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又一懸疑大劇——《我是刑警》熱度飆升,故事背景依然設定在東北。
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影片“封神”的背后是密布全劇的“東北元素”——雪地、舊工廠、大集,澡堂子等都成了懸疑美學的集中表達。
這也使得東北被不少網友稱為中國的“懸疑之鄉”。那么,為什么犯罪懸疑劇獨愛“東北”?這一讓影視圈如此趨之若鶩的地域符號究竟有何魅力?
何以東北?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南方人,“大金鏈子小手表”、“一天三頓小燒烤”或許是第一時間在我腦海中蹦出的“東北印象”。
廣義的東北地區,毗鄰俄羅斯遠東,南臨朝鮮,西接蒙古,擁有漫長的邊境線。與內地的交往,只有西南一角和遼闊的渤海。東北涵蓋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其核心地區四面環山,整個地形就像一個被束緊的口袋。與此同時,因緯度較高,東北的冬季顯得尤為漫長,雪山層疊,森林茂密,給人一派肅殺之感。
冬季森林的自然風光 | ?視覺中國
特殊的地理位置也賦予了東北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強大的工業實力——作為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區之一,東北肥沃的土壤孕育著豐富的物產,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東北是曾經亞洲的工業第一,也是一個曾經負擔國家93%的鋼鐵產量、78%電力輸送,以及貢獻全國經濟85%GDP的“共和國長子”。不負眾望的東北老大哥,還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的突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第一臺汽輪發電機、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枚運載火箭的鋼鐵材料……
遼寧東北老式蒸汽火車鐵軌交通運輸 | ?視覺中國
然而,這些“先天優勢”、“偉大豐碑”卻在時代塵埃的掩埋下,逐漸成為了令人嘖嘖惋惜的過往。
一定程度上,專屬東北的時代厚度正是其拓展懸疑維度的關鍵所在。我們不妨再往前追溯——在歷史上,東北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發軔之地,闖關東的洪流由此開啟;日本覬覦東三省物阜民豐,在此建立偽滿洲國;東北義勇軍抗敵,林海雪原剿匪;緊接著是抗美援朝引發東北整體走向新中國工業基地……
污染的化工廠 | ?視覺中國
東北社會變革劇烈的三十年,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后。在面對經濟轉型的巨大挑戰中,東北經歷了一段為人熟知的、驚心動魄的國企改革。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東北地區就已經是一個擁有眾多工廠的地方。隨著時代的發展,東北在工業尤其是重工業這一塊上的發展更是繁榮,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北各個城市可以說是人人都是工人,并以可以進工廠當工人為豪。
90年代中后期,不少國有企業開始呈現效率與產出比不成正比、人員“臃腫”等狀態。隨著朱镕基總理的一句“對國有企業進行深化改革”,整個中國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瘦身”風潮,希望通過“減員增效”來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改革的結果是:工人仍屬于工廠單位,但沒有工資,實際上等于失業。國企失去了“金飯碗”的光環,大批企業工人被裁員,而這股風潮被吹襲的最厲害的地方莫過于東北。
航拍暴雪中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沈陽城 | ?視覺中國
1999年的冬天,可以說是東北工人們最為難熬的一個冬天。原本熙熙攘攘的工廠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熱鬧,甚至不少下崗工人在工廠門口討要說法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下崗潮”導致人們的生活發生劇變,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除了柴米油鹽陷入窘迫以外,還有就是對精神上的困頓、未來的迷茫。未來如何生活,如何掙錢養家,每個人心里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圖源《白日焰火》劇照
漫長的黑夜,在夾縫中艱難活下來的人才能見到曙光。這種歷史,無疑給諸多影視作品中虛構的犯罪,找到了更具現實主義色彩的動機,形成一個個不懸浮、厚重且有張力的故事。
東北影視劇總有一種很微妙的觀感:劇中所呈現的東北,更像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小“王國”,有獨屬于他們那里的氣質元素和敘事題材,而這些,也構成了獨有的“東北懸疑美學”。
雪地
不難發現,以東北為背景的懸疑劇,故事時間大都發生在冬季。比如《白日焰火》《雪暴》《無證之罪》《雙探》等,罪惡都發生在東北冰天雪地之時。當“戲份”來到東北,雪地這一場景更是被“玩”到了極致。
以《雙探》為例,主演段奕宏堪稱超強演技的片段就發生在雪地,展現出了“零下”懸疑片的獨有魅力。大雪追逐戲將寒冷的恐怖之處盡顯,段奕宏滿是雪渣的臉被凍得通紅,身體在冰凍下已難有更多的表演空間,僅靠著一雙堅定而又恐懼的雙眼把戲做足。
圖源《白日焰火》截圖
漫長、死寂的寒冬,可以是冰天雪地的夢工廠,也可以是殺人不見血的“犯罪溫床”。罪惡藏在黑暗深處,也埋在冰雪之下。《無證之罪》中,一個開三輪車的小伙緩緩駛入小巷,他看到路邊有一個雪人,后面還坐了一個人。因擔心有人深夜醉倒在路邊會凍壞,小伙下車上前查看,卻發現對方已被一根繩子勒死,而繩的兩端正綁在雪人的“手”上。
圖源《白日焰火》劇照
與以韓劇為代表的雪景所體現的唯美感截然相反,“東北懸疑”往往設置在無邊的林場、埋過腳踝的雪地,冷氣似乎要從屏幕溢出來,絕望和希望在一線之間,讓試圖尋找案件突破口的主人公時刻感到步履維艱。
有人評論說:“東北的雪地像一塊巨大的白布,既能掩埋真相,也能讓每一個腳印都無處遁形。”這種雪與懸疑的結合,似乎天生帶著一種宿命感。人往往會更容易在極端的環境下會做出極端的事情,生理性的煎熬與不適也很容易轉變為心理上的無助無望,而這樣的情緒迅速地將觀眾拉入了懸疑劇的語境。
圖源《白日焰火》劇照
但東北雪景也是美的。不少空鏡的延宕讓景物也成為敘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不疾不徐、敘事充滿抒情性的特色,將“東北懸疑美學”拍出了極為強烈的文藝腔調。
譬如《漫長的季節》最后一幕雪景的選擇就很有意思。表面上看,這場雪預示著漫長秋季的結束,而對于2016年的王響來說,他的人生被鎖在了18年前的那個秋季,直到這場“雪”落下,他才從這漫長的季節里真正走了出來。
圖源《漫長的季節》劇照
《膽小鬼》中,明媚的校園生活,陽光、樂天的高中生們也曾在雪地擁有過一段快樂時光。雪,見證了他們單純又深厚的友誼,還有那朦朧而美好的異性吸引。
圖源《膽小鬼》劇照
舊工廠
如果說自然環境烘托的是懸疑劇的氛圍,那么,城市的人文歷史則有助于深化懸疑劇的主題,呈現更深沉的現實觀照與社會思考。
90年代后的“下崗潮”,一直是東北懸疑中兇案發生的重要隱喻。白雪掩映下,高聳的煙囪、雕塑,開闊的廠房、院區,綿延的鐵道、路橋依然塑造著城市的地貌,但工人大多不再是工人。《白日焰火》里去洗衣店工作洗壞貂皮大衣的吳志貞;《暴雪將至》中拼命掙扎的工廠保安余國偉……當個體困境變得迷茫而具體,為了搶奪有限的生存資源,犯罪便在斷層中滋生。
吉林鐵合金廠工業歷史遺址風景 | ?視覺中國
《膽小鬼》并沒有正面表現當時社會的激變和人心的游弋,而是把它溶解到了影像中。在劇中,我們能看到重工業城市的風貌和凋零的廠礦文化,也能看到凋零的父輩、南涌的“下海”者。
圖源《膽小鬼》劇照
《漫長的季節》劇中的“樺鋼”就曾是無數人賴以生存的大廠,卻在時代的浪潮中逐漸破敗,成為了故事中懸疑氛圍的重要烘托背景。“樺鋼”所代表的,正是無數東北老工業基地衰落與變遷的縮影。
圖源《漫長的季節》劇照
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建筑景觀,為懸疑劇的創作提供了絕佳的素材。懸疑劇中頻頻出現的廢棄煉鋼爐、被冰雪覆蓋的鐵路和墻皮剝落的蘇聯式建筑,基本就是90年代東北特有的景象。而那些沒落的廠房、礦區和樓層,處處散發著神秘的氣息,也順勢成為藏污納垢之所,像是《漫長的季節》里的尸首被拋入了樺鋼的熔漿和下水道,《白日焰火》里的碎尸則拋在了拉煤的火車站……
圖源《白日焰火》劇照
在懸疑劇的鏡頭下,這些場景仿佛被賦予了生命,訴說著過去的輝煌與滄桑,也隱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此外,在敘事結構上,“以樂景襯哀情”的手法也是東北懸疑劇中的一大亮點。劇中溫暖的場景與悲慘的事件交替出現,給人以一面冰冷、一面火熱的強烈矛盾感。
大集
刑偵大劇《我是刑警》的第一個鏡頭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東北年貨大集,殺豬菜大鍋、白條雞床子、福字對聯攤子,以及穿著軍大衣和毛領皮夾克的路人……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讓觀眾“一秒穿越30年”。熱鬧的氛圍下,“新出鍋的”“嘎嘎香的”“不好吃 不要錢”,句句都是東北人的實在與敞亮。
當歹徒在日常生活場景出現,緊張時刻與溫馨場景形成鮮明對比,暴力與溫情僅為一瞬之間,讓觀眾不由反思社會現實以及人性的復雜。
圖源/長春晚報全媒體
《無證之罪》同樣將鏡頭瞄準了這股子濃郁的市井氣息。從砂鍋店的裝修到郭羽和邵海所住出租屋的雜亂,幾乎完全還原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北生活場景。劇中人物的性格和語言也充滿了東北人的直爽與豪放,“兵哥”“火哥”“黃毛”“華姐”等角色穿貂戴金、頭發油亮,給人感覺但凡一言不合,必然后果嚴重。
圖源《雪暴》劇照
《無證之罪》導演呂行曾對這些鏡頭作出進一步解析:“東北與日本不同,沒有明確的黑社會文化,也不會統一著裝,出門帶有強烈的殺氣和攻擊性。他們更多的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極其注重自己的著裝外貌。他們犯罪時也不是表面上的強烈對抗,而是用其他方式去暗度陳倉。這種方式既有東北的民間氣息,又有中國人的廣泛特質。”
澡堂子
一位北方朋友曾告訴我:“在東北,有人的地方就有澡堂。”東北有自己的澡堂文化,于東北人而言,洗澡是一件有點正經甚至隆重的事情。在東北的冬天里,澡堂不只是一個生活設施,人們也在這里解鎖著一種生活方式。
以大澡堂子氤氳的水汽開篇,一幅充滿煙火氣息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熱氣騰騰的水汽下也帶出了熱氣騰騰的劇情“線索”。《漫長的季節》里就有一段澡堂子的畫面,眾人七嘴八舌說著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擔憂著廠子的未來,而愛廠如家的老師傅王響一臉篤定。但這份“自信”卻終將像這澡堂里的水汽,在人去樓空后的時代轉角消散。
圖源《雪迷宮》劇照
在澡堂子里面,無論日進斗金的土豪,還是一貧如洗的普通人,每個人都會脫去滿身衣物,袒露自己最真實的一面,成為赤條條的“洗浴人”。澡堂子里的“赤誠以待”,容易讓人產生“人人生而平等”的錯覺。看似“松弛”的背后,卻包裹著失意疲倦的生活,正如懸疑與幽默都只是東北故事的外殼,失落與孤獨往往才是內核。
東北大眾浴池 | 圖源《人世間》劇照
東北懸疑劇選擇從再日常不過的鏡頭,窺見那些不堪的“角落”,避免對案件的殘酷、血腥的過度描摹,將劇的表達從殘酷拉向了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東北都被視為文藝沙漠。舉一個簡單例子,作家們出了新書,全國跑路演,做講座做活動推廣,鮮少聽說爭著搶著要去東三省的,也使得東北給人一種文化人不多的感覺。
但其實,東北文藝的根一直都在。在左翼文學運動的大背景下,以蕭軍、蕭紅為首的一群文藝青年從東北流亡到關內,以筆為武,自發開始進行文學創作,由此組成了最早的“東北作家群”。
圖源《黃金時代》劇照 | 湯唯飾演蕭紅
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東北農村的人民在日寇鐵蹄的蹂躪下,糊糊涂涂地生,亂七八糟地死;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中,抗日軍隊中的唐老疙瘩因違反紀律而慘死于敵人槍口,但其情人李七嫂卻從中覺醒,拿起他的槍繼續戰斗……
近幾年,“東北文藝復興”作為影視創作的熱詞,被觀眾和業界人士反復提及。在2019年左右,班宇、雙雪濤、鄭執等人組成了“新東北作家群”。《平原上摩西》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膽小鬼》改編自鄭執的小說《生吞》,班宇則擔任了《漫長的季節》文學顧問,劇中的詩作“打個響指吧,我們打個共鳴的響指”就是出自班宇的手筆。他們用文學、影像等多種媒介一同講述東北故事,開創了東北的新文藝,也喚醒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圖源《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如果說東北作家群以“抗戰”為背景,那么,“下崗”便是“新東北作家群”最高頻回應的主題,《肅殺》中主人公的父親正是因為下崗,才選擇“買了臺二手摩托車拉腳兒”,從而引發了一系列荒誕的事件;在《梯形夕陽》中,主人公也正是因為“學校當時已經不包分配”,才會在父親的安排下成為一名科員;在雙雪濤和鄭執的小說里,因下崗變成瘋子的人物形象更是數不勝數……
雙雪濤筆下的東北平原,藏著無數小人物被改革開放、下崗潮不斷洗刷的隱秘,他曾如此描述自己創作的出發點之一:“東北人下崗時,東北三省上百萬人下崗,而且都是青壯勞力,是很可怕的。那時搶五塊錢就把人弄死了,這些人找不到地方掙錢,出了很大問題。”
90年代體制轉軌過程中,那些關乎幾代人命運卻被遺忘的重要瞬間得到了書寫。雖然這些作品不一定是短兵相接地記錄下這一切,但通過一個又一個“失敗者敘事”,訴說著相似的時代哀愁。
圖源《平原上的摩西》劇照
文字滋長于地形,廣闊、沉默的東北黑土地,不斷孕育和激發出豐富的想象與理解。東北的過往復雜而動蕩,歷史的印記被深深烙印在了那里,先于熒幕的文學創作早早作為先鋒力量加入“東北矩陣”,記述下了那些駁雜、多面的東北故事,并不斷生長出強勁的跨界態勢和破圈動能。
無論是“老東北作家群”,還是“新東北作家群”,他們始終延續著東北文學關注現實、書寫現實的基因,在各自的時代語境中,用自己的方式生成一個極具召喚力的場域,表達著對這個世界的關心。
從某種意義來說,東北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和代言。人們熱衷和感動于東北故事,或許正是從中看到了幾代人殊途同歸的人生際遇,而更多豐富、多元的東北懸疑作品正在將這片土地重新解構。
編輯/超楠
文字/尹伊
圖片/見文中標注
社群互動
《時尚旅游》開社群啦!
速速來抱團兒吧↓
旅先森VX:LLxs0515
(添加時記得備注入群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