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離江西革命根據地。在鄂豫皖堅持武裝斗爭的紅二十五軍,也奉命向平漢鐵路以西實行戰略轉移,準備以鄂豫邊界的桐柏山區和豫西的伏牛山區為目標,建立新的根據地。
張星江烈士
當紅二十五軍越過平漢鐵路進入桐柏山區后,蔣介石急調 30多個團的絕對優勢兵力,對其進行阻截和追擊。國民黨軍隊在鄂豫邊一帶調動集結,引起鄂豫邊工作委員會工委書記張星江的注意。
當黨的地下組織向他報告發現紅軍部隊由桐柏鴻儀河向南進軍的情況后,張星江決定立即前去和紅軍聯系。11月21日晨,張星江帶交通員韓本清(桐柏縣后埠黨支部書記兼)在鄂豫交界的界牌口一帶找到了紅軍。在一個農家院里,張星江見到了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和副軍長徐海東。
為了證實自己的身份,張星江向程子華和徐海東匯報了自己參加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情況。徐海東副軍長介紹了紅二十五軍向平漢線以西實行戰略轉移的意圖,張星江聽后向他們介紹了鄂豫邊黨組織的狀況和他掌握的國民黨軍隊近期在棗陽、新野、唐河一帶活動的情況,并表示愿給紅軍擔任向導。
11月2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太白頂召開緊急會議,省委認為桐柏山區戰略縱深小、周邊敵情重,不具備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條件。會議決定,紅25軍繼續向西北轉移,取道豫西平原,挺進伏牛山區,相機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當時,敵優勢兵力正向桐柏山包圍,形勢極為緊迫。紅二十五軍首長同張星江商討了下一步的行軍計劃,張星江建議,繞道東北,再轉向西北,挺進伏牛山區。這樣雖然多走了些路,卻有三個好處:
一可避開敵人駐防的重鎮要道;
二是中共地下黨組織在此區域比較穩固,群眾基礎較好;
三可使敵人產生錯覺,對紅軍行動捉摸不定。
以后的事實證明,張星江的建議對紅二十五軍順利轉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隱蔽北上意圖,迷惑和調動敵人,紅二十五軍繼續西進,并由張星江作向導,帶少數部隊沿桐柏山余脈向南佯攻湖北省棗陽縣城。
程子華
敵軍忙向棗陽一帶集結,其四十軍推進到新野、唐河一帶,鄂豫皖三省“追剿隊"5個支隊和一一五師到達桐柏以西地區,四十四師進至棗陽縣城附近。
正當敵軍形成包圍,妄圖將紅軍聚殲于棗陽之時,紅軍在熟悉地形的張星江和韓本清的引導下,突然于 22日由唐河縣湖陽鎮東的韓莊(現為唐河縣祁儀鄉臨泉村)掉頭向東,在保安寨沖破敵“追剿隊"第五支隊的攔阻,經過馬振撫以南以東地區,轉向東北。
23日,又在歇馬嶺、栗園一帶擊潰敵“追剿隊”第二支隊的進攻,繞道平氏、泌陽城東,經馬谷田、賈樓等地乘虛北上,跳出了敵人的合圍。
從泌陽城東向北,沿途村落稠密,圍寨林立,封建勢力雄厚,地方封建武裝尋機襲擾紅軍。為減少前進道路上的阻力,擔任向導的張星江積極宜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加上紅軍高舉北上抗日旗幟,紀律嚴明,秋毫無犯,爭取了大部分圍塞的封建武裝保持中立,不但干戈相息,有的還能解囊相助。
張星江還組織當地黨員群眾積極支持紅軍,為紅二十五軍籌備糧草,送水送飯,收容安置傷病員等,使紅二十五軍得以順利前進。正如紅軍戰士議論的那樣:
這位農民向導真是山里通,山山凹凹,溝溝岔岔,他摸得透,使咱們一路順風,沒卡過殼。在泌陽境內那二百多里,就像進了根據地,山溝里群眾見了咱們,送飯送茶,捐鞋補衣,熱情極了……
到泌陽八里崗,韓本清奉命返回,張星江繼續擔任向導,帶路西行。二十五日,當紅軍到達方城縣獨樹鎮東的七里崗,遭到敵步、騎兵的猛烈合擊。張星江和紅軍先頭部隊并肩戰斗,經過浴血奮戰,終于打退了敵人。天黑以后,紅軍在張星江的帶領下,繞道七里崗以北的保安鎮,冒雨雪連夜急行軍,26日拂曉,進入伏牛山東麓。
為了避開敵人的主力,減少傷亡,快速西進,張星江建議部隊從敵人布防空虛的魯山縣向西進軍。軍首長采納了他的意見,并以他為向導,從葉縣沿東面伏牛山的捷徑,一晚到達魯山的溫泉。
這時已進入伏牛山腹地,再向前就是欒川、盧氏縣境了。當部隊路經魯山縣西部的趙村時,張星江即去該村共產黨員李正名家了解情況,還要他盡快通知當地黨組織支持紅軍過境。紅軍經過魯山、嵩山一帶的一行樹、車村等地時,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盡管他們生活很苦,仍積極為紅軍送糧送飯,使干部戰士非常感動。
張星江不熟悉欒川、盧氏的路徑,便在當地給紅軍找了個向導。他同程子華話別,程子華再次緊握張星江的手,感謝他和鄂豫邊黨組織對紅二十五軍的支持和幫助,并將紅二十五軍同鄂豫皖根據地的聯絡任務,交給了鄂豫邊工委。軍參謀長戴季英親自把張星江送出警戒線,還給了他一筆經費。
當張星江在伏牛山區的車村(今屬河南省嵩縣)和紅二十五軍軍長程子華握手話別的時候,程子華把紅二十五軍寫給中央的報告和給紅二十八軍的聯系信交給張星江,讓他設法送交在鄂豫皖邊區堅持武裝斗爭的紅二十八軍軍長高敬亭。
1935 年初,張星江從山西回到鄂豫邊后,即前去鄂豫皖尋找紅二十八軍。他根據程子華指示的路線,先到豫南的信陽,再南下到鄂豫交界的武勝關,然后折轉向東,沿著湖北省大悟縣北的三里、宣化一線東行。
高敬亭
由于主力紅軍西征,敵人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使許多地方成了無人區,張星江冒著危險和嚴寒,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最后總算在新縣的卡房找到了紅二十八軍,并見到了軍長高敬亭。
張星江向高敬亭遞交了紅二十五軍的信件和寫給中央的報告,介紹了紅二十五軍的西征經過和鄂豫邊工委的工作情況,高敬亭指示鄂豫邊工委要盡快建立武裝,開展游擊活動,以配合鄂豫皖邊區的革命斗爭。
張星江返回鄂豫邊后,讓工委組織部長張旺午去陜南,遞交高敬亭寫給二十五軍的聯系信。之后,他還數次派李金山、郭同昌、余修善等同志赴鄂豫皖和陜南,架起了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聯系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