州戰役的時候,林彪就吸取了三戰四平失利的教訓,在排兵布陣上就高明了許多。以錦州城為例,它比四平城兵力多得多、難打得多,但僅經29個小時便被攻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