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問題,“是不是很多爛片導演都能搞到資源拍下一部爛片?”
不是。
只有能賺到錢的爛片導演,才能拍下一部爛片。
2017年,網易新聞·數讀,分析了1.6萬部電影,找出了華語電影爛片王。
數據顯示,爛片指數最高的是郭敬明和盧鎮秀,高達100%。
我為包貝爾鳴不平。
如果數讀在2024年統計,包貝爾有望取代韓國導演盧鎮秀,和郭敬明一起成為國產爛片導演雙子星。
2016年,包貝爾才拿出首部導演作品《歡喜密探》。這部網大上線10日內播放量破五億,最終播放量十九億。
然后,包貝爾的導演身份越來越穩,《胖子行動隊》票房2.6億,《陽光姐妹淘》票房9500萬,《大“反”派》票房不到2700萬。
差評不能讓包貝爾停止做導演,但賠錢可以。
不能賺錢的爛片導演,對資本沒有吸引力。
華語電影圈,爛片數量最多的是王晶,44部作品有30部是爛片,爛片指數68%。
王晶的爛片多,產量高,因為他的電影總能大賣。
《澳門風云》系列口碑不行,總票房26億。
即便是王晶,《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賣不動后,永盛急忙中斷投拍續集計劃。
直到2020年,《魔教教主》風評變好,續集才被重啟。此時,李連杰和張敏早就已芳華不再,不能繼續扮演張無忌和趙敏了。
王晶不知道什么是好電影嗎?
他當然明白,也會投資不賣錢甚至賠錢的好電影。
許鞍華的電影經常拉不到投資,王晶為《桃姐》投了130萬,為《得閑炒飯》投了130萬 ,為《天水圍的日與夜》投了120萬,為《天水圍的夜與霧》投了700萬。
許鞍華還開玩笑說,“我的老板是王晶”。
如果沒有王晶,影迷恐怕很難看到《桃姐》和《天水圍》這些氣質雋永的佳作。
爛片導演和好片導演沒有那么水火不容,只是雙方的拍片策略不一樣。
好片導演是藝術導向,爛片導演是市場導向——我們討厭的爛片導演是為了市場導向,沒有一點藝術操守。
如果說拍好片賺大錢是站著把錢掙了,像姜文拍《讓子彈飛》,那么爛片導演就是跪著把錢賺了。
理性思維暗示我們,叫好又叫座才是電影的常態。然而,姜文也很難拍出第二部《讓子彈飛》了。
不叫好也叫座往往是電影的宿命。
這些年,我們見識過阿甘,王岳倫、劉振偉這些爛片專業戶,我們一邊罵爛片一邊眼睜睜看爛片成大爆款。
《富春山居圖》豆瓣3.0,票房3億。
《比悲傷更悲傷的事》,豆瓣4.8分,票房9.6億;
《小時代》四部曲,豆瓣5分專業戶,總票房16億;
《港囧》5.7分,票房16億。
《前任3》,豆瓣5.5分,票房19億;
《前任3》能賣這么多,觀眾還能《前任4》,《港囧》后有《囧媽》。
只要票房足夠高,評分再低的系列電影,也可以繼續拍。
于是,《囧媽》之后,我們還能看到《囧徒》和《印囧》。
徐崢本人特別討厭“囧”這個字。但只要囧系列能賺錢,個人喜好可以放一邊,徐崢依舊能為人民群眾囧下去。
《唐探》系列拍到第三部,口碑被同期的《你好,李煥英》吊打。這只會拉低《唐探》的票房天花板,卻并不妨礙它成為大爆款,投資方的印鈔機。
于是,我們還能在春節檔繼續看第四部《唐探》。
你會繼續看《唐探》嗎?
我相信依舊有很多人會去看。
不要看網上對《唐探3》的惡評,就以為這部電影沒有吸引力,能在網上吐槽《唐探》只是它的受眾的冰山一角。爆款電影口碑再差,也有個事實,更多的人,真的在用真金白銀支持。
2024年是國產電影不太好賣的一年,有些爛片依舊能賺到錢。
《749局》評分3.2,票房3.6億,年度排名25。
《云邊有個小賣部》評分4.9,票房4.98億,年度排名19。
在看《云邊》時,我成為李誠儒式的三如先生,心想這位導演已經被我永久拉黑,但我也承認,觀影中影廳有此起彼伏的笑聲。
同一部電影,不同的觀感,這個太正常了。
爛片不缺少觀眾,口碑和票房經常倒掛,到底哪里有問題?
真的就是“精英永遠在吐槽,大眾拼命在消費”這種二元論論調能解釋的嗎?
現在爛片多,是普通觀眾掌握話語權的結果?
“30多年前,精英不僅壟斷了話語權,更是唯一有消費實力的人群。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就是拍給他們看的,能滿足這群人胃口的影片,藝術成就自然較高。但經過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中國人有錢了,販夫走卒也能看電影了。更要命的是,一張電影票賣給精英是60元,賣給普通人也是60元。這就導致了一種現象:精英依舊壟斷話語權,消費主體卻變成大眾。于是乎,精英永遠在吐槽,大眾拼命在消費。”
這,不禁讓我想起馮小剛的名言。
觀眾果真沒有辨別好壞的能力嗎?
我不信哎。
我更相信國產導演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為什么不拍一些質量在線且能吸引觀眾的商業片嗎?
是不想還是不能?
前文提到的《唐探3》,票房45億,但同期的高口碑作品《你好,李煥英》拿到53億票房。
比如《唐探3》那種短視頻打法的喜劇,更多的觀眾似乎會為質樸氣息的《李煥英》感動。
在近幾年的春節檔,同樣靠口碑逆襲的還有《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第二十條》。
餃子的《哪吒》更是口碑打出來的大爆款。
我不否認爛片會賺錢,因為爛片始終有個殺手锏,迎合觀眾。把觀眾伺候好了,就是那種產品經理式的導演更能出爆款的主要原因。
徐浩峰就說過,爛片的爛在于價值觀惡心。它會沒有底線地巴結觀眾。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好萊塢發現,滿足平民對富豪階層的假想,就會賺錢。
比如,只要窮人不怕富豪,就會發現富豪純真的一面,而窮人能給予富豪一種富豪圈沒有的東西——愛情,令富豪刻骨銘心,再也離不開窮人。
爛片為全世界平民找到自尊,所以賺錢。
虛假自尊,沒有藝術性,所以爛。
《羅馬假日》《泰坦尼克號》《卡薩布蘭卡》都如此,小報記者對公主、窮畫家對富豪之女、酒吧老板對政治領袖之妻。但這個“爛核心”以當年時髦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外觀、最新科技拍的災難場面、反法西斯風潮來包裝。
爛得華麗,全世界粉絲多,影評人不好批。
周潤發在好萊塢主演的《安娜與國王》為同一故事模式,沒有包裝上時髦成分,巴結平民而讓平民不耐煩,票房失敗,影評人可以批。
徐浩峰不是爆款導演,名氣也不大,說這樣的話,未免會讓《泰坦尼克號》們的粉絲生氣,“你是哪根蔥?”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影片是不是一部爛片,并不太好判斷。
哲學家薩特認為《公民凱恩》是一部爛片;美國電影史上資深影評人寶琳·凱爾認為《2001:太空漫游》是“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電影”。《大話西游》也被認為是爛片,西影認為是文化垃圾,并且拒絕署名。
專家無法定義爛片,大眾也似乎缺少發言權。
同樣是買票看電影,但每個人對電影的訴求不一樣,對電影的評價自然不一樣。
有些人看劇情,有人看視聽語言,有人看明星陣容,有人看電影是否搞笑,是否催淚,有人看電影,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和喜歡的人一起看......
說到底,爛片和市場經常雙向奔赴,但我們看爛片,喜歡的不是它的爛,而是我們在爛片中更容易得到在現實中得不到的情緒價值。
這句話或許有個更文藝的表達,“電影是造夢的藝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