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個熱搜,90后貴州畢節女子,結婚15年生了7個女兒。
這名90后女子在網上記錄了自己懷第7胎時的經歷。
她2009年結婚,已經有6個女兒了。大女兒出生于2011年,小女兒出生于2019年,在今年3月份懷了第7胎。
她在視頻中記錄說,結婚15年來,每次懷孕都不容易,但為了不留遺憾,決定再拼一把。她還說:“生完7胎就封肚,此生7個孩子知足了?!?/p>
她第7胎是想生男孩的,用她的話說,“給我6個女兒拼個娘家人”,她在個人簡介中寫的是:不是我不怕痛,我只想湊個“好”字。
女子會在網上直播,在一次直播中,有網友問她“不生兒子不罷休?”
女子說,“不是不是,想要的東西努力一下不行嗎?“
12月22日,女子發視頻說,第7胎是女兒,“沒能兒女雙全,七胎還是棉襖,但也不是很失落,想想以后不用做婆婆也挺好的。”
結婚15年生7個孩子,擱一般人想都不敢想。這名女子本想七胎生個男孩,湊個兒女雙全的“好”字,沒想到7胎還是女兒,湊成了“七仙女”。
人們對兒女雙全似乎格外有執念,在有些地方,兒女雙全的人被稱為“全乎人”。
在別人的婚禮上是作為吉祥物出現的,比如,只有兒女雙全的人才可以去迎親,給新人做棉被,說吉祥話。
也難怪會這名女子會一胎又一胎地生,誰不喜歡“好”字呢?
2
當下社會,生育形式呈現出一種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職業競爭的激烈以及個人價值觀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成為“丁克”一族。
他們享受著二人世界的自由與寧靜,對生育持謹慎甚至排斥的態度。
對于這部分人來說,生育意味著責任、壓力與犧牲,他們更愿意將精力投入到個人成長、職業發展或興趣愛好上。
我認識兩口子,倆人都在北京工作,有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倆人結婚很多年了,房子車子都有了,但就是不想生孩子。
他倆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狀態,每年都會集中休年假出去旅行,工作之余就一起鍛煉,一起學習,一起參加活動。
他們覺得生孩子會打破這種平衡,而且在現代社會,高昂的房價、教育成本以及職場競爭的壓力,他們不能保證能給孩子幸??鞓返纳睢?/p>
與其忐忑,不如干脆別生。
與一個都不生對應的,是一直生。有一些家庭,就像文章開頭的90后女子一樣,盡管條件有限,卻依然選擇連續生育。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有些地方不生兒子是會被人看不起的。
所以,有人對生兒子有很深的執念,覺得多子才能多福,兒子越多,家里勞動力越多,越人丁興旺。兒女雙全最好了,只有兒子才是娘家人,才能撐起家。
生孩子,就成了跟家族榮辱相關的大事。一個孩子也是養,孩子多了就一起養,這種生育選擇背后,蘊含著復雜的家庭情感與社會期待。
3
我聽到過一種很殘酷的說法,對貧苦的家庭來說,生孩子就像買彩票,多生孩子,就像多買了幾張彩票。
只要其中一個孩子能有出息,就可以改變整個家庭的境遇。聽著是有一定的道理,只不過仔細想想,還真是挺殘酷的。
孩子的出生僅僅是作為一注彩票,未免顯得有些草率。
如果一個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家里的資源都會向這個孩子傾斜,孩子越多,可以瓜分的蛋糕就越少,似乎想變得有出息就更難了。
生育行為,不應該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愿望或追求某種象征性的“完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的人格、夢想與未來。
作為父母,生育孩子意味著承擔起一份沉重的責任。
從孩子的出生到成長,每一個階段都需要相應的物質支持。奶粉、尿布、教育、醫療……這些費用加起來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在決定生育之前,父母應該充分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確保能夠給孩子提供一個穩定、健康的生活環境。
同時,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與關愛,無論是日常的照顧還是情感的交流,都需要父母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更重要的是,生育孩子需要承擔起教育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孩子的性別不應該成為衡量家庭幸福與否的標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該得到精心照顧。
雖然說孩子越多,成才的概率會大一些,但同時,孩子多出現被養廢了的孩子的概率也會變大。
一個出息孩子可以拯救一個家族,一個廢孩子也可以毀掉一個家族,有利有弊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