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行一時的電視劇《亮劍》是不少軍事愛好者的童年回憶,其感人之處在于讓革命英雄的真實形象再現于熒屏之上。主角李云龍敢打敢拼,打起仗來不要命,就像一個患了精神病的“瘋子”。
藝術來源于生活,《亮劍》中的“李云龍”是有現實人物作為依托的,他就是日后成為開國中將的王近山。
也正是因為王近山作戰勇猛的特點,他曾遭到徐向前的訓斥。
得了訓斥的王近山,非但不反省,反而回懟道:“徐總指揮,是陳賡旅長害了我啊!”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莫不是王近山胡亂攀咬,想拉陳賡旅長墊背?
頂撞上級的王近山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全國形成了統一戰線,紅軍也改編為八路軍,歸屬于國民黨軍的作戰序列。
此時,本來是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師長的王近山,一度降職為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王近山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也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彼時,和王近山一同搭檔的是河南新縣的葉成煥。
葉成煥,15歲參加革命,1930年參加鄂豫皖紅軍,屢建戰功,先后任連指導員、師政委等職務。
并且,葉成煥和王近山不同,性格謹慎,凡事總是三思而后行,讓他當772團團長,顯然是想讓葉成煥管住王近山。
抗戰爆發后,日軍不斷西進,為了打出中國軍人的血性,彰顯八路軍抗日的決心,總部命令129師386旅的陳賡一定要打出幾場漂亮的戰役,好贏得全國人民的擁護,以及獲得蘇聯等國際社會的援助。
陳賡接到電報,心里立刻有了點子。1938年,溫暖的春風回歸了大地,枝葉冒出了新芽,386旅在長樂村打響了一次急行軍襲擊戰役。
陳賡親率麾下主力,包括葉成煥的772團、韓先楚、徐深吉的所屬部隊,對日軍發起了猛烈攻擊。
可惜的是,葉成煥在戰斗中,舊疾復發,多次吐血。
陳賡知道后,趕來勸說葉成煥:“成煥同志,身體要緊啊,如果堅持不住,還是回到后方吧。”
葉成煥不愿意在關鍵時刻,躲在后方,更不愿意脫離772團,損傷戰士們的士氣,就對陳賡說:“沒事的,旅長,我的身體我知道,能堅持下去。”
愛兵如子的陳賡見狀,只能順從葉成煥的意思。臨走時,陳賡還對772團的警衛們說:“你們一定要保護好你們的團長,盡量不要讓他親臨一線。”
此外,陳賡還將王近山叫到一邊,叮囑道:“王瘋子,你要扛起責任,多替你們團長分擔壓力,懂嗎?”
王近山點了點頭,表示一定不會辜負旅長的囑托。
可惜的是“墨菲定律”在葉成煥身上再一次應驗了。
這天,772團奉命斷后。為了偵察敵情,葉成煥帶著幾名參謀和幾名警衛,來到一處高坡,拿著望遠鏡,遠眺地形。
突然之間,日本鬼子發現了高坡有一伙八路軍戰士,便對高坡進行射擊。
說時遲,那時快,一顆子彈“嗖”的一聲打中了葉成煥的上身軀干。
葉成煥應聲倒地,警衛們立刻將葉成煥抬到安全地點。軍醫檢查了一遍,卻發現葉團長沒了呼吸。
王近山知道后,怒不可遏,接過了指揮棒,對二營長說:“你去,召集你的人,和老子一起打回去,為團長報仇雪恨!”
在王近山的帶領下,772團殺了一個回馬槍。追擊的日本鬼子眼見不敵,慌忙逃走。這一回馬槍,王近山也掛了彩,但也打出了772團的血性。
戰斗結束,王近山代表772團,來到旅部開會。陳賡非但沒有表揚王近山,反而訓斥了王近山一頓,稱他是“無組織,無紀律,身為一個指戰員,怎么能夠不顧一切,沖鋒在前?要是一旦出事,772團將會群龍無首,殃及的將是整個772團所有士兵的性命。”
遭到訓斥,沒有多少文化的王近山不為所動,是一臉的不服氣。
陳賡見了,給王近山下了一道死命令,找來了六個警衛員,并說道:“你們給我記住,如果你們團長在有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就立即給我綁了,帶到旅部。有我給你們撐腰,不算挾持首長。”
就這樣,王近山走到哪里,身邊就跟著六個警衛員,這讓他感到極其丟臉和別扭。不過,他沒想到,自己的這副窘樣還被老首長徐向前逮到了。
這天,徐向前不打招呼,來到了772團駐地。
王近山來迎接的時候,六個警衛形影不離。徐向前非常不高興,就問王近山:“王瘋子,你這家伙,本事不大,職務不高,架子倒不小,有六個警衛,恐怕毛主席都沒有這個待遇。”
王近山也是憋了一肚子氣,就反駁道:“老首長,我也不想啊,都是陳賡旅長使的壞,我也沒法子啊,他硬是給我安排了六個探子。”
隨后,王近山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都說了出來。
徐向前聽了,就問道:“你現在知錯了嗎?以后千萬不要犯類似的毛病,我就給你做主,撤了警衛。”
王近山一聽,如同撥浪鼓似的,直點頭,這場警衛趣聞才到此為止。
“瘋子”外號的由來
王近山,生于1915年10月,早年在湖北黃安當佃農。因為不甘心受地主的欺負,少年就揚言:“要打倒地主老財!”
15歲時,王近山就參加了紅軍,在鄂豫皖地區活動。1932年夏天,紅軍處于張國燾掌權的低谷階段。
在張國燾“正面進攻”的錯誤指揮下,紅軍疲憊不堪,老打敗仗。
這時,蔣介石又調集了20個團的兵力,企圖徹底消滅紅四方面軍。
危急時刻,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冒著敵人的隆隆炮火和飛機的輪番轟炸,才穩固了防線。
也就這個階段,王近山第一次領略到了徐總指揮的軍事能力,并深為欽佩徐向前。
一次戰斗中,時任副團長的王近山率部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肉搏戰。
混亂中,王近山和一個大個子扭打在一起。敵人人高馬大,王近山體型吃虧。
于是,他一咬牙抱著敵人滾下了懸崖,頭部被尖銳的石頭撞穿了一個洞。
所幸的是,敵人傷勢更重。結束了肉搏,王近山也昏迷了過去,還是戰士們將王近山抬回了駐地。
至此,王近山打仗不要命,沖鋒不怕死的名字響徹整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也就有了“王瘋子”的別稱。也正是這場戰斗,讓王近山晉升為團長。
徐向前還向全軍表揚了王近山,稱贊他是:“那不叫瘋子,是英勇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
之所以徐向前在不同時刻,對王近山敢打敢拼的作戰風格有不同的評價,主要是客觀環境有著根本性的不同。
在鄂豫皖,紅軍人數稀少,力量薄弱,急需王近山這類的猛人穩定軍心。
可在抗日時期,情況大為不同。那時,八路軍一向只在后方作戰,外部環境較為安全,且干部稀少,需要保護王近山這類優秀的軍事將領。
在徐向前的領導下,王近山秉持著“哪里有紅旗,哪里就是第一戰場”的信條,多次沖鋒在前,完成了一項又一項光榮的使命。
到了抗日時期,王近山跟著劉伯承元帥,學到了很多東西。
根據王近山的女兒王媛媛說:“劉帥讓他不但要學會打仗,還要學習文化,學習軍事理論。他的引經據典、滿腹經綸,教會了王近山專注……這才成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吳下阿蒙。”
王媛媛還說過這樣一件小事,在戰爭年代,每逢大仗惡仗,王近山領命出征,劉伯承總是親自送他。
比如有一次,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王近山牽著馬出征,就看見劉伯承親自提著馬燈,在路邊為他照亮。
劉伯承還說:“近山,我眼神不好,但要為你照亮前行的道路。”
即便是新中國建立后,王近山每到春節,都會拜望他的兩位恩師—徐向前和劉伯承。用王近山的家鄉話,便是“燒頭柱香”。
對于陳賡,和王近山則更像是親切的兄長。陳賡也很信任王近山,還經常說:“打起仗來,只要把王近山派上去就行了。”
這個情節極其類似《亮劍》中陳賡對副旅長說的:“李云龍鬼點子多,派他上,準行。”
結語:
別看徐向前、陳賡不允許王近山親臨一線。其實這個習慣,王近山就是學習劉伯承、陳賡的。
據王近山的老部下李德生說:“指揮所靠前,指揮靠前!可以鼓舞士氣,也可以更好觀察戰場瞬息萬變的局勢,進而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這是劉伯承、徐向前的傳統作風。”
王媛媛也說過:“我父親本來就是一個放牛娃,勇敢是向徐帥學的,謀略是向劉帥學的,果斷是向鄧政委學的。”正是由于老一輩革命家的言傳身教,才會教出不怕死,一心為革命的王近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