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會人員合影
11月22—24日,由中華醫學會、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主辦,廣州中醫藥大學承辦的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第十七屆一次學術年會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大會邀請了全國醫學界和史學界領域的專家從中國古代醫學史、近現代醫學史、域外醫學史、中醫藥文獻與文化、醫學教育與醫家思想等多個領域探討了醫史學研究的新進展,搭建了跨學科高水平的醫史學研究交流平臺。
徐江雁主任委員致辭
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主任委員徐江雁教授報告了2023—2024年度醫史學分會的工作情況:一是重視黨的建設;二是加強分會管理;三是增進會員服務;四是積極建言獻策;五是推動學術研究;六是籌備學術年會。他提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是積極籌備迎接中華醫學會110周年系列活動,做好2025年學術年會籌備交接事宜等。
▉開拓研究新思路,促進學科教學、科研、科普協同發展
南開大學余新忠教授在題為“有生命的中醫知識史”的大會報告中指出,生命史學是當今醫療史研究的趨向,也是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實踐路徑。中醫知識史研究建立在跨學科視野上,具有建構性、日常性、實踐性、具象性、歷史性等特征,是將中醫的理論與實踐視為一種社會的建構過程,并通過梳理這一過程探究知識與社會文化的互動及其演變,在過程與情境中理解中醫知識的生成及其意義,并反思其正當性。
成都中醫藥大學王家葵教授在題為“本草文獻與王羲之法帖考釋”的大會報告中以王羲之法帖為聚焦,釋讀了史料中易為人忽略的本草文獻。王教授指出,本草雖然是小眾學問,但藥物是社會生活的必需品,在許多歷史文化場景下都有出現,如書信的殘章斷簡、法書真跡、石刻拓本。王教授就《蘄茶帖》等五帖有關石首魚、鸕鶿糞、鷹嘴爪、石脾、獨活等內容的考證,認為可能是后人根據《開寶本草》的記載而作偽;并結合歷代本草文獻考釋了《狼毒帖》中狼毒品種與功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楊東方教授在“日藏中醫古籍的回流及利用”的報告中分享了在中醫書籍古代東傳背景下的日藏中醫古籍回流歷史。楊教授指出,現存最早的《難經》集注本《難經集注》是第一部回流的日藏中醫古籍,其被收錄于日人《佚存叢書》中,金山人錢熙祚輯刊《守山閣叢書》,將《難經集注》收入其中,標志著《難經集注》徹底回歸中國。日藏中醫古籍回流的第一個高峰在晚清時期,清末楊守敬東瀛訪書帶回大量中醫古籍。回流的中醫古籍在中國得到重視、利用,并煥發新的生機。
河南中醫藥大學劉繼剛教授在題為“醫史文獻學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選題與論證”的大會報告中分析了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在醫史文獻學科的申報立項情況。他指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選題、破題、綜述、框架、前期成果等方面要根據評審要求科學選擇題目、精心做好解題、凝練提取綜述、合理布局框架、完善前期成果,并以中標標書為例進行了深入且細致的講解。講座理論性和實用性強,為與會人員今后申報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提供了指南。
▉中國近現代醫學史與域外醫學史研究
平行會場一聚焦于中國近現代醫學史與域外醫學史研究。哈爾濱商業大學程偉教授帶來了“醫學史家與他們的時代——富士川游與吳秀三”的精彩演講,南京中醫藥大學文庠教授回顧與反思了現代中醫本科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歷史,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張衛研究員考察了民國時期生藥基原研究的本土化與研究模式,北京協和醫院李乃適教授以協和醫院為例匯報了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CMB)與醫學教育中的中外合作,北京大學甄橙教授講授了“民國時期男護士研究”,南京大學閔凡祥教授對產褥熱流行于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歐美世界的歷史開展了情境化探析。南京醫科大學李沛霖教授、山西醫科大學劉洋教授等數十名學者也帶來了別開生面的學術匯報。
▉中國古代醫學史與中醫藥文獻研究
平行會場二聚焦于中國古代醫學史與中醫藥文獻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顧漫研究員帶來了題為“中醫脈學經典化歷程概覽”的匯報,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尊旺教授分享了“明代醫家祝永明墓志銘文本差異及其相關問題探析”,中國中醫科學院于大猛研究員、江西中醫藥大學程佩副教授、海南醫科大學余泱川副教授等14名學者分別帶來了精彩演講,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觀思考,又有縝密細致的微觀切入,引人入勝。
本次會議得到了全國醫學界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與積極響應,大會共收到投稿146篇,參會學者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安徽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等機構。
在“深耕醫史沃土,奮力守正創新”的主題下,本次大會呈現了3個主要特征:一是研究主題多元,廣度與深度進一步拓寬,來稿主題既包括中國古代醫學史料鉤沉、中醫藥文獻探賾索隱,也包括中國近現代醫學史與域外醫學史研究、醫學教育與醫家思想研究等多個領域;二是醫史研究水平不斷提升,學者們運用新視角、新材料、新方法,打破了傳統學術范式和觀念知識的束縛,實現了醫學史與知識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的交融與互動;三是研究隊伍壯大,本次會議吸引了眾多青年學者投稿與參會,各高校青年教師和碩士、博士研究生已成為研究的中堅力量,為醫史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會議有效推動了醫史學領域的研究進展和成果交流。未來醫史學研究將繼續緊跟時代步伐,守正創新,在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加強深入交流,創造更多合作機會,產生更多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進一步推進我國醫史事業蓬勃發展。
(供稿:中華醫學會醫史學分會 肖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