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里面,放著毛主席生前的日常用品,還有一些外面政要送給他的禮物,這些東西里面,有一件物品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它是一塊歐米茄的瑞士手表。
這塊表是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在重慶談判的時候送給毛主席的,毛主席戴了整整31年,一直戴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見毛主席對它的重視。
而提起郭沫若,他是中國文壇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文學領域、歷史領域、政治領域等都有著獨特的成就,被其他人稱之為“全才”。
郭沫若照片
而郭沫若和毛主席之間交往的故事也很多,郭沫若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稱自己是毛主席的學生,兩個人之間的交往也留下了很多的佳話。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下,毛主席也多次保護了郭沫若,而毛主席也與郭沫若發(fā)生過爭端,毛主席還給郭沫若的詩句中寫道:“勸君少罵秦始皇”,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初次相遇
1926年革命的風暴席卷了全國,北伐軍在戰(zhàn)場上連戰(zhàn)連捷,這時的郭沫若在中山大學搞研究,郭沫若在當時的中國文學界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名氣,并且擔任著中山大學的文學院院長,還出任了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長和副主任。
有一天,郭沫若來到了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兼全國農(nóng)民運動會主席林伯渠的家中,想要拜訪林伯渠,探討一些問題。
年輕時候的林伯渠
郭沫若來的不是時候,林伯渠正好出門了,家中的傭人招呼了郭沫若,邀請他在家中等待片刻。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林伯渠的家中有一位客人來訪,郭沫若轉(zhuǎn)過去一看,眼前站著一個瘦高瘦高、頗為精神的年輕人,從外表看,年紀應該與自己相仿。
這個年輕人主動走上前去,向郭沫若熱情了做了一個自我介紹,他說道:“你好,我叫毛澤東。”
當時的毛澤東在國民黨中央擔任宣傳部的代理部長,而毛澤東在任職期間,更是把工作做的有聲有色,很多人都有所耳聞。郭沫若也愣住了,他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毛澤東。
少年毛澤東
郭沫若趕緊伸出了手,高興的說道:“你好,我叫郭沫若。”
毛澤東聽后也點了點頭,郭沫若也經(jīng)常發(fā)表一下文章去宣傳革命,自己也讀過幾篇,他發(fā)的文章更是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盡管這是兩個人第一次遇見,但是兩個人也早已經(jīng)聽說過對方的名字,現(xiàn)在偶然相遇,更是有著說不完的話。兩個人聊了很多的話題,有政治、文學、思想等,聊得非常開心。
兩個人聊了很長時間,房間的主人林伯渠也回到了家中,看到了兩個人相談甚歡的一幕,他徑直的向兩個人走去,開玩笑的說道:“看來我回來的不是時候啊,你們兩個人相處的不錯啊”。
郭沫若聽到以后也風趣的說道:“早就聽說過這個風云人物,今日一見,自然要多聊聊了。”
少年毛澤東
兩個人也惺惺相惜,在廣州的這段時間里面,毛澤東也經(jīng)常和郭沫若來往,兩個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彼此之間開始了半個世紀的交往。
28年的分別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廣州地區(qū)作為國民政府的中心,共產(chǎn)黨的組織更是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郭沫若看到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心里很是不滿,他想通過撰寫文章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可是文章刊登以后,在廣州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對蔣介石政府表示不滿,對蔣介石表達了抗議,于是蔣介石下了命令想要逮捕郭沫若。
郭沫若也預見到了這種結(jié)果,于是跟著共產(chǎn)黨人進行轉(zhuǎn)移,到達了南昌,并且在南昌起義中進行了積極的動員,這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打響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的第一槍,有著特殊的意義。
蔣介石逮捕中國共產(chǎn)黨人
盡管這次起義遭遇到了國民黨的重兵圍剿,但是卻繳獲了國民黨不少的軍火,為后來的對抗也提供了武裝支持。
面對國民黨的通緝,郭沫若決定前往日本,埋頭進行學術研究,直到1937年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才回到國內(nèi)。
在日本期間郭沫若并沒有忘記毛澤東,一直在關注著毛澤東的消息,一直在關注著中國革命的進展,當郭沫若聽說毛澤東起義成功的時候,更是高興的連著喝了三杯酒,來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悅。
而毛澤東在南昌起義失敗之后繼續(x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組建了中國最早的革命軍。同時毛澤東也在不斷的研究革命理論。在毛澤東的領導之下,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武裝力量也在不斷的擴大。
南昌起義的油畫
1937年全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形成,毛澤東和郭沫若都在用著各自的力量進行抗戰(zhàn)。郭沫若回到了國內(nèi),擔任了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積極的團結(jié)文化界的人士進行抗日救國運動。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日戰(zhàn)場上更是屢建戰(zhàn)功,給了敵人以沉痛的打擊。
抗戰(zhàn)期間,毛澤東和郭沫若也偶爾有著書信上的往來,郭沫若在信中表達了毛澤東的崇敬之情。
而毛澤東與郭沫若分別了整整28年,直到抗日戰(zhàn)爭取得勝利以后,兩個人才再次相逢。
希望它能夠物有所值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無數(shù)的人民走上街頭慶祝這一偉大的時刻,可是蔣介石卻想在戰(zhàn)后之后徹底消滅中國共產(chǎn)黨,自己在中國內(nèi)部搞獨裁。
日方簽署投降書
為了爭取戰(zhàn)爭的準備時間,蔣介石三次發(fā)電給毛主席,邀請毛主席來重慶參加和平談判,而中國共產(chǎn)黨也早已經(jīng)看出了蔣介石的陰謀,毛主席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決定親自前往重慶進行和平談判。
1945年8月28日下午,在美國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毛澤東的專機緩緩降落在重慶的機場。
飛機艙門打開的時候,各界人士以及媒體記者紛紛涌了上來,身穿一身中山裝的毛澤東向歡迎著他們的人群在不斷的揮手,慢慢的走下舷梯與各界人士握手。
而在重慶擔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也懷著激動的心情迎接這位分別多年的老朋友,盡管二十多年沒見了,但是兩個人之間還有著書信上的往來。
毛主席來到重慶
郭沫若看著人群,想起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同毛澤東的交往的點點滴滴,正在郭沫若回憶的時候,毛澤東已經(jīng)來到了他們代表團的跟前,毛澤東感慨的說道:“想不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你一點都沒有變。”
郭沫若也緊緊握著毛澤東的手,微笑著說道:“你也是啊”,就在郭沫若握手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毛澤東手腕上沒有戴手表。
郭沫若經(jīng)常活躍在國民黨的政治圈和文化圈,在國民黨的高官當中,幾乎是每個人一塊手表。而對于大人物來講的話,手表不僅是時髦和身份的象征,還有很強的實用性。
而毛澤東這次來重慶談判,面對的是蔣介石這一幫反動派,在重慶的這段日子里面時間上肯定十分緊張,分分秒秒都有著具體的安排,如果沒有手表的話就不能掌握時間,對談判也是極為不利的。
毛主席和民主人士在一起
這件事情也被郭沫若一直記掛在了心里,可是當天因為時間上比較緊張,毛澤東和郭沫若只簡單的寒暄了一陣,就告別了。
9月3日,毛澤東決定要看望重慶各界的民主人士,郭沫若也非常高興,他也得知到了重慶談判的具體進展情況,中國共產(chǎn)黨面對國民黨并沒有表現(xiàn)出妥協(xié)和讓步,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可是就在那天,重慶舉辦了勝利大游行,慶祝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重慶的大街上擠滿了人群,車輛無法通行,最終把會見民主人士的地址選在了毛澤東所在的桂園。
郭沫若送給毛主席的手表
郭沫若等人收到了消息以后,馬上前往了毛澤東所在的桂園,毛主席同來的民主人士開了一個座談會。在座談會的過程之中,郭沫若也注意到了毛主席時不時的掏出身上的舊懷表看時間,非常的不方便,就在座談會中間休息的時候,郭沫若和毛主席聊了起來。
郭沫若輕輕的取下了自己手腕上的歐米茄表遞給了毛主席,同時說道:“希望它能夠物有所值。”
看著郭老送的這塊表,毛主席也明白了郭老的心意,而毛主席是輕易不接受別人的饋贈的,面對郭老送過來的手表,毛主席心里卻十分高興,說道:“你放心,我一定會好好保管他的”。
這塊表是郭老早年在歐洲游歷的時候所買,是一塊瑞士機械表,郭老平常對這塊手表也是十分的愛護,他對毛主席充滿了崇敬之情,希望他能夠在重慶談判的時候達成滿意的結(jié)果。
蔣介石發(fā)動內(nèi)戰(zhàn)
毛主席也并沒有食言,他將這塊手表更是當作至寶,好好保管,整整戴了31年,直到生命的終結(jié)。
而蔣介石搞得“假和平、真內(nèi)戰(zhàn)”的陰謀卻引發(fā)了人民的不滿,談判結(jié)束后不到一年,蔣介石就發(fā)起了內(nèi)戰(zhàn),引來了社會各界人士的譴責。最終國民黨軍隊敗退到臺灣,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tǒng)治也宣告結(jié)束。
我就是秦始皇
在毛主席與郭沫若的交往之中,郭沫若對毛主席是非常敬佩的,甚至多次在公開場合中稱他自己是毛主席的學生。
1949年1月1日,沈陽各界舉行了從香港歸來的民主人士大會上,郭沫若發(fā)表了講演,他多次提到“今后要以毛澤東主席的意見為意見。”
7月1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郭沫若被推選為主席,來到了還有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中共的政要。
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之上
在會議期間,郭沫若代表近千名代表向毛主席深深的鞠躬,給會場上的眾人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在開國大典的時候,郭沫若代表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手執(zhí)一面錦旗,走到了毛主席跟前,畢恭畢敬的贈送給了毛主席,旗子上面寫著“我們永遠跟著您走。”
毛主席也接過了手中的錦旗,與郭沫若握手,表示自己的感謝。
新中國成立以后,郭沫若加入到了新中國的建設之中,他先后擔任了副總理、中國文聯(lián)主席等職位,而與毛主席之間的接觸也越來越多。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歷次運動中,郭沫若始終以革命者的身份自居,在文藝界和學術界也是風頭正勁。
毛主席和郭沫若
到了1966年的時候,中國內(nèi)部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變化,文學界也遭遇了大的滑坡,未能幸免。但是在“保護郭老”的最高指示下,郭老也是每次都有驚無險。
可是到了七十年代,郭老的地位卻變得岌岌可危,原因是在于郭老自己對秦始皇的一些言論。
林彪集團反對毛主席,并且罵道毛主席是秦始皇,是“借馬列主義之皮來執(zhí)秦始皇之法”,林彪一味的偏左,自然引來了毛主席的不滿。
而郭老對秦始皇卻十分的批判,認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更是阻礙了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秦始皇是一個千古的暴君,而郭沫若在《十批判書》里面更是抨擊了秦始皇。
毛主席看了郭沫若寫的《十批判書》后,對著周邊的工作人員發(fā)起了牢騷,說道:
“郭老在《十批判書》里面自稱為人本主義,即人民本位主義,孔夫子也是人民本位主義,跟他一樣。.......國民黨也是,林彪也一樣啊。”
毛主席在工作
毛主席對郭沫若寫的這首詩產(chǎn)生了不滿的情緒,于是毛主席便寫了一首詩來調(diào)侃郭沫若:
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
名曰共產(chǎn)黨,崇拜孔二先。
詩句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有著很重的分量,充滿了諷刺的意味。
1973年8月5日,毛主席又寫了一首詩,這也是毛主席生平寫下的最后一首詩——《讀<封建論>呈郭老》,這是一首七言律詩,詩中寫道: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書事業(yè)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而毛主席寫的這首詩,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指向性,他覺得郭沫若批判以韓飛和秦始皇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是沒有錯的,但是郭沫若太極端,對秦始皇存在一定的偏見。
郭沫若照片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有一定的功績的,他橫掃六國,結(jié)束了天下自周王朝以來天下紛爭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華夏民族的新紀元,這些都是秦始皇和法家的功勞,可是郭沫若卻視而不見。而毛主席已經(jīng)七年沒有寫詩了,第一次寫,竟然是因為這種情況,郭沫若也因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9月23日,毛主席在會見埃及副總統(tǒng)沙菲的時候,也提到了秦始皇,說道:“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我也是秦始皇,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將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
1974年1月25日,在中央直屬機關召開了動員大會,會上江青宣讀了郭沫若的詩篇,已經(jīng)82歲高齡的郭沫若帶病參加了動員大會,面對著眾人的指責,郭沫若體溫驟升,突發(fā)肺炎,隨即住進了醫(yī)院。
毛主席聽聞郭沫若住院的消息,毛主席便派人前往醫(yī)院進行探視,順便向他索要《讀〈隨園詩話〉札記》,這也是給郭沫若送的一副良藥,很快郭沫若的身體也轉(zhuǎn)危為安了。
郭沫若照片
而在當時的背景之下,郭沫若推崇的儒家以及他反對的法家,從表面上看的話只是學術之爭,但是實際上卻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
林彪事件發(fā)生以后,全國更需要一次思想上的大統(tǒng)一,對林彪進行批判,而毛主席作的這首詩,既是林彪事件的定性,也為當時的思想混亂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惺惺相惜之情
盡管兩個人可能對一些問題的認識上有一些不同,但是這并不影響兩個人之間的交流,毛主席依舊喜歡郭沫若。
毛主席與郭沫若的合照
而毛主席器重郭沫若,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歡郭沫若的才華,郭沫若集文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于一身,這樣的人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
而步入暮年的毛主席,面對自己的革命戰(zhàn)友一個個離去。他在不斷的回憶著之前的往事,他想到了1926年夏天那個熱情洋溢的革命同志,還有1945年在重慶談判時期洶涌的人群。
毛主席手腕上的表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全國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郭沫若心里也十分難過,對著周邊的人多次講道自己失去了最好的導師。
在中國革命發(fā)展的過程之中,兩個人也經(jīng)歷了不少的事件,但是最能體現(xiàn)兩個人之間真摯的友誼的是兩個人之間惺惺相惜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外人不足謂之道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