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部被圍到淮海戰役中黃百韜被殲,看陳老總是如何完成歷史邏輯的因果閉環
1941年的皖南事變,是抗戰中蔣介石等人罔置民族大義,對中國人痛下殺手的慘痛一例。事變后,連國民黨內部的胡宗南等嫡系都表示反對。但是,作為雜牌軍的黃百韜部,卻是參與皖南事變、圍殲新四軍的元兇之一。皖南事變中,黃百韜一馬當先,圍殲新四軍,犯下滔天罪行。
歷史的邏輯就是這樣:多行不義必自斃。
七年之后,黃百韜就成為了主要由當年新四軍組成的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第一個殲滅的目標。
有人說,在淮海戰役之初圍殲黃百韜兵團前,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的戰略部署,就已暗含對歷史積怨的清算。
事實上,也確有這樣的因素。戰前,作為前新四軍軍長,陳老總主導制定了“直插隴海路、分割黃兵團”的作戰方案,其核心是:一,放棄蘇北常規防線,集中15萬兵力星夜南下直撲新安鎮,將黃百韜第7兵團列為頭號打擊目標;二,命令華野第7、10縱隊搶占曹八集與運河鐵橋,徹底切斷黃百韜兵團西撤徐州的退路,勢在殲滅;三,在戰前動員中強調黃百韜是“華東部隊的老對手”,通過歷數該兵團在蘇北、魯南的罪惡戰史,喚醒部隊對皖南事變的歷史記憶。陳老總的這些部署,既是貫徹主席發起淮海戰役的大戰部署,又暗含為1941年皖南慘案復仇的深遠含意。
圍殲黃百韜兵團的戰役打響后,陳老總的戰術指揮進一步印證其戰略遠見及殲滅黃百韜這個老宿敵的決心。
當華野大軍以迅雷之勢完成對黃百韜兵團的合圍時,在與粟裕討論戰術時,陳老總說:“好啊!以運動戰開始,以陣地戰結束!”短短14字精準定調擊敵的戰法安排,即先以運動戰分割黃百韜兵團與蔣軍各主力之間聯系,再以坑道推進、逐層壓縮的陣地戰瓦解其防御體系。黃百韜渡過運河、退守碾莊圩后,依托水網地形構筑防御工事,試圖以美械火力抗拒華野攻勢,等待援軍相救。面對僵局,陳毅向全軍宣告:
“黃百韜跑不掉,必死無疑了!”
他此言絕非虛張聲勢——隨后,華野通過“挖壕近迫”戰術將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圈壓縮至2公里縱深,中野則在徐州以東阻擊邱清泉、李彌兵團,使敵援軍日均推進不足1公里。盡管黃百韜親赴一線督戰,甚至槍決潰兵以震懾官兵,但在華野“土工作業+夜間突襲”的新戰法下,陣地還是被日夜蠶食。最終黃百韜困守“孤島”十幾天后全軍覆沒,本人自殺身亡。
在這一場罕見的圍殲戰中,陳毅對決黃百韜,勢在一舉殲敵,在兩個方面體現出其高明的軍事指揮:
其一,戰術層面的絕對掌控。
陳毅首創“運動戰轉陣地戰”的殲敵模式,先以穿插分割切斷黃百韜兵團的退路,然后針對碾莊圩地形支持粟裕采取罕見的坑道戰術,將黃百韜兵團的火力優勢消弭于無形——這是一個殲敵制勝的高招。最后,黃百韜哀嘆“共軍一夜能挖通五里壕溝”,華野士兵將交通壕溝挖到了敵陣地前30米,敵人眼前全是解放軍用于進攻的交通壕溝,心理防線全部崩潰了。
其二,戰略博弈的精準預判。
在整個圍殲戰中,敵援軍是最大的威脅,也使得華野圍殲黃百韜的戰斗險象環生。但是,戰前陳老總就看透蔣軍的派系矛盾,制定了精準的打援方案。結果,在圍殲戰最激烈時,蔣介石嚴令“不惜代價救援黃兵團”,但邱清泉為保存實力消極怠戰;劉峙坐鎮徐州指揮混亂;李彌兵團“馳援”一拖再拖。陳老總一邊利用敵援軍的矛盾阻敵打援,一邊組織上百萬支前民工構筑“人力高鐵路”,為華野作戰部隊進行彈藥補給、傷員轉運,使得圍殲黃百韜之戰變成了“軍民合戰”。
最終,歷史形成了因果閉環。曾屠殺新四軍的黃百韜,最終倒在其親手“圍剿”的“共軍”前,全軍覆滅。碾莊圩的硝煙不僅是一個個戰役勝負的符號,更成為黃百韜“多行不義必自斃”的鮮活注腳。從皖南事變到淮海決戰,陳毅以一場軍事上的大勝利完成對黃百韜的歷史清算——戰后,陳老總說:
“殲滅黃百韜,既是軍事仗,更是政治仗。”
陳冠任著、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帥:解放軍十大統帥鮮為人知的歷史》一書記述了陳老總從皖南事變后到淮海戰役與黃百韜的多次較量,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經名列中國軍事暢銷書熱賣榜第一名(如圖)。
(友情提示:本書已出現盜版,請到正規書店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