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 8 月 18 日,中國戰區之最高統帥蔣介石電令第 11 戰區副司令長官李延年,委其為受降官,令其指揮山東挺進軍以及第 19 集團軍所屬之第 12 軍、第 97 軍,負責接收青島、濟南、德州等地區。至于李延年究竟是何人?山東挺進軍又源自何處?此部隊可有抗日之經驗?
李延年,字吉甫,籍貫為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王西村。由于家境富裕,李延年六歲入本村私塾攻讀,十四歲考入劉集村振華高小。十七歲時,李延年考入濟南省立商業專門學校。二十歲之際,經鄧天一等人薦舉,李延年考入黃埔軍校一期。同年 11 月,李延年結業任教導團排長。
1925 年,李延年投身于蔣介石麾下,參與兩次東征陳炯明叛軍之戰,任國民革命軍第 1 軍第 2 師第 4 團營長。1926 年,李延年投身北伐戰爭。1926 年,李延年年方二十二歲,北伐軍攻克武昌后,李延年已任國民革命軍第 1 軍第 2 師 5 團團長,實乃少年英才。
1927 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介石所開展的北伐已非“革命”之舉,實質上演變為新舊軍閥之間的權力爭斗。于此之際,李延年的運勢開始轉劣。是年 8 月,北伐軍主力沿江而下,擊潰五省聯軍孫傳芳。在龍潭與孫之嫡系部隊的決戰中,因作戰成效欠佳,李延年被撤職留任。
1928 年初,北伐軍于安徽鳳陽臨淮關受阻,多次進擊皆未獲成功,總部欲令部隊轉移,然李延年堅決不撤,自請奮勇,率全團發起強攻,臨淮關終為北伐軍所占領。此役因李延年攻城有功,其處分被撤銷,得以復職原官,并記功一次。
北伐軍于同年 4 月底向濟南發起總攻。日本帝國主義借保護在濟日僑之名,遣重兵自青島登陸。日軍強占濟南普利門外商埠區域,趁機構筑工事,架設電網,妄圖阻攔蔣軍北進。5 月 3 日,日軍蓄意尋釁,制造了舉世震驚的“五三慘案”,殘殺我軍民 4000 余人。5 月 7 日,命李延年與鄧殷藩兩個團留守濟南西門南北兩段,狙擊并牽制日軍,以掩護北伐軍北進。李延年浴血奮戰 48 個小時,終依蔣之部署達成狙擊與牽制任務,使李宗仁部順利渡過黃河。蔣對此大為贊賞。
李延年于 1929 年擢升為國民黨軍旅長,率部屯駐漢口。1930 年,李延年在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之時獲調升,成為 88 師副師長,駐軍杭州。此后經徐州整編,奉命征討白崇禧、李宗仁,轉戰于河南民權一帶。李延年于 1931 年奉調徐州,任第 9 師師長兼徐州警備司令。未幾,蔣介石下令李延年率師參與對江西中共蘇區的第三、四次“圍剿”。
1932 年“一·二八”事變后,因國民黨政府與日本訂立賣國的《滬停戰協定》,原在上海抗擊日軍的國民黨第 19 路軍極為憤懣,與蔣介石分道揚鑣,向浙閩方向進發,引發了福建事變。蔣介石為平息此后院之火患,即刻急調李延年、李玉堂兩師星夜疾馳,至閩北沿建甌、古田公路追擊、堵截蔡廷鍇部。結果 19 路軍團以上官員及其家屬自廈門乘船,前往香港,余眾散落各處,蹤跡難以追查。李延年不撲空,只得駐漳州待命。
1931 年夏,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之口號,遂集中主力構建四路“剿共”總部。李延年任東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官兼 9 師師長,參與對中共蘇區的第五次“圍剿”。“四縱”建制于 1934 年 12 月撤銷,改東路“剿總”為“綏靖”公署,李延年改任第三“綏區”司令兼 9 師師長,駐軍閩南泉州。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戰爭爆發,彼時李延年已擢升為第 2 軍軍長。李延年接令,奉命投身上海的“八·一三”抗戰。李延年部于南京失守后,奉命至武漢整編,歸屬于 22 集團軍。
1938 年 5 月,李延年部晝夜兼程趕赴徐州,融入第 5 戰區戰局,增援臺兒莊。此役中國軍隊籌謀得宜,李延年部作為大戰之一部亦展現出卓絕的作戰能力,連克勁敵,全殲日軍兩個號稱王牌之師團,一時名震中外。李延年所屬第 2 軍戰后集體獲功受獎,李延年升任第 11 軍團長兼第 2 軍軍長。1938 年夏秋,李延年部再度奔赴徐州、武漢等地作戰,然戰果欠佳。因部署失當,李延年被撤軍團長之職。經湖南衡陽整編后,部隊取消軍團制,李延年職務復有變動,仍任第 2 軍軍長。
1939 年,李延年奉命移防四川,于秀山整補。同年秋,李延年部奉調廣西南寧,與第 5 軍合編,成為 34 集團軍,總司令為徐庭瑤,李延年為副總司令兼第 2 軍軍長。其部參與了昆侖關抗日戰役,負責沖鋒陷陣。昆侖關匯聚了日軍最為強悍之軍團,故而戰斗異常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副軍長兼 9 師師長鄭作民壯烈捐軀。戰后,中國軍隊對日軍予以重創,蔣介石獲此戰報后甚為欣喜,對李延年部頒發嘉獎令。1940 年,李延年部進駐湖南省常德,稍作整編,先參與了湖北省宜昌江防守備戰,后參加了宜昌攻堅戰。
李延年率軍之后轉戰湖北建始縣,又到四川璧山、永川一帶駐扎。1941年8月李延年去西安,升任第34集團軍副總司令,受該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節制。1942年,胡宗南接任朱少良的第1戰區司令官一職,李延年任第34集團軍司令官。1944年日寇兵臨潼關,李延年利用潼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與日軍多次激戰,取得了潼關保衛戰的勝利。
此乃李延年之生平,然則山東挺進軍究竟因何而起?
1945 年,原來在日寇投降前夕,國民黨于重慶召開緊急軍事會議,設立第 11 戰區,負責區域為河北省、山東省及河南省北部地區。李延年獲擢升為第 11 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總司令。
其實李延年的山東挺進軍就是拼湊起來的空架子,是蔣介石為了搶占地盤而拼湊出來的,主要目標是防止中共軍隊進入山東。李延年轉戰各地許多年,雖歷任軍事要職,卻并沒有一個自己的心腹部隊,在國民黨內部,他僅只是一個光桿司令而已。
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軍隊中,每個派系都把自己的隊伍把持得牢牢的,其他派系的人是別想指望指揮別人的嫡系部隊。因此,蔣介石雖然說要分給李延年一些部隊,實際上并沒有人熱心執行,李延年還是光桿一個人。
后來,李延年讓幾個骨干人員由重慶前往西安附近之臨潼新豐鎮,在那個沒人注意的偏僻地方,掛出了山東挺進軍總部的牌子,開始招兵。最終。李延年勉強拼成了一個特務營為其警衛部隊。將一個空投總部設在臨潼后,李延年自己仍待在重慶,整個總部及虛報官兵名額的經費按月領足,花天酒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隨即命令屬下搶占大中城市及交通干線。一時間,國民黨軍上都忙著調兵遣將,從空中、海上、陸地運輸軍隊,匆忙奔赴各地。李延年被賦予山東受降接收重任的消息也傳播開來。如此一來,就有利可圖了,本來門庭冷落的李延年府上立刻來了許多人,都是來追名逐利的。那些擠不進來的人,也要通過各種關系,拼命都要擠進來。李延年那個空頭總部一夜之間火爆起來。李延年拼湊好隊伍后,根據蔣介石、何應欽的電令,命令部隊向日軍據點推進,同時命令日軍向指定地點集結,準備繳械投降。
9月16日第11戰區副長官部濟南前進指揮所成立。9月下旬,李延年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分兩路挺進濟南。當時,濟南是一座孤城,處于山東解放區的包圍之中。李延年的部隊要想進入濟南,并不容易。
費了一番周折后,李延年與駐在安徽阜陽的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聯系,協商入魯之事。李延年乘坐專列前往山東,沿途都有地方部隊及所駐日偽軍警戒。鐵路兩翼,有兵力搜索前進。專車兩側,還特命96軍(東北騎兵軍)派兩個騎兵團緊隨護衛。李延年人還沒到濟南,他的氣勢已經先到了。
10月10日,第11戰區副長官李延年終于率部抵達濟南,李延年先與何思源共同收編偽軍,接管偽政權,接受日軍投降。及至10月27日,李延年以受降長官身份,在濟南大明湖畔之中山圖書館副長官司令部總部主持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日軍投降指揮官、第43軍司令細川忠康前來投降。
可是由于李延年在接受中,對經濟一竅不通,還伙同汪偽政權留下人員大肆中飽私囊,結果,趕走了日本侵略者的山東并沒有迎來幸福生活,工廠、企業關門,大批職工失業:倉庫封存,大量物資腐爛失竊。一直到1946年春,接收工作還是十分混亂。
李延年完不成接收任務,終被蔣介石換將。1946年夏,四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從湖南前往山東,開啟主政山東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