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學者在江門“讀懂中國”
品味美麗健康之韻 碰撞美麗健康之智
當今國際形勢下,一個美麗健康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么?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對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影響?江門怎樣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12月4日,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新質生產力助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在江門開幕,約200位來自政界、戰略界、企業界、學界以及智庫的中外嘉賓相聚在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新地標——赤坎華僑古鎮,在這里共同品味美麗健康之韻,碰撞美麗健康之智。
參會嘉賓圍繞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相關理論探索成果特點和江門作為等話題展開討論。陳俊鋒 攝
推動共識 公布成果 闡釋意義
在江門發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聲音
圍繞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意義、相關理論探索成果特點和江門作為等話題,參會嘉賓紛紛給出看法。
當今國際形勢下,一個美麗健康的中國將給世界帶來什么?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表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都面臨著環境和健康問題,推進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建設,為人類社會解決健康問題、環境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經驗,對整個人類社會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這既是14億中國人的事情,也是整個人類的事情,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因如此,作為中國著名僑鄉的江門,可以在其中發揮積極作用。”于洪君說,通過海外江門籍華僑華人的橋梁作用,既可以進一步深化和擴大江門、廣東,乃至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也可以把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等這些超前、先進的理念傳遞給國際社會,或者通過參與所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建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推動當地提高環保能力和健康水平。
當天的會議發布了“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理論體系構想”,北京市社會發展與環境健康研究會會長鄒明春認為,這對國內和國際而言都具有良性和積極作用。他說,對國內而言,構想提出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都要美麗健康,這有助未來社區、鄉村、城市、家庭等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去規劃,全社會更加關注環境和健康問題;對國際來說,美麗健康在國與國之間至少是民間共同的方向,有了這個共同方向,可推動大家達成更多共識,減少爭議。
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對美麗中國健康中國的影響?江門作為地級市,在其中的探索作為空間有多大?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民族經濟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姚宇表示,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邁向更高水平發展道路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是對人民群眾更高生活品質追求的響應,“發展新質生產力,不管是對環境建設,還是對研發更多優質康養產品,都有重大推動作用”。
姚宇說,自己在工作中了解到,江門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事業中作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充分發揮自身生態環境優勢大力探索康養事業、江門藥企積極參與國家醫保藥品集中采購招標活動并中標,這些做法,無論從促進招商引資的角度,還是從當地老百姓獲得更多健康福利角度,都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積極傳播 加強交流 推動合作
攜手參與美麗健康灣區建設
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圍繞江門如何聯動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推動美麗健康中國建設,部分來自港澳和海外的嘉賓積極建言獻策。
位于開平的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在歷史上素有“小香港”美譽,今天則成為百年古鎮成功更新、帶動美麗鄉村建設的經典范例。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在赤坎華僑古鎮舉辦,對出生在赤坎鎮、應邀前來參會的美國華盛頓州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方偉俠而言,別有一番感受。他說,江門是僑鄉,華僑積極參與了中國的各項建設,其中也包括美麗江門健康江門建設,自己這次回來參會,進一步感受到家鄉的發展變化,“我在赤坎鎮出生,這里很早以前就很繁榮,時隔60年后看到它又重新繁華起來,我很高興,回去也會做更多傳播推廣工作”。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肩負著建設美麗灣區健康灣區的戰略任務。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尤其是港澳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區域美麗與健康建設?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秘書長譚耀宗認為,江門與香港關系密切,伴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開通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即將開通,兩地空間距離越來越近,更多的香港同胞會來到江門就業、創業、生活、養老,兩地合作推進美麗健康事業大有可為。“當前社會對環境保護、健康醫療都特別重視,養老、養生、綠色經濟等事業前景很好,未來兩地完全可以在醫療健康產業、科創、綠色產業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譚耀宗說。
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青年群體是重要力量。全國青聯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表示,近年來他們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平臺作用,積極幫助青年人在創業、人生路上健康美麗成長。
“交通的便利是港澳青年對祖國發展的第一印象,但大灣區的融合,不僅在基建融合上,還在人心融合上。”吳學明說,接下來將繼續組織更多港澳青年到內地參訪交流,讓他們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蓬勃發展和大好機遇,促進他們在內地落地生根,鼓勵他們把智慧與新質生產力更好結合起來,助力美麗健康中國建設。(文/張茂盛 蔡昭璐)
瑙魯媒體團走進江門
體驗僑鄉文化 感受僑鄉魅力
瑙魯媒體團在開平市塘口鎮參觀了碉樓群,近距離感受到僑鄉文化。
12月1日,由瑙魯媒體部常秘凱琳·德卡盧布帶領的瑙魯媒體團走進江門,體驗僑鄉文化。該媒體團先后走進開平市塘口鎮、赤坎華僑古鎮,深入了解我市鄉村振興、歷史人文、青年創業等情況,沉浸式感受僑鄉魅力。
在開平市塘口鎮,媒體團首先參觀了自力村碉樓群,風格各異、造型精美、內涵豐富的碉樓讓他們流連忘返。深入了解碉樓歷史后,2022年瑙魯小姐亞歷山德拉·皮徹豎起大拇指:“中國不僅是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還是一個注重歷史文化保護的國家。在江門,我收獲了很大的驚喜,碉樓在飽經歲月的洗禮后依舊精美,通過碉樓,我們可以近距離感受到僑鄉文化。”亞歷山德拉·皮徹說。
在開平市文旅創業孵化基地,媒體團仔細了解青年創業故事、基地的運營模式,他們表示這里為青年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發展平臺,更多創意與夢想將在這里誕生。
赤坎華僑古鎮擁有600多座中西合璧的百年騎樓,一磚一瓦沉淀著370多年的僑文化與僑歷史。當天下午,媒體團來到這里參觀。
“開平碉樓與村落、赤坎華僑古鎮都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沒想到在江門能夠看到保存如此好的歷史建筑,我通過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感受到華僑文化。中國在飛速發展的同時還能做到保護好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非常難得的。”《瑙魯周報》創意經理多米尼克·阿皮表示,將通過線上媒體向讀者講述本次中國之行的點滴,讓家鄉人民更多了解中國。
“我們會把在中國看到的一切,包括文化、工業和科技等,帶回給瑙魯人民看,讓他們了解中國人的生活以及中國的發達和先進。”凱琳·德卡盧布表示。(文/圖 張浩洋 梁詩雅)
梁啟超“君子”演講11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在江門舉行
江門市委書記陳岸明陪同清華大學一行參觀調研梁啟超故居
11月30日,由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校友總會、江門市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梁啟超“君子”演講110周年學術交流活動在江門梁啟超故居舉行。梁啟超家族后人,清華大學文史專家和學者、校友代表等參加活動。江門市委書記陳岸明參加相關活動。
當天,陳岸明陪同清華大學一行詳細調研考察了梁啟超故居,參觀了梁啟超生平展、啟超家風家教展。清華大學一行認為,江門市在傳承弘揚啟超文化方面,理念新、措施實、成效好,特別是將周邊環境打造與保護修繕結合起來效果很好。精心打造的啟超紀念館展覽政治站位高、角度新,心懷國之大者,時代特色鮮明,突出梁啟超提出的“中華民族”概念,突出中華民族團結一心、自強不息精神,對激發觀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凝心聚力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奮斗具有重要作用。
江門是啟超故里、中國僑都。近年來,江門高度重視研究、弘揚與發展啟超文化的精神內涵,在市委主要領導謀劃推動下,在清華大學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以全新理念舉辦了一系列梁啟超先生專題展、主題活動,在北京、江門等地舉辦系列主題活動,與清華大學校地合作開展啟超故居保護管理、啟超文化內涵的研究闡釋等工作,進一步擦亮“啟超故里”城市名片。
受陳岸明委托,江門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陳冀在交流活動致辭中表示,此際舉辦“君子”演講學術研討活動,闡揚君子文化精神,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簡稱“雙創”)的具體行動。期待與清華大學繼續深化校地合作,以研究和弘揚啟超文化為主題,推出更多文化“雙創”成果,以僑鄉江門為平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大學發表“君子”演講,對清華學子寄予殷殷厚望。交流活動上,專家學者與清華校友代表圍繞梁啟超的“君子”演講展開了深入探討,從梁啟超的“君子”名篇與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的內在聯系,到“君子”思想對當代青年精神風貌的啟發,深入解讀了啟超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文化意義,展現了江門與清華大學在啟超文化研究與闡釋領域合作的新進展。
交流會上,清華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還向江門梁啟超故居、大灣區各地校友會贈送“君子”講演《清華周刊》復制件。(文/黎禹君)
功能全 僑味濃
黃茅海服務區即將啟用
在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建設者回歸暨媒體開放日活動上,大家參觀正在內部裝修的黃茅海服務區。 周華東 攝
記者近日從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獲悉,設立于江門一側、黃茅海跨海通道全線唯一的服務區——黃茅海服務區已進入內部裝修收尾階段,計劃與黃茅海跨海通道同一時間啟動營運。
“黃茅海服務區以‘碉樓新韻 揚帆起航’為設計主題,融入僑鄉歷史文化與地域特色,打造僑鄉文化特色服務區。”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術部主管張歌表示,服務區總建筑面積9892平方米,功能全,僑味濃,設有加油站、充電車位,南區、北區提供265個停車位。整體招商工作已全面完成,在服務區內部打造僑鄉文化長廊,并特別設置農產品專柜,累計簽約50余種江門農特產品集中展銷,以文化“搭臺”特產“唱戲”的方式助力“百千萬工程”跑起來。(畢松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