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采訪:楊曉龍
策劃、排版: Eric、瑞瓊
編者按
在人生的浩瀚舞臺上,每一代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50后”群體,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建設者”,他們的世界尤為豐富多彩,深深烙印著時代的印記,也飽含著個人的不懈奮斗。盡管同屬“50后”這一年齡段,但他們的生活軌跡、價值觀念以及面對世界的態度卻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構筑了同齡人之間迥然不同的世界圖景。
因為筆者曉龍同學在一次難得的機會中,與媽媽共赴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旅行,這段旅程不僅加深了我們之間的情感紐帶,更激發了曉龍對“同齡人的不同世界”這一主題的深刻思考。在旅途中,通過與來自不同背景、經歷各異的同齡人的交流,我深刻感受到即便是同齡人之間,也因成長環境、教育經歷、價值觀等的不同而擁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與生活態度。這份觸動心靈的感悟,促使曉龍策劃并推出了“同齡人的不同世界”這一話題,旨在通過分享與探索,讓更多人理解并尊重彼此之間的差異,共同繪制出一幅幅多彩的人生畫卷,而這一期《同齡人的不同世界 "‘50后’:同齡人的多彩世界與時代印記"》是該話題最后一篇,也是完稿。
在筆者曉龍的筆下,"同齡人的不同世界"系列文章如璀璨星辰般在互聯網上熠熠生輝,從《1987年出生的我們,探索同齡人多彩的異次元》到《1992年出生的我們,站在30歲的門檻,人生新篇悄然開啟》,再到《第一批00后,揮別象牙塔,步入社會的廣闊舞臺》,每一篇章都深刻描繪了不同年代人的獨特風貌與共性追求。繼《80后的我們,已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70后的我們,演繹別樣精彩人生》以及《60后的我們,一生專注,一事成就》之后,這一系列迎來了壓軸之作——《"‘50后’:同齡人的多彩世界與時代印記"》。
為了完美收官,曉龍精心策劃,特別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工作崗位的資深前輩們,他們不僅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歷史的參與者。在繁忙的日程中擠出寶貴時間,接受曉龍的獨家訪談,這些前輩們以滿腔的熱情與深邃的智慧,分享了他們那些充滿正能量、激勵人心的故事。這不僅是對"同齡人的不同世界"系列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對"50后"這一代人不朽貢獻與時代精神的深刻頌揚。在此,我們誠摯感謝每一位受訪前輩的慷慨分享,是他們,讓這一系列文章更加豐富多彩,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項加苗,一位1958年誕生的活力四射的前輩,自退休以來,他的生活翻開了嶄新而多彩的篇章。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安逸晚年,項加苗對生命充滿了無限的熱愛與探索精神,他深深迷上了“騎行”、“徒步”、“登山”以及“戶外旅行”,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他的退休生活,更讓他仿佛重新找回了青春的激情與自由。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曉龍與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老前輩項加苗結下了不解之緣。兩人的相遇,仿佛是命運的巧妙安排,讓彼此的生活都增添了新的色彩。項加苗對世界的無限好奇與探索精神深深感染了曉龍,而曉龍則成為了項加苗探索未知旅途中的一位年輕伙伴與向導。
“祖國這么大,還有太多美麗的地方等待我去發現,”項加苗滿懷憧憬地說,“比如那遙遠而神秘的大興安嶺,還有那遼闊無垠的內蒙古大草原,它們都是我心中向往的圣地。我尤其期待有一天能夠去到曉龍的家鄉,與他一同徒步穿越大青山,親身感受陰山山脈那震撼人心的壯麗與魅力。在那里,我們可以一起聆聽風的低語,感受大地的脈動,讓心靈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最純粹的洗禮與升華。”
項加苗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與對生命美好的追求,他的故事激勵著每一個人,無論年齡大小,都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不斷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
李貴堂,這位1956年在內蒙古托克托縣降生的基層工作者,歲月雖已悄然在他的發間添上幾縷銀霜,卻絲毫未能減退他那顆熾熱的工作之心與無盡的奉獻精神。即便步入了退休的寧靜時光,他依然像一盞不滅的燈塔,照亮著托克托縣廣袤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用他的溫暖與力量,為這片土地上的鄉親們帶去無盡的關懷與希望。
在托克托縣的鄉村田野間,李貴堂的身影總是那么熟悉而親切,他仿佛化作了春日里的一縷和煦春風,輕拂過每一戶人家的心田。他以實際行動深刻詮釋了“為人民服務”這一崇高理念,無論是解決鄰里糾紛,還是幫助困難家庭,他總是第一個站出來,不辭辛勞,無私奉獻。他腳踏實地,為百姓辦實事、做好事,從修繕村道到改善水利,從關心孤寡老人到輔導留守兒童,每一項工作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汗水。在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鐫刻著他默默奉獻的足跡,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贊歌,回蕩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成為了當地一道亮麗且不可磨滅的風景線。
齊拴紅,一位1958年出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英勇之士,他的事跡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社會的道德天空。幾年前,面對突如其來的緊急情況,齊拴紅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擔當。在危難之際,他不僅毫不畏懼地面對困難,更是在生死關頭,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奉獻與犧牲,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人間大愛。
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不僅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更為他帶來了第六屆自治區“見義勇為”道德模范的崇高榮譽。他的名字,也因此被鐫刻在了內蒙古好人榜與青城好人的光榮冊上,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楷模。此外,齊拴紅還被譽為創全國文明城市先鋒,他的事跡激勵著更多的人投身于社會公益事業,共同為構建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齊拴紅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流,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提醒著我們:在平凡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英雄,只要我們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勇敢地面對挑戰,用實際行動傳遞正能量,就能夠書寫出屬于自己的光輝篇章。
1948年在繁華的上海降生的徐本亮先生,成為了我們本次采訪的特邀嘉賓。對于他慷慨給予的這次采訪機會,筆者曉龍深感榮幸之至,能有機會為這位杰出的人物撰寫論章,更是筆耕生涯中的一大幸事。
徐本亮老師,以其“活到老,服務到老”的人生信條,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一股暖流。筆者曉龍正是因公益之緣,有幸與這位心懷大愛的老師相識。徐本亮先生現任善達研究院高級戰略顧問、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名譽理事長、浙江工商大學英賢慈善學院特聘教授、昆山卓越公益事業咨詢中心理事長等職務,他的人生下半場都在為慈善公益與教育事業默默耕耘。
在過去的30年里,徐本亮先生深耕慈善公益領域,致力于推動公益組織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他在創業教育領域也擁有25年的豐富經驗,曾任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繼續教育部主任及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副主任。迄今為止,他已為全國30多個省、市的4500多家社會組織提供了能力建設培訓、咨詢及戰略規劃等方面的服務,為公益慈善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的每一次付出,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公益之路,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采訪的嘉賓與老前輩中,除了1948年出生的徐本亮老師外,其余各位老師均誕生于充滿活力的50年代。為此,曉龍精心策劃了一期特別節目——“50后”出生的我們,旨在展現我們這一代人多彩的世界與獨特的時代記憶。
那么,在你眼中,“50后”是怎樣的一群人呢?盡管我們同屬一個年代,但每個人的經歷卻如同萬花筒般斑斕多彩,各不相同。接下來,就請跟隨筆者曉龍同學的筆觸,繼續探索這段跨越時光的旅程,一同感受那些屬于我們的獨特故事與時代印記吧。
12月14日,當我在朋友圈輕輕滑動屏幕,意外地邂逅了李健先生分享的旅行點滴。他正漫步在北美洲的廣闊天地間,今年他的足跡已遍及中亞五國的神秘土地,而近期,美國、加拿大以及芝加哥的風光又成了他朋友圈中的亮麗風景線。每日的打卡分享,不僅是對美景的留念,更是他年輕時夢想的逐步實現。
1953年,李健先生在浙江杭州這座美麗的城市降生。年輕時,他是一名杰出的工作人員,但心中始終懷揣著一個環游世界的夢想。與許多同齡的老人不同,他沒有選擇在退休后含飴弄孫,而是毅然踏上了追尋夢想的旅程。這些年,他不僅游歷了祖國的壯麗山河,領略了華夏大地的美好,更在旅途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與滿足。
正如那句“你是誰,你就會遇見誰”,在旅行的征途中,我有幸與李健老先生相遇。與他暢談,仿佛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每一次交流都讓人受益匪淺,倍感親切與溫暖。
郝長命,1951年出生在內蒙古武川縣,如今73歲的他本來可以安享自己的晚年,在14年前,他檢來一個多病的女嬰,引發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多年來,郝長命夫婦含辛茹苦把,他們撿到的女嬰撫養長大,還受到央視CCTV—12《夕陽紅》關注,他說在別人眼里是累贅,在我眼里是寶貝。
據最新官方媒體報道,郝長命。又獲得進入“青城好人榜”,被評為助人為樂好人。
十幾年來,郝長命夫婦不顧兒女的反對和外人的不理解,不拋棄、不放棄,用時間見證了真情,老兩口大愛無疆的奉獻精神在當地傳為佳話。現如今,郝長命還經常帶著“瑤瑤”一起參與公益,參加志愿者活動,筆者曉龍也是很榮幸聽到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相處起來很融洽,讓他們的故事深深地感動了我。
1951年誕生的劉寶生,是一位地道的內蒙古人。年輕時,他不僅熱愛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還常與筆者曉龍同學這位年齡相差四十余載的后輩暢談古今。
他熱衷于講述歷史,從走西口的傳奇,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再到河北與內蒙古間深厚的走西口文化底蘊,總能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劉寶生先生,既是農民也是商人,更是農村攝影師。年輕時的他,憑借著一股子熱情與才華,在農村開展起了攝影生意。他喜歡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間,為家人和鄉親們留下了珍貴的記憶。他的相機,仿佛成了時光的記錄者,定格了那個時代獨有的風情與韻味。從七十年代初,他為農村千家萬戶拍攝了結婚的全家福、老人的慈祥面容,這些照片如今看來,都是無比寶貴的歷史記憶。
不僅如此,劉寶生先生還常常與我們分享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每一個笑容、每一次相聚都蘊含著深深的情感與意義。他的攝影作品,不僅記錄了農村的變化與發展,更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感謝劉寶生先生,用鏡頭為我們留下了這些永恒的記憶,讓我們得以在歲月的長河中,回味那些溫馨而美好的瞬間。現如今他也用自己的智能手機給大家拍攝好看的相片,記錄每一天發生的故事。
每次回到家鄉呼和浩特,筆者曉龍總不忘品嘗那地道美味的二兩燒麥。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結識了呼和浩特非遺燒麥傳承人李英大師,并親眼見證了燒麥制作的全過程,深感其工藝之繁復與匠心獨運。
李英大師,1952年生人,現已74歲高齡,但仍精神矍鑠。自1966年起,他便跟隨父親李鳳山在大西街的德興源學習燒麥制作。那時,年僅15歲的他,每天凌晨兩點多便被父親喚醒,開始和面、醒面、拌餡、搗皮,這些傳統步驟他一絲不茍地完成。李英的父親早年“走西口”來到呼和浩特,12歲便投身燒麥行業,以此技藝安身立命。而李英,則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于1998年在人民路開設了屬于自己的燒麥店,將這份技藝發揚光大。
如今,科技進步使得燒麥皮的制作變得更為便捷,機器生產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然而,這卻也讓燒麥失去了些許手工制作的獨特韻味。許多老人仍懷念那手搟手搗的燒麥皮,他們時常光顧李英的店鋪,只為那一口熟悉而難忘的味道。李英深知傳統不能丟,因此即便面對現代化的沖擊,他仍堅持手工制作,以滿足老顧客的需求,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李英的悉心傳授下,他的女兒李媛也掌握了制作燒麥皮的傳統技藝。為了將這份三代人近百年傳承的手藝發揚光大,要將這份技藝傳承下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她愿意肩負起這份責任,讓更多人了解和品嘗到地道的呼市燒麥。
近期,李英大師榮幸地榮獲了由內蒙古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與內蒙古自治區餐飲服務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聯合頒發的“呼市燒麥地理標志食材推廣大使”稱號,這是對他多年來堅守傳統、傳承技藝的肯定與贊譽。
筆者曉龍,因對長城文化與保護懷有濃厚興趣,有幸結識了本次采訪的嘉賓之—許國華前輩。
許國華,1954年出生于秦皇島,他的人生軌跡頗為豐富,從農民到煤老板,再到如今長城腳下的守護者,他始終不忘初心。如今,他還利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積極傳播長城保護的正能量與知識科普。
年輕時,許國華曾在供銷社擔任售貨員,做過木匠,開過黏土礦、白干礦和煤礦,并創立了板廠峪風景區。2010年,該風景區榮獲“河北省風景名勝區”稱號。此外,他還十分注重長城文物的收集與整理,斥資千萬建立了板廠峪長城文物展覽館,館內珍藏有長城碑刻十余通、火銃數十件以及數百件長城生產、生活用具,為長城保護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
昨日,在朋友圈中,他深情致敬:“向所有在公益事業中默默耕耘的記錄者和志愿者致以最深的敬意!”這位令人欽佩的人物便是丁玉林,1951年,他出生于泰興城區的一個平凡家庭。因公益之心,我們得以相聚,而他加入了一個公益網站,致力于傳播那些充滿正能量的公益故事。
如今,他不僅是一位中華志愿者在當地的負責人,也是一位中國公益記錄者在線泰州地區的運營中心的主任,雖已步入古稀之年,且疾病時常相伴,以前每月僅靠3000余元的收入維持生活,但丁玉林依然堅持每月資助從每月2名到8名高一至高三的特困學生。幾十年來,他始終默默無聞地投身于公益事業,先后幫助了近100名特困學生和家庭,卻從不求名。
即便現在,他依然活躍在公益一線,帶領著身邊一群人,秉持著“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盡我所能去幫助”的信念。他雖已古稀現仍然用手中的筆尖和攝影傳播正能量,讓愛繼續傳遞。
在這一期的采訪中,我們有幸結識了眾多令人敬佩的嘉賓:熱愛戶外旅行的項加苗與李健,一生經歷豐富多彩的劉寶生與許國華,公益路上矢志不渝的徐本亮與丁玉林,一生專注家鄉美食“燒麥”的李英,以及榮獲“青城好人”稱號的郝長命與齊栓宏,還有始終為百姓福祉默默奉獻的李貴堂。在此,我們衷心感謝各位老前輩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時間,接受筆者曉龍的采訪,讓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得以傳遞給更多人。感謝您的參與與支持,愿這些溫暖人心的力量繼續照亮前行的道路。
結束語:今年的我們(1950年~1959年出生)已經65歲到74歲,我們共同站在2024年回望過去,歲月如梭,50后的我們早已邁入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即將到來的2025年,對于“50后”出生的我們而言,是又一個嶄新生活的起點。我們追求簡單而純粹的生活方式,深信一生專注做好一件事足矣。盡管許多人已步入退休之列,但生活的畫卷并未因此合上,反而開啟了新的篇章,人生因此而更加豐富多彩。
有人正潛心撰寫個人回憶錄,記錄一生的風雨兼程;有人在電視臺的鏡頭前分享著過往與智慧,成為年輕一代的引路人;有人仍在高校講臺上發光發熱,傳授知識的火種;有人堅持鍛煉,以健康的體魄享受退休后的每一天;有人享受著天倫之樂,負責接送孫輩上下學,見證著家族的延續;有人退休后轉成旅行達人在互聯網分享自己的生活,成為了受人歡迎的“網絡紅人”、“攝影大師”;還有的人積極投身于志愿服務,用余熱溫暖社會;更有人駕駛著車輛,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實現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50后”的我們,用一生的堅持與執著,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退休,不僅是職業生涯的句點,更是另一種精彩生活的序章。我們以平和的心態,繼續探索、學習、奉獻,讓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滿意義與價值。
之所以策劃的“同齡人的不同世界”系列話題文章故事,想對社會年輕人產生正能量的影響,給予他們鼓勵。這一系列話題不僅為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不同年代人群生活經歷和人生哲學的窗口,更激發了他們對多元文化和代際交流的濃厚興趣。通過這個話題我也認識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段,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朋友,通過與我的文字接觸,讓年輕人得以窺見“70后”、“80后”乃至更早年代人們的奮斗歷程、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從而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強了對不同社會背景和人生路徑的理解和尊重。
更重要的是,“同齡人的不同世界”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它展示了無論身處哪個年齡段,人們都在為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懈努力,不斷突破自我,實現個人價值。這種堅韌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勵著年輕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勇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這一系列話題也鼓勵年輕人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注弱勢群體的生活,用實際行動傳遞愛心和溫暖,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在我的筆下,記錄分享不同年齡層的人們用各自的方式書寫著精彩的人生篇章,共同繪就了一幅多彩的社會畫卷,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再一次感謝遇見你,遇見每一個閱讀者,我們期待下一個話題再見(完)。
作者介紹/楊曉龍,一位集自由撰稿人、戶外旅行攝影師、獨立創業人及網絡公益志愿者于一身的多棲創作者,多年來始終如一地在互聯網上傳播社會正能量,用原創內容點亮人心。
撰稿/采訪/楊曉龍
策劃/排版/Eric
主編/沈弈然
責任編輯/海瑞
意見指導/郇小麗、李媛
文字校對/曹瑞雲
圖片提供/由受訪本人者提供
出品?曉龍帶你去旅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