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川不得不想到巴蜀,不得不想到蜀漢,我是極其推崇漢代的。有漢一代,統括四野,威威乎,如馬狂奔,蒸蒸乎,如日中天,烈烈乎,如將戈。創造出的輝煌,留給后人的豐碑,直到二千年后的今天,仍前無古人,俊無來者,你看大漢、漢人、漢賦、漢樂府、漢、漢碑、漢陶、漢印、漢像……這些自俱內涵,自成體系的文化精粹;是漢代的驕傲,漢民族的驕傲,漢文化的驕傲。只要有了一個“漢”字,便有了氣勢,有了威嚴,有了風雨滄桑,有了歷史的積淀,漢文化只有用氣宇軒昂,用波潤壯闊,用“威加海內”,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才顯得恰如其分,我一想到漢文化的光輝燦,就油然而升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周正元先生就是巴蜀漢文化孕育出的大藝術家,他從小熱愛藝術,義無反地于清貧中忙碌了近五十個春秋,這期間他出入山林,奔波于鄉野,寒風刺骨,他踏冰行之,烈火灼人,他汗對之,得觀一山一景,便廢寢忘食,得一佳構,便樂而忘憂,他熱愛筆,獻身藝術,冬去寒來,艱辛倍當。垂垂已五十馀載,在寂寞的月中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藝術之花,是那的璀璨,那的豐碩,那的奪目,怎能不令人然而俊生敬意呢?
欣賞周正元先生的繪畫,其歸類,尚在績學神秀一類中,一則養正扶正的人格心性,二則博學多才,精于文史劇,古典建筑,借助其深厚的學養,使“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人風采流入中。三則他的花鳥,上溯明代的陳淳、徐渭的墨大寫意畫風,兼融石濤、李復堂、蒲華、虛谷繪畫之長,使其花為畫意氣風發,淋漓酣暢,生機一片。四則追隨恩師陳子莊先生杖履多年,打下了實的傳統繪基。
在山水畫方面,他奔放不拘的人生態度,恣情任性的性格,奔涌如流的才情,長風振林的氣勢,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作品《天水高遠》及《巴蜀江帆》列嶂深壑、發曳凌屬,江灣平波,風帆許行,白水興碧山相映,不麗而妍,然出,令人千里神。山水畫作品《峨眉山月》峻雄偉,草木蕙,滿紙墨華韶韻,于茫中見娟妍,于填塞中出靈光。山水畫作品《泛舟》危崖最林,村舍愿匿,豁外遠處,
山溪人家,境似窄而意愈。山水作品《劍門小景》巨橫開,似斷獲連煙浮動,山腰藏第,境界益見廖廓,筆墨橫,氣天成。《錦水人家》潤流,密林翳,遠峰插,是狩的好地方,筆墨浩瀚潭沌,更顯得境深而意第幽。《崇山未渺茫》高嶺荒丘,古街參天,平波浮槎,樓關敬設,用指雄荒率,氣奕奕生發的高古之致。腕下如無至情真力,則決難逢到如此之境地。
周正元先生的近期作品,施指運墨,剛健娜,無不清而不輕,厚而不滯,華而不浮,妍而不籃,寓靜于動,寓動于靜,運指如草如篆,如疾如緩,重若輕,點染厚,筆筆不求趣而趣在,處處不著意而意出,一股浩渺靈動之氣,閑和穆之,迥沉素,視若隨意涂寫,實則心性成。但不求工而不見不工,洋洋溢溢,使人不覺陶然而醉。
周正元先生的作品,獵如聆賞一部旖旅的交響樂,使人云霞胸,更覺江山多嬌,悠然神往而難以忘。周正元先生有如此成就,誰知他費盞多少心血,用敗多少筆,沉且以指代筆,工其筆墨而代其筆墨之功,使意興境指輿墨,潭然一體,但見一片造化之樓趣,真可巧李天工了。
王德民先生
【作者簡介】王德民,1953年8月出生,號行腳僧,安徽淮北市濉溪縣人。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藝術美術本科,師承山水畫大師王石岑先生。中國實力派畫家、教授,文化部中國山水畫創作院江淮分院院長,中國工美協會顧問,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安徽省中國山水畫研究院副院長,陳子昂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黃賓虹藝術研究會會員。曾任淮北教育學院、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主任、兼多所高校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若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