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溝畔的美麗蝶變——
港產城融合繪就百姓“幸福圖譜”
草木葳蕤,規劃整齊,沙鷗翔集,錦鱗暢游……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不僅是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仙河鎮這些年持續推進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該鎮持續推進港產城融合一體化發展、建設高水現代化強鎮的生動寫照。
仙河鎮始建于1992年,始稱仙河鎮,寓意“大河之濱,神仙之居,生態之城,富裕之鄉”。如今,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伴隨著管理權的移交,港產城融合不斷加快,仙河鎮的職能定位已經由傳統典型工礦服務型小鎮,變成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的后勤服務保障基地。
近年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實現突破式發展,成為全市工業經濟主戰場。為強化后勤保障基地建設,東營港經濟開發區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先后規劃實施了同濟河改造提升、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提升等一批城市更新項目,一批強基礎、補短板的民生實事相繼落實落地,讓轄區群眾的幸福生活近在眼前、觸手可及,繪就了百姓生活幸福底色。
治理一條河 扮靚一座城
在仙河鎮的版圖上,除了蜿蜒繞城的神仙溝,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穿越整個城鎮,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河流,這便是同濟河。
同濟河始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以及環保設施不配套等原因,人與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作為當時以城市排澇為主要功能的河道,因長期水質較差、污染嚴重、沿岸景觀雜亂等,逐漸成為一條人人避而遠之的“臭水河”,給仙河鎮生態環境、居民生活質量以及城鎮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影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與城鎮的吸引力。
河流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它帶給人們的是生命與活力。積極回應群眾關切與城鎮發展需求,仙河鎮將同濟河改造提升列為城市更新的核心任務之一,聘請國內在建筑設計領域具有權威性與專業性的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精心設計,通過綜合整治與升級改造,重塑同濟河生態功能與景觀風貌,在提升防洪排澇能力的同時,為居民打造一條兼具生態之美、安全之固、休閑之樂的濱水長廊,起到治理一條河扮靚一座城的效果。
生境花園、河灘廣場、文化棧道、小鎮客廳、靜謐河灣、問源濕地……翻開同濟河改造提升設計圖,六大主題景觀沿著河道分段鋪陳開來。它們彼此呼應、各具特色,勾勒出一幅自然與人文交織、生態與休閑并重的濱水畫卷。“做好港區的后勤保障基地,增進群眾的獲得感,離不開宜居的城市環境。這樣設計的目的,就是把最好的濱水資源留給群眾,把最美的河道風光展現在群眾面前。”仙河鎮產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旭介紹道。
自9月份以來,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圍繞提升同濟河排水能力和水體質量,對同濟河全面開展河道修復、水體凈化、駁岸處理、濕地建設,同時對周邊環境進行綜合提升改造,在兩岸配套建設漫步綠道、休閑驛站、城市小品,建設跨河橋梁等。數月來,施工人員搶工期、趕進度,目前工程整體順利進入收尾階段,隨著后續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與完善,待紙上“施工圖”變為“實景圖”,市民就能看到河畔錯落有致的綠植,蜿蜒其間的嶄新棧道,橫跨河道的精致石橋,它們與清澈的河水相互映襯,這不僅是同濟河景觀的提升,更是群眾幸福生活的生動注腳。
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通過改造提升,相信不久的將來,同濟河將蝶變為仙河鎮居民休閑游憩、健身娛樂的生態河,成為集排澇、生態、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城市風景區,更能成為一條全新的生態經濟帶和城市發展軸。
舊區披“新衣” 改出幸福感
冬至時節,寒風料峭。推開幸福二區朱元昱老人的家門,一股暖意撲面而來。朱元昱指著墻上的溫度計說道:“老舊小區改造之后,家里溫度比往年提高了三五度,暖和了很多。”
今年72歲的朱元昱是個地地道道的“老油田”,從16歲就開始在渤海鉆井一公司打井作業。退休后,他又當起了義務“宣講員”,努力傳承弘揚著紅色文化、石油精神。兒子多次讓他去城里“享福”,可在仙河鎮住慣了、忙慣了的朱元昱卻十分舍不得。
兒子極力想讓朱元昱搬走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小區設施的老化:幸福二區已建成使用二十余年,出現了部分路面破損、管網老化、公共設施陳舊、樓房外墻破損等情況,嚴重影響著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
住房是民生之基,是每個家庭安定的根本,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仙河鎮于今年9月份投資6500萬元啟動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項目(一期)。項目位于幸福二區,總建筑面積15.73萬平方米、總住宅棟數108棟、總住在套數1882套,主要改造內容包括外墻改造、道路及鋪裝改造提升、環境提升改造和配套公共設施等。
為了真正把好事辦好,項目建設之初,仙河鎮累計發放3700余份調查表,收集居民意見建議1400余條。通過改造前意見征詢、改造方案公示、改造中意見再征集等措施,一戶一策、查缺補漏、不斷優化,實現了由“政府端菜”到“居民點菜”的工作方式轉變,確保項目最大程度地貼近民生、契合民意。
針對居民“移空調外機可能導致損壞”“不愿拆除防盜窗”等較為普遍集中的擔憂和顧慮,仙河鎮城市更新指揮部首先實施了81號樓改造,并以此為樣板樓解答群眾的各種疑惑。看到昔日斑駁的外墻,披上了保溫層和精美的真石漆外衣,實用美觀兼具,許多居民紛紛主動提出“按照指揮部的專業意見來”,改造也得以加速推進。
本次改造還包括建設電動車充電棚、提升排水系統、改造幸福食堂和社區游園等,一次性解決了多個民生大問題,切實讓小區改造“改”到了居民心坎上。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城市更新步伐,加大改造工作力度,陸續對全鎮21個老舊小區實施改造,以實績、實效不斷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仙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焦建東說道。
小鎮建“三甲” 提升“醫”靠感
民生幸福的底色,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讓居民健康更加有“醫”靠。
時下,在仙河鎮中心偏東北一隅,一座13層的高樓拔地而起,占據著全鎮的制高點——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中心醫院新院建設接近尾聲,門診樓、住院樓、感染性疾病樓等建設施工已全部完成,內部裝修、配套設施正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
走進新建的住院樓,透過碩大的玻璃窗,陽光灑滿了病房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房間內的新風系統和空調開始進行最后的調試。項目執行經理郭允鐸告訴記者,新院建設是根據三甲醫院的標準打造的,“設計床位550個,其中住院樓床位就達到了444個;新院無論是室內裝修還是配套設施都是國內先進的。我們有信心在12月底前完成全部施工!”
目標很明確。仙河鎮黨委書記韓春亮表示,“我們計劃通過實施東營港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提升項目,打造港區群眾家門口的‘三甲’醫院,通過引入國內頂尖的醫療資源,讓群眾更有‘醫’靠。”
在附近居住的居民陳有勤沒事就繞著施工場地轉一圈,他指著醫院那個小樓說,東營港經濟開發區中心醫院的前身是勝利石油管理局濱海醫院。多年以來,作為黃河北岸的一家二甲醫院,濱海醫院為仙河鎮及東營港的居民提供醫療服務。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濱海醫院人力資源極其緊張,包括外科病房、皮膚科在內的多個科室被迫關閉,對本地居民的就醫造成了極大不便。陳有勤舉了個例子,到目前為止,仙河鎮沒有一家產科醫院,生孩子要么走高速一個多小時去東營市區,要么一個小時去河口,“所以鎮上每一個居民都盼望著新醫院盡快落成!”
悠悠萬事,健康為大。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實施了“東營港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提升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9月開工建設,總投資9.52億元,除了升級硬件設施外,還新設置了多個科室,可以開展相對復雜的特種檢查,比如頭、頸部冠狀靜脈造影;新增腹腔鏡手術;新增口腔科種植牙;兒科在現有基礎上,增設病房滿足本地就醫住院需求;新增感染樓;增設醫用物品物流傳輸;增加電子化、自助化收費掛號功能,優化分診就醫流程。
提出將“三甲”醫療服務搬到港區職工群眾家門口目標的背后,是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隱性要求。仙河鎮人大主席、城市更新項目分管負責人李慶元表示,勝利石油管理局濱海醫院時期,原醫院僅需服務鎮上2萬人,“隨著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的迅速發展,目前港區的有職工和居民8萬余人,東營港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項目勢在必行。我們的目標是12月底新院交付、明年開始接診。我們正在和北京的知名醫院溝通,看能否引進國內一流的醫療人才和管理模式,切實提高港區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筑牢健康之基,守護百姓幸福!”
如果我們必須通過空中的上帝視角才能看清楚仙河鎮城區規劃之高端和推進港產城融合腳步發展之宏大,那么我們需要通過放大鏡才能觀察到仙河鎮干群推進城市更新之精微與謀劃之長遠。遠觀渤海,大港崛起,港區不斷釋放生產動能;近看神仙溝畔,港城明珠民熙物阜、百業昌隆。
凱歌而行,不以山海為遠;乘勢而上,不以日月為限。
守初心促經濟騰飛,踐使命護民生安穩。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座富有活力、人人向往的幸福小鎮底色未來將擦得更亮!
潮頭登高再擊槳,無邊勝景在前頭!錨定爭創國際一流活力小鎮的目標,興奮已經書寫在每一個東營港人奮斗的臉上!(記者 張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