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14日至15日,彭德懷主持召開軍委座談會,一致通過了初評大將二個方案。1月16日,彭德懷與羅榮桓聯合署名,將軍委座談會通過的初評元帥、大將與上將名單上報毛主席與黨中央。在彭、羅二人上報的《關于元帥、大將、上將問題的報告》中,大將擬評15-22人,其中15人為大將第一方案,22人為大將第二方案。二個大將方案上報后,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經討論,否決了大將第二方案,決定大將名額與元帥名額均為11人,11位大將人選將在上報的大將第一方案15人中產生。毛主席在審閱彭羅二人上報的初評上將以上名單后,從大將第一方案15人中圈中了其中的11人,張宗遜名列第10位,排在許光達之前。本期將專門詳解1955年評銜時張宗遜從入選擬評11大將名單到落選十大將授銜名單的歷史真相,現推文如下:
一,1955年1月中旬,毛主席圈中張宗遜入選11人大將名單
在1955年1月16日上報的擬評大將第一方案15人名單中,有8人為1954年1月評選出的大將人選,分別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另有7人為新增大將人選:王樹聲、張宗遜、宋任窮、許光達、肖克、王震、周純全。毛主席與中央書記處在審議上報的大將名單時,決定大將名額同比元帥名額均為11人。毛主席從新增的7位大將人選中圈中王樹聲為紅四方面軍大將代表;圈中許光達與肖克分別為紅二方面軍中紅二、紅六軍團大將代表;圈中張宗遜為紅一方面軍井岡山秋收起義大將代表。因徐海東長期病休、未任軍隊職務,按照滕、李、譚等轉業干部不參加軍隊第一期評銜的規定,毛主席也將徐海東排除在現役軍官評銜工作以外。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在審閱大將人選時,與主席排定的大將人選有所不同,他先將肖克否決,后力薦徐海東為大將人選。主席與少將同志二人對張宗遜入選為大將均無異議。后經中央書記處與軍委綜合研究,確定大將人選為11人,分別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云逸、羅瑞卿,王樹聲,張宗遜、許光達。
二,1955年3月11日,蘇聯舉行元帥、大將授銜后,蘇聯大將人數降為十人,共和國大將名額需減少1人
1955年3月11日,蘇聯舉行晉升軍銜儀式,6位大將晉升為蘇聯元帥,1位上將晉升為大將。晉銜后的蘇軍大將由原來的15人降為10人。由于共和國的軍銜制師從蘇聯,根據蘇軍顧問卡蘇林建議,中國的大將人數不能多于蘇軍的大將人數,因此,共和國擬定的11位大將人選需削減1個名額。由于原11位大將人選中,來自中央紅軍的有8人,紅二、四方面軍與紅25軍各有1人,經中央書記處研究,鑒于秋收起義大將代表中已有譚政,一野系統中的大將代表許光達出身于紅二方面軍,因而張宗遜落選最終的十大將評定,最終授予上將,成為元冕大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