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8年遼沈戰役前,東北我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100萬人;不過這100余萬兵力中,并非都是可以參與機動攻防作戰任務的野戰軍,還有大量的軍區地方武裝。
具體而言,野戰兵力范疇內,計有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炮兵縱隊另1個炮兵旅,鐵道縱隊,總計為707206人;此外各軍區及地方武裝332531人。
在遼沈戰役中,主要是上述的野戰兵力參戰,地方武裝只有一部參戰;因此遼沈戰役我方的兵力優勢其實并沒有特別大,即便將地方武裝都算上,總兵力對比也沒有2比1(104萬對60萬)。
因此在具體的戰役目標選擇上,尤其是初期作戰該如何進行,便是當時討論的重中之重。
所以這也是當時攻錦作戰之所以關系重大的原因所在,而直到錦州拿下后,遼沈戰役的勝局才最終奠定。
在攻擊錦州的作戰中,東北野戰軍傷亡24000余人;在錦州解放之際,長春守敵先后起義、投降,這邊的傷亡相對不大;另外就是前哨戰、攻錦作戰期間分別阻擊東進、西進兵團的傷亡。
在錦州、長春解決后,大部分傷亡則集中在遼西圍殲戰中,此后解放沈陽、營口的作戰就減員不大了。
總計在遼沈戰役中,東北我軍犧牲14010人、負傷53329人,失蹤1874人,合計減員69213人。
總計70余萬人的野戰部隊,減員近7萬人,雖然看起來對主力的影響不大,但因為傷亡多集中于一線連隊,大量基層連隊的減員還是很大的。
按照通常的戰役進程,大戰之后的補充兵員、恢復建制,休息整補會持續一段時間。
所以當時華北方面的傅作義集團認為,東北野戰軍經過遼沈戰役后不會迅速入關;而該集團借助可以直接接收美援的權限,可在幾個月時間內迅速擴充出幾個軍的力量;到時候即便東北我軍入關,其實力數將更為龐大,自然有一戰之力。
不過令傅作義沒想到的是,東北野戰軍的休整時間很短,甚至參加塔山阻擊戰的第4縱隊、第11縱隊在戰役剛結束之際便向華北方向進軍了;野戰軍主力的入關,在戰役結束三周后便已開始。
而且,入關的東北野戰軍可不是原先的70余萬兵力減掉戰斗減員的將近7萬人,兵力反倒增加到了80余萬人。
這又是怎么辦到的呢?
兵力的增加主要有兩個來源:
其一:補充根據地的新兵,這一部分的兵力數量總計有6萬余人,僅靠新兵補充便已基本補齊先前戰斗減員造成的缺口;
其二:在俘虜中動員解放戰士,因為遼沈戰役中的俘虜數超過了32萬人(另有2.6萬人起義、約6.5萬人投誠),在大量的俘虜投誠兵員中,可以動員相當數量的解放戰士;
以東北野戰軍入關時的動員量來看,總計有11萬余人。
因此,在東北野戰軍減員近7萬人的同時,來自新兵和解放戰士的補充數量則超過了17萬人。
這樣兵力的凈增加數就超過了10萬人,自然也就使得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數反倒超過了80萬人。
這80萬大軍的快速入關,使得我軍可以立即參加平津戰役的兵力達到了100萬人,而傅作義集團的新編美械部隊尚未徹底編成,這個時間差就保證了隨后平津戰役的順利進行,使得我軍以更小的代價,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