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17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主辦,重慶市醫學會承辦,重慶醫科大學等協辦的中華醫學會2024年臨床微生物與免疫學術年會在重慶召開。此次會議的主題為“感染與免疫:前沿進展與挑戰”。大會立足臨床、關注前沿,邀請了國內外專家圍繞病原和宿主的相互作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新技術、治療規范和策略等領域內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為多學科同道提供了交流平臺。
▋聚焦感染與免疫前沿成果 共話學科發展路徑
陸軍軍醫大學全軍免疫學研究所吳玉章院士作了題為“Pre-existing Immunity & Immune Intervention”的學術報告。吳院士首先闡釋了對免疫力的新見解,即生命的自穩力。隨后吳院士從人體免疫力的解碼、評估、干預和重建等方面展開報告,提出免疫力的重建程度決定了疾病的臨床結果,疾病防治的本質是重塑預存免疫力。作為人類免疫力解碼計劃的主要發起人,吳院士對計劃的介紹涵蓋免疫力評估、免疫力干預和免疫力重建等內容,并提出了通過優化抗原設計誘導更優免疫應答、挖掘最優預存免疫以及取用最優預存免疫,最終實現最優預存免疫精準使用的總體戰略思路。
世界華人眼科醫師協會會長、溫州醫科大學張康教授以“AI賦能醫療健康創新發展”為題作學術報告。張康教授首先強調了高質量、大量標注的數據對于人工智能(AI)模型訓練的重要性,指出了當前醫療數據存在的多樣性和標注不足的問題,以及算力需求的瓶頸問題。隨后他介紹了AI在醫療診斷、治療以及臨床和政府決策等方面的賦能作用,并強調數據是其中的關鍵。最后,張教授介紹了利用遷移學習概念進行醫療數據的訓練工作方法,該方法可以在已知網絡上進行大數據訓練,以解決高質量醫療數據不足的問題。
呼吸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趙金存教授帶來了題為“新冠患者肺氣道病毒特異性T細胞應答特征”的報告。趙教授從機體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引入了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肺部及外周免疫應答的特征。趙教授還對團隊構建的臨床隊列和動物模型針對新冠患者肺氣道的特異性T細胞應答特征、其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外周應答水平能否反映肺部區域應答情況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中華醫學會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主任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黃愛龍教授的報告題目是“系統綜合防治,實現2030WHO目標”。黃愛龍主任委員講述了關于2030年消除乙型肝炎目標的相關內容。他指出2030年乙型肝炎消除計劃面臨艱巨挑戰,為實現目標,需通過預防性治療降低感染率,控制乙型肝炎患者的增量和存量,提高患者治愈能力。在乙型肝炎預防和治療策略上,黃愛龍主任委員介紹了乙型肝炎疫苗的發現、使用效果及存在的問題,也指出了當前新型乙型肝炎病毒治療藥物的潛力和局限性。最后,他提出乙型肝炎防治的全球共識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減少并發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武桂珍教授報告的題目是“生物安全保障與傳染病的應對”。武教授首先講述了生物安全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國間在生物安全領域的博弈加劇。此外,武教授還提到我國面臨抗生素濫用等生物安全問題,需要加強管理和創新。她還提到了未來傳染病的風險以及中國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和應對能力。武教授指出,中國在生物安全領域已經建立了非常健全的管理體系和科研布局,包括重大專項和科技研發等,為傳染病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華醫學會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黎孟楓教授的報告題目是“腫瘤和病毒感染中的‘細胞炎化’”。黎教授主要報告了關于細胞炎化現象及其與炎癥、腫瘤關系的研究。黎教授團隊發現腫瘤細胞前體存在過度且持續的炎癥反應,探究了細胞內信號激活與腫瘤細胞及炎癥細胞表現的關系,以及這些激活信號對惡性變化的影響。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王雅杰教授報告的題目是“從臨床實驗室角度看丙型肝炎篩查——以傳染病為特色的綜合醫院丙型肝炎實驗室檢測情況分析和問題探討”。王教授在報告中討論了丙型肝炎篩查的不同檢測方法的優缺點及適用情況,強調了醫生對精準檢測手段的需求。她還提到丙型肝炎新的治療藥物和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
清華大學基礎醫學院程功教授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與亞病毒顆粒的結構研究”為題作報告。他介紹了蟲媒病毒高效傳播和感染的分子機制,并以寨卡病毒為例,分享了蟲媒病毒暴發流行的病毒學和媒介因素,并最終提出環境共生菌在蟲媒病毒性傳染病中的治療潛力。
中山大學醫學院施莽教授以“大數據時代下的病原學研究”為題作報告。他表示,他和團隊對廣泛收集的人群、動物及環境樣本進行了病原本體調查,挖掘與人相關或潛在的病原體,并進行下游病原學研究。他希望通過經典生物信息學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分析出病原體規律,并預測可能引發下一次大流行的潛在病原體。
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王權教授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與亞病毒顆粒的結構研究”為題作報告。他分享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與亞病毒顆粒結構的相關研究。該研究發現了乙肝表面蛋白及其自組裝體表現出的高度結構柔性,揭示了其在病毒粒子表面形成多樣寡聚形態的分子基礎。
正如黃愛龍主任委員所言,此次會議不僅豐富了與會者的理論知識、拓展了其研究思維,還啟迪了未來學科的研究方向。他強調,會議為我國臨床微生物與免疫學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期待未來大家能夠繼續攜手合作,共同推動該領域的進步與發展。
(供稿:中華醫學會微生物與免疫學分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