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來啦,《知識分子》三位總編輯如何看待過去的一年,對于新的一年有何期待,又有什么想對讀者朋友說的呢?
夏志宏
《知識分子》總編輯、數學家
這個時代,
傳播真正的科學知識和現代文明更加困難
過去的一年,全球經歷了極大的動蕩,尤其是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所帶來的不定。無論你的立場如何,都不得不承認這一事件對全球科學研究領域構成了重大挑戰。正如《自然》雜志中所描述,許多研究人員感到深深的絕望,認為這次選舉結果是對事實、理性、知識和文明的一種倒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的認知缺陷讓我們傾向于只相信符合自己預設立場的信息,即便這些信息可能是反智和反常識的。網上簡單幾次點擊就能讓人接觸到滿是謊言和誤導的內容,而一次不經思考的轉發,就能將這些虛假信息傳播給數以萬計的更廣泛的群體,使人在無意中加深了對這些預設立場的信仰。其實謊言與政治宣傳并不難識破,但在AI的推動下,龐大的網絡平臺成了制造信息繭房的工廠,人們在其中舒適地封閉自己,抵御外界的真實理性聲音。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播真正的科學知識、現代文明顯得尤為困難。科學研究需要嚴格的實證支持,這要求科學家們在沒有外界干擾的環境中全力投入。雖然科研成果的普及極其重要,但在迷信、偽科學以及政治偏見的壓力下,這一任務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疫情期間出現的各種非理性現象更是明證,錯誤的科學信息常常在網絡上迅速蔓延。
在這個充斥著混淆視聽信息的網絡世界里,建立一個有公信力的科學傳播品牌顯得尤為關鍵。《知識分子》一直致力于打造一個值得信賴的平臺,以此來弘揚科學、文明與智慧的價值。我們欣慰《知識分子》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得到了廣大讀者的支持與認可。展望新的一年,我們將繼續秉承深度與廣度兼備、思想與創新并重的理念,不斷推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影響力的內容。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社會、哲學,我們希望《知識分子》能夠成為您獲取智慧、洞察未來的可靠平臺,激發更多思考和討論。
感謝大家的陪伴與支持,祝大家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新年里,健康快樂!
周忠和
《知識分子》總編輯、古生物學家
2025年,世界的動蕩能夠觸底反彈嗎?
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中國的龍年,全球陷入前所未有的動蕩與挑戰中。俄烏沖突未止,中東戰火不息,核戰的陰影逼近,不僅標志著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也不停挑戰全球各國民眾的心理底線。以美國為首的多國大選與政治紛爭給人類的未來帶來更多的不穩定和不確定。
與此同時,全球空間探索的角逐也在加速。中國科學家研究到了從月球背面采集的樣品,不久將迎來"天問二號"小行星的發射與釆樣。美國SpaceX星艦的第五次試飛,向世人展示了發射塔上的"筷子"神功。歐盟與日本合作發射了水星探測器。印度的空間探索計劃也是雄心勃勃。
科技的發展如同脫韁的野馬,喜憂參半。量子計算迎來了重要突破,生命醫學的進步不斷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人工智能的風頭無疑最為強勁。去年Nature雜志已經將ChatGPT評選為年度人物,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更是同時青睞人工智能,足以表明AI影響力幾乎是無處不在。人工智能的喧囂大潮在商業與政治助推下,讓蕓蕓大眾眼花繚亂,如同霧里看花。人工智能何時會像互聯網一樣,真正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有關人工智能背后的科技倫理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歇,相關研究可以說是嚴重滯后。越來越多大數據的產生過程中,知識產權和個人隱私如何得到有效保護?智能機器的應用,如何產生新的就業崗位?在商業巨頭對數據的壟斷下,如何保障社會的公平?機器智能背后的道德約束如何規范?
2024年不出意外,再次成為人類有記載以來最熱的一年,極端天氣及其帶來的自然災害有增無減。然而,正如克拉福德獎獲得者安德魯·諾爾在《地球簡史》一書中所說的那樣,“在所有與人類導致全球變化有關的現象中,最令人震驚的也許正是人類的反應。事實上,人類至今都沒有重視起來,也沒有真正行動起來。“其實,人類只是永遠更關心眼前的事情罷了。
面對前所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對科技的擁抱一如既往的堅定,“新質生產力“被寫進了二十大的報告中;中國芯片產業在打壓中頑強生長,智能制造產業快速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堅定地走向世界。新修訂的科普法也在年末正式實施。
發展中的中國擁抱世界的決心依舊。經過長時間的沉寂之后,年末我們最終等來了中美兩國續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五年的好消息,雖然未來依然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我們也不得不說,科技界帽子和獎項只增不減,有組織科研的說法越說越有理,國家需求導向的基礎研究口號越喊越響,穩定支持的呼聲似乎越來越弱,好奇心驅動的研究不斷被冷落,科技人員的壓力越來越大。科技體制改革之難的背后,難道更多是文化慣性的力量?
2025年注定又將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我們期待世界的動蕩能夠迎來觸底反彈,中國的崛起離不開和平的環境。新的一年里,最期待中國經濟的回暖,科研創新文化的改善。愿大家珍惜所有,期待明天更美好。
毛淑德
《知識分子》總編輯、天文學家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隨著2024年的飛逝,我不禁感到一絲恍惚。這一年,韋布望遠鏡在系外行星大氣觀測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人類在搜尋系外生命的征途上邁出了重要一步。韋布望遠鏡對早期宇宙的觀測發現,星系的數量可能遠超多數理論的預估,包括“小紅點”星系的最新發現,都凸顯了宇宙中仍有許多未解之謎。2024年7月1日,歐洲的歐幾里得衛星成功發射,成為人類觀測宇宙的新利器。國內的望遠鏡也在不少領域取得了出色的成果,尤其是天眼有望在某些領域取得突破,令人備受鼓舞。由我國主導的天關(EP)衛星和SVOM衛星也分別于2024年1月9日和6月22日相繼成功發射,未來或將為我們揭開極端宇宙的神秘面紗。
在過去的2024年,我有幸訪問了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等國際頂尖學府。令人欣慰的是,相較之下,中國的大學和天文學界均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中西方學術界,尤其在科學文化方面,仍存在差距。在普林斯頓訪問期間,我拜訪了我曾經的老師,一位86歲高齡,甚至剛經歷過一場大手術的學者。他依然奮戰在科研前線,領導著世界領先的項目,埋首于實驗室,在耄耋之年還想有所突破。他對科學的純粹追求,以及長達60多年的學術生涯,實在讓人嘆服。
今年5月,我曾踏上了前往敦煌莫高窟的朝圣之旅,這場來自藝術的洗滌震撼人心,尤其是158窟臥佛的涅槃像和259窟北魏菩薩禪修的微笑,至今歷歷在目!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面向一些初、高中生開展一場天文學專場科普報告。我一方面因為孩子們旺盛的好奇心而歡欣鼓舞,一方面又為這群孩子擔憂,因為國內70.1%的小學科學教師都是兼職教師。當然,如何實現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教育的公平化,確實是一個曠日持久的難題,但在人工智能獲諾獎的時代,未來國家和民間資本加上新技術的介入,或能為那些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來教育公平的新希望。
2024年8月初,對我學術生涯有著深遠影響的科學巨擘李政道先生去世了。李先生創辦的CUSPEA項目徹底改變了包括我在內的900多位學生的人生軌跡。除了偉大的科學發現外,李先生鐘愛的杜甫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生”,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先生的人格魅力“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我輩的光輝楷模。
隨著2025年的臨近,國際形勢變化無常,愈發錯綜復雜。我們不妨“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我衷心祝愿在新的一年里,《知識分子》能越辦越好,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世界和平!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